陈延玲是中国农业大学(招生办)的博士。她自愿到吉林省的农村一线去工作生活,已有4个年头。 这个博士可不是只会“纸上谈兵”:她直接指导的高产高效种植面积累计超过1000亩,平均产量比普通农户高20%;2011年,她参与指导的高产示范户首次在吉林省中部黑土区实现“吨粮田”(亩地年产量超一吨);2012年,她带领西河农业科技小院成员指导西河村高产种植,10户农民的玉米产量每公顷超过1.3万公斤;2013年她升任梨树县小宽镇的科技助理,并且连续3年获得梨树县颁发的农业突出贡献奖。 陈延玲对农村并不陌生。 她的家在山东省日照市一个偏远的农村。小时候家里穷,她还记得小伙伴们都沉浸在爆竹声带来的快乐中时,自己却和爸爸在做冰糖葫芦,好赶在大年初一上街去卖。 在她的印象中,爸爸妈妈一天到晚都在干农活。有一回妈妈下地回来累坏了,不想做饭。爸爸就给陈延玲一块钱,让她买两根火腿肠。那天全家五口人的晚餐是—两根火腿肠切了拌上酱油就煎饼。这是陈延玲第一次吃火腿肠。 陈延玲的成绩一直很优秀,但是高中开学前她不慎从屋顶上跌落,头先着地失去了知觉,到医院做全身检查时发现上颚牙齿全部粉碎,嵌入牙龈的碎牙要拔出,医生建议不用麻醉剂恢复快。于是三个人摁住陈延玲,医生一粒一粒地把碎牙从牙龈中拔出来,陈延玲狠狠地掐住爸爸的手腕,掐出了鲜血。妈妈不忍心看,躲到门外默默地抹眼泪。 就是这场事故让陈延玲留下了后遗症—不明原因的头痛。这种头痛在高中三年愈演愈烈,乃至有人在耳边大声说话,老师把黑板擦扔在讲台上的响动,都会让陈延玲头痛难忍。 上大学后,一直很疼爱延玲的爸爸去世了,陈延玲再一次受到沉重的打击。回到学校,陈延玲变了一个人。坐在自习室,感觉满教室晃来晃去的都是爸爸的身影;看书,纸上也满是爸爸的脸。 电视节目里的一句话令陈延玲印象深刻:“什么才是人生的低谷?我经历人生低谷的时候并不知道这是人生的低谷,没有到达人生的高峰,怎么知道哪里是低谷呢?” 2009年,陈延玲随导师米国华到吉林梨树县考察。次年3月,陈延玲自愿报名,同行共6名硕士,进入梨树县开展玉米种植实验,指导当地农民高产高效种植。 他们在四棵树乡三棵树村住下,租了一个农家小院,命名为农业科技小院。照陈延玲的说法,“就像知青下乡,会做饭的做饭,不会做饭的就买菜、挑水、烧火、抹桌子。”蒸的馒头奇形怪状,四方的三角的,包的饺子破了皮漏了馅,到月底要煮上一锅方便面打打牙祭。 2012年8月,陈延玲和几位师弟师妹在田间调查时,在草地上发现了不少虫子,他们当即拍下了照片,回到科技小院进行仔细观察和鉴别,初步确定这可能是一到二龄的二代黏虫。 这是一种近10年没有在东北境内出现的害虫,二代黏虫一旦长到三龄就进入暴食期,将会大量啃食玉米叶子,造成粮食严重减产。 科技小院的成员分赴12个乡镇展开调查,发现每个乡镇都有田块不同程度地出现二代黏虫,很多农民却不知道。甚至有严重的地块,玉米叶子被吃得所剩无几。 陈延玲和几位师弟师妹连夜制作报告,凌晨两点递交上去。第二天一早,县农业局长到办公室的时候,报告已经放在办公桌上。 事后,县农业局为科技小院送来锦旗,上面书写“虫口夺粮,功不可没”。(中国青年报)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大学语文:重在语文素养的培育
·让学习变得更简单有趣 在线教育:让教育回归本
·北大“最帅双胞胎”受访 称苦从来不是白吃的
·马鸿旭:暴力记忆法成就“学霸”
·中国农大博士自愿到农村工作:从农村来幼时家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