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弱化英语”会否孤掌难鸣? 近日,北京市教委副主任付志峰透露,明年起北京市小学一二年级将不开设英语课,调整至小学三年级零起点教学;整体降低中高考()英语难度,严格执行考试大纲要求,中考试题难度不超过课标五级标准,高考试题难度不超过课标七级标准。(《北京晨报》11月20日) 正视过度英语化的基础教育、矫正全民英语癫狂,已经是箭在弦上的事情。基础英语教育回归工具属性,实践素质教育的多元取向,必须从孩子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的做法深孚民意,有利于相关领域的纠偏与均衡。 真正让人担心的是:尽管地方教育部门从课程设置、考试评价等角度为小学英语降温创设了制度环境,然而能否取得实效,恐怕还有待多方面的考验。譬如校外培训机构对小学教育“去英语化”的反应就很耐人寻味—“低年级取消英语是利好”。因为有调研结果显示,约80%的家长认为小学一二年级取消英语不会影响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热情。道理不复杂,反正迟早要学、迟早要考,不如笨鸟先飞。何况,中国的家长向来就有一种莫名的“起跑线情结”:学校里不让偷跑,架不住回家去卧薪尝胆吧?最坏的结果,就是把廉价的学校英语教育,推给高价的语言培训市场。这对财力有限的家长来说,反倒是更纠结的事。 当然,小学“去英语化”是迟早的事情,这本身并非否定外语教育的地位或功用,只是一种理性归位的趋势而已。但要真正实现这个目标,仅仅从课程设置或考试评价上来看,显然还不够,起码还需要两个层面的配合与努力:一是社会对英语教育祛魅,不能继续搞证书崇拜。如果什么岗位都要四六级证书、什么晋升或荣誉通道都对英语“情有独钟”,小学阶段的努力就很可能前功尽弃。二是让汉语言文学教育真正实现“从娃娃抓起”,以此矫治语言教育上的失衡。 小学“去英语化”不是不学英语,而是给虚热的基础教育“降火扶正”。如何让这样的良善初衷兑现为基础教育的美好愿景,还须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合力。毕竟,教育的走向,不单单是制度与禁令能解决的命题。(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 (太原晚报)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男婴殡仪馆“复活”真相揭秘:医生承认疏忽
·福建规范体育教学:不得削减或挤占体育课时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七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合肥男婴出生7天被认定“死亡” 火化时“复活”
·杭州一驾校建在祖坟边 练车围着坟堆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