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观赏高雅演出要着正装 未成年人文明礼仪要“接轨世界” 本报 张叶 绘 老大爷您请坐。 谢谢小朋友。 近日,美国著名钢琴大师维阿杜在南艺音乐厅的一场独奏音乐会获得了成功,更令人意外的是,在维阿杜演出的音乐厅里,虽然有数百位琴童到场,但场内秩序却好的出奇。没有出现大声喧哗和漫场乱窜的现象。第二天的扬子晚报以此为内容进行报道。未成年的观剧修养成为社会讨论的热门。 在传统的文明礼仪规范里,似乎还没有将怎样“行走”,怎样观赏“高雅艺术”单列讨论的先例。在《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建议稿》中,记者欣喜的发现,新版的《规范》已经针对当下未成年人存在的“行走”“观剧”过程中不文明现象提出了专门要求。教育专家表示,这一要求不仅坚守中华传统,而且与世界接轨。 扬子晚报记者 杨甜子 采访实例 事例1 校园里的“飞机大战” 这个“飞机大战”可不是微信手机游戏,而是发生在小学校园里,漫天飘舞着的纸飞机。一到下课,某校校园里便会下起“飞机雨”,雪片一般的纸飞机从高层楼飞下,“砸中”底楼行人后还能听到楼上飘来的欢呼声。原来,该校搬迁了新校址,新的教学楼是按照年级来划分楼层,高年级的同学窝在楼上,低年级教室则安排在一楼。只剩一条窄窄的教室走廊可以下课时“放风”,对于精力过剩的高年级男生而言显然不过瘾。于是,一种宅在高层才能玩的“游戏”纸飞机便在五六年级的男生里风靡起来。 用过的草稿纸折成纸飞机,扔出飞机前还不忘朝着飞机头上哈上两口气,男生们把教学楼一楼天庭里过往的老师和低年级同学当成了“靶子”,趴在阳台上瞅准了“目标”后,便立刻将纸飞机扔出。楼廊窗台成了他们最好的“掩体”,任凭楼下被砸中的“目标”如何“讨伐”,只需要往窗台下一躲,“作案证据”便立刻毁灭。至于那些被砸中的低年级同学,则更是敢怒不敢言。“楼上的男生还会一边扔飞机,一边说脏话,真的很不好。他们的品德与社会课是不是没有好好听啊。”该校二年级的一位小女生委屈地告诉记者。 事例2 剧场里的“熊孩子” “真想把这些熊孩子扔出剧场。”看完演出,戏迷小吴忍不住发了这样一条。“舞台上在悲悲啼啼唱着离别悲苦,舞台下却是‘熊孩子’在向妈妈闹着要吃薯条,真毁心情。”戏迷小吴向记者吐槽。小吴是个戏迷,每逢有京昆演出一定会到场观看。但他最怕的就是在剧场里遇到会乱跑捣蛋的“熊孩子”。在小吴和几个戏迷朋友眼里,看演出最大的“灾难”不是没买到好位子的票,而是座位周围包围着“捣蛋分子”。“京剧还好些,锣鼓点声音大,能把熊孩子们吵嚷的声音给盖住,昆曲演出就杯具了,孩子们叫嚷的声音能盖过伴奏。”小吴向记者列举观剧中遭遇的不文明行为,“向妈妈闹着要吃东西、喝水、上厕所的已经是小毛病了,还有更厉害的,每逢有新演员出场,就要求家长进行讲解,大声地问‘为什么’。” 小吴表示,家长有意识培养孩子熏陶高雅艺术是件好事儿,但在带着孩子进入剧场之前,应当先教好什么是文明观剧礼仪,做到最基本的尊重演员、尊重观众,这样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如果家长觉得不能控制好孩子在剧场中的行为,或者是孩子的年龄太小,无法理解舞台上演员的表演,家长可以先在家里给孩子观看视频,让孩子对高雅艺术有大致的了解,然后再带着孩子进剧场。” 话题 什么才是“行走之礼”和“观赏之礼” @扬子小记者徐乃佳(南京市力学小学四年级):“行走之礼”已经潜移默化到我们的生活中了,虽然老师不会在班会课或者品德与社会课上专门讲授什么是“行走”中的礼节,但平时老师的言行已经对我们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骑车进出校门的时候都会下车,在学校上下楼梯的时候都会很自觉地靠右走。同学们看到老师们的行为,都会不自觉的模仿他们。久而久之,学校里已经形成了“有序行走”的氛围了。 此外,我们平时上学放学的过程中,公交车、地铁等交通工具里都会粘贴给老人让座、主动为他人指路等提醒宣传画,这些对于我们小学生而言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我就经常在公交车上看文明礼仪的宣传画,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呢。 @扬子小记者邵加鹏(南京市南湖一小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上,老师讲解的内容更加偏重于我们在校园里的文明礼仪。回到家后,爸爸妈妈平时的行为习惯也影响了我。上电梯的时候自动靠右站着,将左边的通道让出来,走在马路上的时候主动给人指路,我们小学生就应该从小养成这样良好的行为习惯。 @扬子小记者葛妙萱(吴江市爱德小学五年级)班里组织看电影之前,老师都会在班会课上提醒一下,我们在电影院里应该注意一些什么,不能大声喧哗,不能追跑打闹。老师告诉我们,这些是在电影院里应该遵守的基本观赏礼仪。虽然我们还不能完全理解,但是大家到了电影院之后,都自觉遵守了老师的要求,原本大吵大闹的现象减少了很多。我觉得,这就是文明礼仪对我们起到的作用。平时的品德与社会课上,老师也会让我们自己当小老师,互相讲解学习生活中的礼仪,我们还会举很多小例子呢。 专 家 新版《规范》不仅坚守传统,且接轨世界 “我一直关注着学生德育方面的新动向,这次新版《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建议稿》的出台,的确给学生德育工作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南京市教研室书记、江苏省特级教师刘永和说。刘永和表示,传统的德育教育里,为学生设定的文明礼仪规范目标有些高大,“那些是孩子们发展的终极目标,在迈向终极目标的道路上,理应有一组发展性的目标和规范,让孩子逐步养成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此次新版《规范》的出台,正是传统德育教育的一个创新。 刘永和肯定了新版《规范》的可操作性,并表示,“文明礼仪规范制定的越具体,孩子们执行的时候就越能达到标准。”如新版规范中“观赏之礼”的“观看时取下帽子,尽量降低身体重心,不影响后排观众观看”“观赏高雅艺术演出时,要着正装”;“行走之礼”中的“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不吃带有刺激性气味的食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不把脚跷到前方椅背上”等要求都是极为细致的。此外,新版《规范》还在坚守中华传统礼仪的同时,接轨了当下时代的要求,做到了与世界接轨。“孩子们观看高雅艺术,提高自我素养,这就是新时代对于学生要求的体现。” 欢迎一起来讨论 从13日起,扬子晚报针对未成年人的文明礼仪规范发起讨论,请读者对未成年人文明礼仪规范建议稿的具体条文建言献策,也可提出各种修改建议。可登录扬网(www.young100.cn)专题讨论版发言或@扬子晚报参与。 行走之礼 目标:遵守交规,礼让三先,扶老助弱,主动让座 3-6岁(幼儿园阶段) 1. 知道“红灯停、绿灯行”。 2.知道过马路要走斑马线。 3.知道行走时跟好家长,不在马路上奔跑嬉闹。 7-12岁(小学阶段) 1.上学放学时走规定路线。 2.乘车有序排队,不拥挤、不插队。 3.上下楼梯靠右行,不上跑、不下跳,不并排前行,不推挤他人。 4.乘自动扶梯靠右站立,空出通道。 5.不乱按电梯的按钮。 13-15岁(初中阶段) 1. 步行走人行道,骑车走慢车道。 2.骑自行车进出校园大门要推行。 3. 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让路。 4.不翻越交通隔离护栏。 5.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不吃带有刺激性气味的食物。 6.热心为他人指路。 16-18岁(高中阶段) 1.进出电梯礼让他人。 2.采取合理方式帮助跌倒路人。 3.主动搀扶老人、盲人过马路。 4.不在道路上交谈围观,拥堵交通。 5.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不把脚跷到前方椅背上。 观赏之礼 目标:遵守秩序,维护环境,学会欣赏,礼貌喝彩 3-6岁(幼儿园阶段) 1.在家长、老师带领下学会鼓掌。 2.不乱扔杂物。 3.在座位上不乱动,不大声吵闹。 7-12岁(小学阶段) 1.准时入场,对号入座。 2.观看电影、文艺演出时不随意走动,不高声讲话。 3. 瓜皮果壳放入垃圾袋,自觉带离场馆或送入垃圾箱中。 4.不站立和在通道观看。 5.观看结束有序离场,不拥堵通道、出口 13-15岁(初中阶段) 1.观看演出,尊重演员劳动,在合适时机鼓掌喝彩。 2.不爆粗口,不喝倒彩。 3.未经允许不随意拍照摄像。 4.观看时取下帽子,尽量降低身体重心,不影响后排观众观看。 5.无特殊情况不提前退场,确需退场,在演出节目间隙离开。 16-18岁(高中阶段) 1. 观赏高雅艺术演出时,要着正装。 2. 将手机关闭或置于静音状态,接打电话轻声细语。 3. 观看体育比赛控制情绪,不出现过激行为。 4.向演员献花须征得舞台监督同意。(扬子晚报)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院士退休制度今后将强制执行 或在70岁以上退休
·大学生诚信小摊重新开张 张贴汪峰式告白呼唤诚
·视障女孩获免试推荐研究生资格 大学年年考第一
·最新调查显示:德国越来越多女性选择不生孩子
·打破一考定终身 学生考试可多次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