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需要特殊教育的青少年,在饱受身体折磨的同时,他们还承受着无法言说的精神痛苦。谁来抚平这种痛,谁能托起那些被雨打湿过的翅膀? 在南京溧水县,就有一位将生命最美华章献给这个群体的教育工作者:加入特殊教育的队伍,一干就是27年;做校长13年,只为残疾学生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每天与学生同吃同住,是良师,也是慈父。他说,他只是承担了一名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责任。 他,就是江苏南京溧水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葛华钦。 一封信引发的教育探索 认识葛华钦的人都说他有一股“执拗劲儿”:他认准的事情,再苦再难也要办成。 1986年,南京打算在溧水、六合、浦口、高淳、江宁5县创办一批聋哑学校。原本在溧水县富塘小学任教的葛华钦,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参加了特殊教育培训,并在溧水建立了聋哑学校。 最初的聋哑学校条件简陋,仅有的一间教室和两间学生宿舍还是由村会议室改建而成的,整个学校只有3名老师和18个聋哑学生。1997年春,学校增设培智部,开办智障教育,并更名为“溧水县特殊教育学校”。一时间,附近有智障孩子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到学校。 孩子的成长让大家欣慰,但葛华钦却常忧心忡忡。原来,聋哑学生陈乔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他在给葛华钦的信中写道:“我的孩子在上幼儿园,我要吃饭,怎么办?” 这封信让葛华钦几夜没合眼。“如果就教育办教育,那么特殊教育就失去了意义。”2001年,葛华钦向政府申请了300多亩荒山作为“溧水县残疾人教育、培训、就业基地”,创办了南京市残疾人农业中等职业高中,探索“教育—培训—就业”一体化模式。“学一些种植养殖技能,对这些孩子来说,比毕业后拿一个证书更实用。”他说。 现在,基地面积已达800多亩,一个集培训、就业、观赏、休闲于一体的农业庄园初具规模,已容纳了近30名残疾学生就业。 “他什么细节都替学生想到了” 在葛华钦眼里,孩子们个个都是“宝”。 从学校创办之初,葛华钦就和学生们同吃同住。副校长王成琴说:“我们每个人都亲手给残疾孩子洗过澡,洗过脏衣服。” 长期在特教一线,葛华钦对孩子们的想法了然于心,学校的制度规定也围绕着学生需求展开—残障孩子上学需要接送,他把周休调为月休,降低家长往返学校的坐车费用;孩子们为了省钱舍不得多吃饭,他让食堂免费供应三餐,还自己掏腰包给学生加营养…… “他什么细节都替学生想到了。”特教老师后开照感慨。他讲了这样一件事:一天夜里,葛华钦被一阵狗叫惊醒,立即起床挨个查看学生床位,结果发现刚入学的徐亭没在床上,他推着自行车就奔出校门。凌晨两点多钟,葛华钦借着手电微弱的灯光四处寻找,在山路上连摔了好几个跟头,终于在一棵大树下找到了迷路的徐亭。他抱着瑟瑟发抖的徐亭说:“别怕孩子,走,咱回家!” “这些孩子将来能养活自己,我心里就踏实” 记者见到葛华钦时,他正在指导学生培育青椒。面对20岁出头的轻度智障学生,他的语气轻柔,像对待八九岁的小孩子,一个培土动作他就演示了十几遍。 这一刻,记者不禁疑惑: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他几十年如一日,为特殊教育耐心、默默地付出? “这些孩子很单纯,你真心对他们,他们就把你当成至亲的人来信任和依赖,这份信任和依赖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意义。”葛华钦说。 实践基地建设使用12年来,前10年一直不断投入,葛华钦拿出自己的工资补贴日常开支。2012年底,基地运营赚了10万元,他把这些钱全部用于支付基地残疾人工资和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27年来,从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的400多名残疾学生中,90%成功就业。因为工作突出,南京市教育局好几次想把葛华钦调到更好的工作岗位,都被他婉拒。有人不解:“当了一辈子校长,你图什么呀?”他淡淡一笑:“特殊教育是份良心工作,这些孩子将来能养活自己,我心里就踏实。” 在溧水县新一轮的发展规划中,葛华钦的特殊教育学校和实践基地要在10月底前搬离,但校舍和基地新址仍未落定。接到通知后,葛华钦在学校温室棚里、池塘边经常一站几个小时,他割舍不下与残疾孩子共同成长的土地,但更期望有更好的地方,让孩子们展翅飞翔。(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张金凤) (光明日报)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过去的那些事
·南京溧水特教学校校长葛华钦27年与特教学生同吃
·陕西一大桥被洪水冲毁一年难修复 上百孩子趟水
·聚会时你会抢着买单吗?真的不是装大方? 图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素质是不能灌输和传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