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敬老院冷暖两重天:平日无人问 节日走马灯式的来 重阳节前后,到养老院、老年公寓看望老人的爱心人士一拨接一拨,各种“福利”让老人们应接不暇,专家呼吁— 10月10日,8名身着黄马甲、头顶小红帽的青年志愿者,来到九龙坡区夕阳红火养老中心第二分院敬老院,陪老人聊天,为老人送上节日的祝福和礼品。而就在前一天,一些企业的爱心人士刚来慰问过这里的老人。 这只是节日扎堆献爱心现象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每逢重阳节、春节等节日,各地养老院、老年公寓都会遭遇“甜蜜的负担”,志愿者走马灯式地来,老人们被反反复复地梳头、剪指甲,推出去晒太阳…… 敬老爱老难道非要在节日里扎堆?探望老人的爱心人士在节日里数量猛增,是否折射出献爱心未能做到常态化和均衡化?能否建立长效的爱心机制,让敬老爱老服务“细水长流”? 敬老院遭遇“冷暖两重天” 在夕阳红火养老中心第二分院,95岁的罗婆婆只要一看到志愿者来了,就特别欢喜。但是,慰问的次数多了,罗婆婆还是忍不住喊“有点累”。 “随着重阳节的临近,来看望慰问老人的单位和个人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一天来了3拨人。”该院院长陈素珍称,端午、春节、中秋等节日,来看望老人的社会爱心人士比较集中,但平常就冷清一些,一个月里只有一两天有爱心人士来。 相对于这里的“慰问潮”,渝北区木耳镇石鞋敬老院却显得格外冷清。该院院长李天德告诉记者,以往的重阳节还是有企业或学生来慰问、表演,但是平常基本没人来。“可能是位置偏僻,加上规模不够大的原因吧。” 记者了解到,与一些养老机构“预约”敬老的电话响个不停相比,有些养老机构由于位置偏僻或者规模较小,鲜有爱心人士前往,形成了“冷暖两重天”的现象。 原标题:敬老院冷暖两重天:平日无人问 节日走马灯式的来 老人渴望“均衡”的爱心 节日热热闹闹,节后又门可罗雀,这样的心理落差让不少老人伤感。 说起重阳节的敬老气氛,夕阳红火养老中心第二分院的易婆婆告诉记者,前几天有一群小学生来表演,热热闹闹;昨天还有一群“小红帽”来陪着聊天,让她很欢喜。“要是平时这种活动多一点就好了!” 她身旁一位老人也说:“爱心活动太集中了,节日期间地扫了又扫、桌子擦了又擦、脚洗了又洗、头理了又理……如果把这些爱心‘平均’到每个星期,让我们经常能感受到爱心人士的关爱,那就好了哟!” “平时比较无聊,希望有人来看看,只要聊聊天就好。”入住南岸区南山养老院的于大爷说。 “其实老人们都希望能均衡一下‘爱心’,平时也能有人来看望他们。”多家养老机构的负责人表示。 志愿服务需要常态化和规范化 如何避免敬老爱老流于形式,使其成为一种长效机制? 对此,长期从事助老志愿服务的重庆市助老助残志愿者服务总队负责人张斐表示,将爱心“化整为零”,更能让老人感受到关爱。 “为了使这种志愿服务形成常态,还是要依托服务基地,在社区建立一对一的相对固定的服务。”张斐说,可以引导社区居民踊跃成为社区的志愿者,这样建立起来的邻里互助式的志愿服务更易便利化、常态化。 而重庆市志愿服务工作指导中心副主任黄强则认为,许多发达国家志愿者占总人数的比例很高,却很少有节日扎堆献爱心现象,原因就在于规范的组织和引导。他说,献爱心是一门学问,不是光有热情和爱心就行,还有很多专业的东西,比如去敬老院时对老人的心理疏导、精神慰藉等等,否则就容易流于表面化、单一化。 黄强说,以英国为例,志愿组织种类很多,志愿者活动多种多样,包括探望独居老人、给无家可归者做饭、辅导智障儿童学习、海滩捡拾垃圾等,这些活动都是由志愿者服务组织通过电子邮件召集,志愿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愿选择。(重庆日报)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大一男生表白被拒受刺激 揣诗集挨家挨户找女友
·汉字听写出题是场“遭遇战”“神孩子”攻陷八
·英国放宽对华签证限制
·欧美休假不靠“拼”鼓励好好去休假期
·汉字听写出题是场“遭遇战”“神孩子”攻陷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