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庆节里说结婚照:甜蜜定格中的家国春秋 图 杨频萍和张姜知 甜蜜蜜 幸福总是相似的。像结婚这样的人生大喜事,人们总会想到去记录,留作记忆、流传后世。有了照相机以后,拍结婚照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相似的幸福烙着不同时代的鲜明特征,结婚照,不仅记录了一个幸福家庭的开始,也记录了共和国艰难前行的坚实步履。 从“两床军被抱到一起”就算结婚,到“做一身新衣服”,再到“拍个性婚纱照”,从结婚照读出了一个又一个幸福家庭的笑脸,也读出了一个国家昂首前行的伟岸身影。 原标题:国庆节里说结婚照:甜蜜定格中的家国春秋 图 【1953年】 “结婚那天,我才知道自己要结婚了” 如今已白发苍苍的于静娴奶奶提起当年结婚这件事,还在嗔怪老头子事先不跟自己通个气。于奶奶说,当时都是参加革命的热血青年,思想单纯,一切听组织的,“直到结婚那天领导宣布今晚吃小于和宋科长的喜糖,我才知道组织安排我俩结婚呢。” 91岁的宋俊洲爷爷、83岁的于静娴奶奶,家住南京下关新门军区干休所。记者的采访,将两位老人的思绪拉回战火纷飞的年代。1947年,年仅16岁的胶东姑娘于静娴,在家门口参加了解放军,被分配到野战部队药房工作,大她8岁的宋俊洲与她在同一个部队,但直到1949年解放上海战役中宋俊洲负伤住院,两人才认识。 “当时战斗打得非常激烈,几块弹片穿进左胸,我被战友抬下火线,后来住进野战医院,认识了老伴。”宋俊洲爷爷仍记得,刚认识于奶奶时感觉这姑娘长得瘦小,但为人真诚,爱学习,浑身充满朝气,像天使一样穿梭在伤员中间,让自己忘记了身上的伤痛。 “他是伤员我是医护人员,战争年代虽然同志友谊深厚,但我从未想过要嫁给他。当时我才20岁出头,想多学点知识。”于静娴奶奶说,他有位同学是妇女干事,反复地做思想工作,自己这才同意与他接触接触。 “说实在的,当时全国解放不久,百废待兴,谈恋爱两人也是分多见少,脑子里根本没有结婚的概念。”于静娴奶奶说,直到1953年1月份某天开支部大会,一位领导在会上突然宣布“宋俊洲与于静娴今晚结婚”,“我当时一下子愣住了,此前从没有人跟我透露半点消息,所以我一天都不高兴。晚上政治处领导派人来接我举行婚礼,我坚决不去,后来大家连推带拉把我带到现场。” “说是婚礼,其实就是大伙买了些花生、糖果,然后领导和几个战友吃了顿饭而已。”宋俊洲爷爷说,晚上睡觉没有床也没有被子,就用两块门板拼在一起,再把两人平时盖的军被抱一起就算是结婚了,后来忙里偷闲去照相馆拍了张照片。“她一直生我的气,嫌我没有提前告诉她,其实我也是当天才接到领导通知。” 宋俊洲爷爷当年能说会道,不久,于奶奶也就忘记了这些“不愉快”,一年后大儿子出生,然后是老二、老三。“呵呵,回想起这些仿佛就在眼前,可孩子们现在也是五六十岁的人了。”老两口仿佛仍沉浸在回忆中。 原标题:国庆节里说结婚照:甜蜜定格中的家国春秋 图 【1963年】 “我们结婚,只做了一身新衣服” “我们是1963年10月结婚的,家住南京城南的杨国芬谈起与老伴濮家楠先生结婚时的情景,感触良多。她告诉记者,那时买什么东西都要票,每人每年只有1尺6寸布票定量,根本不够用,他们结婚连床新被子都没有,就拿父母新一点的被子凑合。 “最值得骄傲的,就是我们一人做了一套新衣服。”杨女士介绍说,男士的行头是尼龙布做的藏青色解放装,下配豆灰色华达呢裤子,新郎本来就帅,这身衣服穿起来更显精神。她这个新娘子,特意做了一件大红丝绒布的中式对襟衫,价值60元,比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还多,在当时算是很“华丽”了,用时下的话说,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啊。这件美丽的“嫁衣”,婚礼过后被杨女士珍藏起来“压箱底”。有意思的是,第二年濮先生的堂弟结婚,还专门借走了新郎装,穿起来一样很神气。 那时没多少钱,杨女士他们也没有能力置办新家具,更不用说像现在年轻人购买崭新的婚房了。“结婚后跟公公婆婆住在一个四合院里,我们住的是其中一间厢房,面积只有十来个平方米。”杨女士回忆说,婚房布置也很简单,就是用白纸把四壁重新糊一遍,家具就用公公婆婆的。当时各家情况都差不多,也不觉得有什么好攀比的。 原标题:国庆节里说结婚照:甜蜜定格中的家国春秋 图 【1973年】 “这张照片, 既是订婚照又是结婚照” 那年王冬娣23岁,在高邮插队已5年。由于交通不方便,她每年只回家几次。 那个年代,人们结婚都比较早,有人十八九岁就结婚了。家里人都很替王冬娣着急,但她自己不着急。她知道家里人希望自己嫁在泰州,离家近些,但好几个和她一起插队的知青都嫁在了当地,王冬娣也想留在那边。 母亲知道王冬娣的想法后,生怕她真留在高邮,赶紧张罗给她介绍对象。有一天王冬娣在田里干活,母亲让人带信叫她抽空回家一趟,到了家,母亲告诉她:“给你找了个对象,是医生,各方面都挺好的,去看看吧。” “第二天,我就去赴了约。”这次见面,王冬娣没说多少话,但观察得挺仔细。“对方的言行举止、相貌都还合我意。此后,我们联系多了起来,我回家的次数也明显多了。就这样过了大半年,相互都觉得挺合适的,于是我们准备年底订婚。” “订婚前我们去拍订婚照,那天一大早,他就穿戴整齐到我家了。后来我们也没再拍结婚照,所以这张照片既是订婚照又是结婚照。” 原标题:国庆节里说结婚照:甜蜜定格中的家国春秋 图 【1993年】 “看我穿婚纱出来,他惊呆的样子我现在还记得” 20年前,张淑萍是一名会计,王建国是个体户,经人介绍相识后恋爱结婚,“那时候谈恋爱不像现在有的要好几年,觉得合适就结婚了,当然各方面条件也是要考虑的。先去领结婚证,拍了婚纱照,然后再办喜酒。” “当时拍婚纱照的照相馆没几家,私营的就更少了。我们拍照的那家就是国营的,叫常州图片社。地方很小,只有一间屋子,婚纱也就那么几件,款式单一,不像现在有短裙长裙、抹胸裙摆什么的,摄影师也只有一个。就在室内拉个背景布,手里捧个假花,没外景什么的。”尽管当年拍照的条件不如现在这么好,但张淑萍回忆起那时的情景,还是很紧张激动,“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感到很幸福,毕竟一生就这一次。当时他看到我化完妆穿着婚纱出来,又惊又呆又高兴的样子我到现在都记得,我看他穿着西装站在那里,也觉得他是我见过最帅的男人。” “我们拍了十几张照片,加上化妆一共花了两个多小时。放了一张大照片挂在家里,还有4张小的,总共花了300多,算是便宜的了。当时赶时髦的人会去上海拍,一套得1000多。” 对当时的人来说,结婚就是拍个照,摆个酒宴,“我们办了20桌喜酒,一桌500块钱,不算便宜,找了几家酒店,才定了一家价格菜色服务都比较合适的,毕竟一辈子也就这么一次,总要处处称心才好。客人送的礼金是每人50块钱,结婚也没买房子,跟父母住在一起,这样热闹一点,也方便照顾。” 原标题:国庆节里说结婚照:甜蜜定格中的家国春秋 图 【2013年】 “婚纱照,我长长故事的开始” 婚纱照想拍得美,绝对不是难事,但我们这代人觉得“有个性”才是最高准则。我的同龄朋友们婚纱照拍得都很有意思,有的在野外搞怪举个灭火器,有的挥舞平底锅拍打“灰太狼”,有的还潜到了水底。 在网上搜罗良久,我们被自由摄影师菲林的样片吸引了。在他的镜头下,每个人都是千姿百态,有着自己的表情和眼神。拍照前跟摄影师讲我们的故事,挺平淡的。校园相识,毕业后异地,聚少离多,在纷繁芜杂的人事之外,总会回顾我们的交往,曾经走过的每一处景物,想念草木生长的芳香和一起度过的青春。 1月份的南京,户外穿上婚纱冻得连嘴都咧不开来,可等到3月中旬,距婚期又相当近了。摄影师出主意,把结婚照分成两个时段拍,先穿便装拍冬日写真,而穿婚纱的照片等到3月拍,快马加鞭赶婚期。 两次拍摄都是在中山植物园,不过一次是草木摇落,一次是新绿葱茏。大大的红旅行箱,曾经跟我们穿梭往来北京和南京的火车上,也成了拍摄的道具,我还自选了好多带入镜头。 两次拍摄的过程如同郊游。有个“坐在自行车上笑”的镜头,让摄影师费了不少胶片和气力。此前我们商量把自行车拍到婚纱照里,因为我们恋爱时常约着骑车在大街小巷晃荡,而“周末傍晚踩着单车一起逛黄昏市场”这句歌词,也是我们对今后生活的小期望。一开始我们只是歪歪扭扭地骑着双人自行车,后来坐在后排的我,敢放开手柄挥手,最后还舞动着婚纱从半坡上滑行下来,眼看着太阳就要下山了,我们却感到意犹未尽。 我的婚纱照,正是今后长长故事的开始,每个瞬间,都值得珍惜。(新华日报)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河南安阳师院一研究生死在宿舍 尸体高度腐烂
·老婆负气离家出走 男子带两孩子“摆摊”凑奶粉
·厦门好的哥不做生意献爱心 往返百公里送人看病
·数据显示“中国式慕课”已覆盖300万在校学生
·7天假作业“扎堆”,学生族“作业山”中过长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