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发展思路透视 李梦卿 截至目前,我国共建有9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 2005年8月,教育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建立了全国首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2010年3月,天津试验区升级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2008年5月,教育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2009年3月,教育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2009年3月,教育部与国务院三峡办、湖北省和重庆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三峡库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试验区”;2009年5月,教育部与河南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2010年8月,教育部批准辽宁省沈阳市建立“国家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沈阳试验区”;2012年3月,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2012年3月,教育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2012年7月,教育部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 9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不断改革、探索、创新,以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和省(市)部共建的有利条件,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积累了经验。 明确培养定位— 产业引领、就业导向、素质基础、能力为重 以产业为引领,对接产业发展要求。产业作为职业教育探索新道路、发展新理念、创新新方法的重要参照,在试验区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航标”作用,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具体的发展思路。9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围绕产业引领的培养目标,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健全行业指导体系,提升产教结合水平,搭建契合区域教产对接模式的交流平台,造就符合培养目标的职教人才。 【案例】 天津市建立市场导向、产业引领、行业依托的职业教育联动机制。沈阳对接装备制造业发展需求,建立装备制造业特色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 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岗位能力培养。9个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坚持职校学生毕业安置和职业技能普及提高相结合,实现人才培养对接职业岗位。各试验区结合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各生产部门对优质职业教育人才资源的需求,实行“校企一体”、“校中厂”、“厂中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锻炼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基础上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案例】 三峡库区立足移民岗位职业能力和就业单位要求,开展移民安置和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皖江城市带密切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技能训练和企业部门岗位之间的联系,增强职业院校课程设置的针对性。 以素质为基础,提高学生竞争力。9个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在把握企业、行业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在教育教学、实验实训等各环节中渗透素质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职业素质为出发点,设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路线,全面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 【案例】 四川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能力,为他们在就业市场赢得合适的岗位提供服务平台;皖江城市带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紧扣用人单位需要,夯实职业院校学生的素质基础,提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能力。 以能力为重点,加强实习培训基础能力建设。以能力为重是职业教育的特征之一。优化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开发职教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是摆在每一所职业院校面前的重要任务。9个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坚持能力为重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实训,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案例】 沈阳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增强人才核心竞争力;潍坊市立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注重培养一线操作人员的职业岗位能力。 谋划办学格局— 政府主导、部门配合、院校主体、企业协作 加强政府主导,强化政府统筹能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已被广泛认同,但是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职业院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仍需政府加强统筹。因此,政府主导,是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职教立法、规划职教发展方向、监督教育实施情况等方面。9个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在建设过程中,政府主导是其共性特征。各试验区政府在政策导向、规划安排上发挥重要作用,统筹全局,有计划、有目的地推进试验区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案例】 四川全力实施“两个加快”战略计划,于2011年5月顺利完成职业教育3年攻坚计划;河南凸显政府主导举办职业教育的特色,形成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格局。 加强部门配合,协调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职业教育创新驱动力量的各级部门,以共同的发展目标为纽带,形成多种力量交叉影响且相互依存的组织关系,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区域改革与发展。各试验区在贯彻落实共建协议过程中,各部门相互配合,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职教改革,全面提升了试验区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案例】 黑龙江农业厅会同劳务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开展服装等劳务输出培训,已培训输送3.2万人到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就业。天津市国资委、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等部门密切配合,共建体制创新的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 强化院校主体,巩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根本职能。职业院校主体作用的发挥,在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间起着决定性作用。9个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依托所在区域的产业、地域优势,强化职业院校主体地位,以合作办学为主线,促进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快速提高,增强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后劲。 【案例】 三峡库区的15所职业院校合力参与校企合作,探索政校企三方联动模式。黑龙江以涉农院校为主体,培养农业领域特色人才,打造农业服务产业链。 加强企业协作,完善校企合作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主体,保障其基本利益是其参与校企合作的驱动因素。企业实际运营中,对各岗位人才的质量、规格、素质都有明确要求,这种岗位标准对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育教学、实习实训、招生就业、教师队伍建设等提供了依据。参与只是旁观者的心态,协作才是合作者的行动,引导企业从参与职业教育活动转向协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是各试验区正在努力开展的工作。 【案例】 沈阳市主导产业、支柱企业向多所职业院校投入大量资金,支持专业建设。柳州市企业为职业教育发展注入了“活水”,开辟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建设、西部大开发产业升级的“源头”。 坚持改革方向— 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强化内涵、提高质量 加强资源整合,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整合资源是职业教育试验区建设的主要路径,保证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9个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整合职业院校和各级各类培养培训资源,调整职业院校布局,实现优质资源在职业院校的集聚,为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思路。 【案例】 三峡库区职业教育以资源整合为起点,完善了跨行业、跨部门资源调整和改组的机制。四川协调经济部门和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多方共建资源,实现职教发展内外部环境间的良性互动。 促进结构优化,推动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职业教育结构由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形式结构、布局结构等要素构成。职业教育结构的优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职业教育自身结构优化问题、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协调问题。在9个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建设的共性经验中,优化结构十分突出和重要,适应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需要,推动了职业教育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案例】 河南试验区优化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吸纳百强企业,投资上百亿元共建改革试验区,实现职业教育体系架构各个环节的动态组合、有机联动。皖江城市带在改革发展的各个环节中优化、提升专业结构,构建符合区域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结构。 加强内涵建设,凸显职业教育的个性化特点。内涵建设是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各试验区在改革过程中,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明确把重点放在人才培养模式、内部机制体制、校企合作水平等方面的改革上,同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实训基地建设能力。 【案例】 潍坊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订单式”、“模块式”的实施,提升试验区建设内涵。河南在特色建设方案实施中探索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策略,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 提高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吸引力与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职业教育吸引力越低,质量提高就越困难。各试验区职业院校在建设中,努力改变专业设置滞后、培养定位不准等问题,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入手,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夯实职业教育发展基础。 【案例】 皖江城市带科学定位,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贴合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天津市加大对职业院校的经费投入和政策倾斜,出台提升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质量等制度,增强职业教育的外在吸引力。 把握建设目标— 面向人人、倡行公益、服务产业、促进经济 坚持面向人人,推动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转变。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对促进就业、繁荣经济、消除贫困、保障公平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面向人人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要求各试验区必须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办学水平。9个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积极推进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全面建设惠及大众的职业教育体系,使我国职业教育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案例】 三峡库区把握面向人人的建设目标,合理安置大批移民,稳定劳动力就业。黑龙江注重面向人人,坚持在职业院校涉农专业上扩大招生对象,以岗位培训吸引众多社会成员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 努力倡行公益,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9个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充分利用经济手段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利用法律手段保障职业教育合法地位,利用文化手段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努力彰显职业教育的公益性。 【案例】 河南规定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税收将减免,强化职业教育的公益性。广西连续投入73亿元用于职教园区建设。 加强产业服务,围绕产业结构升级培养技能型人才。各试验区职业教育以服务产业为目标,以产业结构升级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设置,加快发展与产业匹配度高的专业,提升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能力,适应地方重点优势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案例】 潍坊市提出了“带动黄蓝”的职业教育突破战略,针对本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的功能。沈阳以服务装备制造业为建设目标,顺应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培养生产、建设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 促进经济发展,围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调整人才培养方式。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通过满足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需求来实现的。由于经济发展处于主动地位,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同时受教育成本和预期教育收益的影响,导致了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不相适应。9个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在职业教育如何与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相适应方面进行了探索。 【案例】 天津紧扣经济转变增长方式寻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突破,为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四川通过建设六大职教集团,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 (作者系湖北工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 【链接】 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建设亮点 1.我国第一个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天津 实施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工程。重点建设1所国内一流水平职业技术师范大学,5所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4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重点建设50个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训基地。 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5年内培养技能型紧缺人才50万人,其中高级技能型人才超过40%。 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利用3年时间,通过开展红色证书、绿色证书、蓝色证书、村干部、农村经纪人五大培训,使全市郊区100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得到提高。 实施职工素质提高工程。提高企业急需的经营管理人才、科技创新人才以及高级技术工人素质,全市在职职工年培训率达到20%以上。 实施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工程。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专业,减少长线专业、发展短线专业、孵化新兴专业、形成特色专业、打造精品专业,全市重点建设100个市级骨干专业。 实施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工程。重点培养200名高水平、高技能“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 2000名骨干教师,引进1000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青年教师。 2.我国第一个西部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四川 3年内筹措职业教育攻坚经费100亿元。 大力发展中职教育,中职学校在校生增加50万人,试验期内达到160万人。提高高职教育质量,高职高专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的50%以上。 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试验期内,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00万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600万人,再就业培训60万人,创业培训12万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150万人以上,职业培训证书500万人以上。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重点建设120个县级职教中心、100个实训基地、3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3.我国人口最多的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河南 以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薄弱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和基础能力。 统筹职业教育资源和资金。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各出其力、各计其功、集约利用、提高效能”的原则,统筹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农业、科技、扶贫等部门的职业教育资源和资金。 制定职业院校优秀人才激励政策。开展省职业教育教学专家的评选工作,业绩突出、特别优秀的职业院校校(院)长可以享受高一级的行政待遇,省财政每年对做出重大贡献的职业院校校(院)长给予奖励。 4.我国第一个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广西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新增编制主要用于引进“双师型”教师;设置“非实名制”编制,用于聘请企业人员任教;自治区财政每年列支8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双师型”教师培训。 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体制。选择广西柳工集团、广西交通投资集团与职业学校探索现代学徒制试点。在来宾市开展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改革试点,在鹿寨等14个县开展县级政府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 推进职教园区建设。规划建设柳州市职教园区、北部湾职教园区、南宁市职教园区和崇左市职教园区。四大园区建设规划总投资73亿元,规划占地2.35万亩,入驻职业院校30所,在校生规模超过20万人。 5.我国第一个两部门两省市四方共建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三峡库区 探索率先发展新政策,实现两个“全覆盖”—对适龄移民进行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全覆盖,对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移民给予资助全覆盖。制定移民学生就读高职院校鼓励性政策。 探索培训就业新机制,优化和完善政府在发达地区建立的就业服务网点,促进库区劳动力永久性转移就业。 探索建立大城市对口支援三峡库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长效机制。湖北省、重庆市建立城乡学校“对口帮扶”、“捆绑发展”新形式,教育部、国务院三峡办组织经济发达省市对口支援三峡库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协调三峡库区职业院校与其他省市开展合作,共同办学。 6.我国第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沈阳 创建不少于6所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满足50%以上的职业学校学生能接受更加优质的中职教育。 围绕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打造10个全国一流优势专业,30个全省一流骨干专业,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全面对接,每年培养2万名以上高技能型人才。 围绕沈阳十大主导产业,建设20个公共实训平台,每年承接企业职工、进城务工人员和待业大学生的技能培训5万人次。 7.我国第一个承接产业转移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皖江城市带 拓宽职教立交桥。建立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衔接沟通、层次齐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选择若干所具备条件的高等学校开展本科或研究生层次职业技术教育试点。 推行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试验区内各用工单位招录职工执行“先培训、后上岗”规定,优先录用已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 实施弹性学习制度,推行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同层次职业院校之间实行学分互认;建立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互通的高中阶段学籍管理平台。 加强职教集团建设。到2015年,对应主要承接产业群,建成20个区域性、行业性职教集团。 8.我国第一个地市级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潍坊 探索解决政府发展职业教育责任落实不够、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和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职业教育资源不足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和校企合作实效性不强、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衔接不紧密等问题。 在落实政府责任、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等方面大胆创新。制定职业学校生均经费和公用经费拨款标准;鼓励学校将部分编制作为灵活编制非实名使用,自主聘任兼职教师,按编内人员经费标准拨款;鼓励学校举办实习企业,开展生产服务性实训活动等。 9.我国第一个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黑龙江 推进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完善涉农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打造重点专业和专业集群,提升涉农院校服务“三农”能力。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条件保障制度,创新农村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探索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国家制度,为全国各省、区提供经验模式。 围绕“三农”需求,重点推进农民培训,成立黑龙江省畜牧兽医、黑龙江农垦和北大荒现代农业三个涉农职教集团,成员单位涉及213家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职业学校。(李梦卿) (中国教育报 张学军)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郭智:动画片应为孩子撑起文明的天空
·美女研究生求医生盼尽早怀孕 称给多少钱都行
·英语写作应试拿高分的九个制胜法宝
·《十万个为什么》新题难网友 围观稀奇古怪回答
·北京高校新生接站工作启动 民办校不到20家报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