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决战在校园 大学培育出来的毕业生如果鄙视“做蛋糕”,追逐“分蛋糕”,缺乏进取心与风险承受能力,中国的经济结构升级就难以靠这样的群体推动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过去两年,中国制造业由于徘徊在产业链的低端,一度拥有的优势随着人力和资源成本的上升而减弱。有的跨国企业如飞利浦、阿迪达斯等,或撤离或削减了在华的制造业部分业务。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表示,2012年是中国制造业非常困难的一年,可能这种局面还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制造业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由低端向高端的发展,通过促进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来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 产业升级面临的两大难题技术落后和人才短缺,与高等教育联系紧密。然而,目前大学工学人才的培养,还远远不能为社会提供足够的合格的工程人才。于是,“中国制造,决战在校园”的呼声渐涨。 工学扩招幅度偏低的负影响 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中的十多年间,工学招生占本科总招生数的比例从1998年的41%降至2010年的33%,其中与制造业相关的工科类专业招生数只占全国总招生数的20%。如此偏低的工学扩招幅度,首先与制造业的增长速度很不匹配:2010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值比1998年增长了9.3倍,而2010年本科工学专业招生数仅比1998年增长了3.4倍。 另外,工程技术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提高幅度甚小。这个层次的人才供应严重不足,致使机械工程技术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由2000年的34%减少至2010年的30%。由此导致与机械工程技术相关的轻纺、食品行业的学历结构严重偏低,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不到10%,严重影响了产业升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此外,工学内的专业结构不合理。2010年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机械、电气、化工、轻纺等专业的招生数只占工学总招生数的47%;而计算机、信息类专业的招生数却占到工学总招生数的28%。麦可思公司的调查显示,国内有83%的本科院校设置了计算机类专业,有70%的本科院校设置了电子信息类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已经连续三年被列在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前10位专业之中。 麦可思总裁王伯庆()分析,大学出于追捧新兴热门行业而不断扩招热门专业,其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就很可能受到行业发展市场波动的消极影响。2010年1月首家团购网上线后迅速扩张,到2011年7月达到5000家以上,后因种种问题大量裁员倒闭,就是前车之鉴。对于互联网行业,我国的大学已经储备了过多的毕业生,2010届本科电子信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与专业相关度仅为65%,说明盲目扩招后培养的专业人才有1/3从事了不相干的工作,从而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说,大学商学院的教师中,真正懂商业地产管理又懂文化金融产品的,可谓凤毛麟角,于是一些商学院的相关专业或请市场人士当兼职教师,或教一些不着调的课糊弄学生,可是他们糊弄不了市场,教出的学生很难找到工作。 一家大学调研发现,受访毕业生中有七成人工作五年内至少跳槽了两次,很多企业表示“不能再忍”,而对于那些浑水摸鱼、眼高手低类的毕业生,则“敬而远之”。 财经评论员叶檀认为,随着社会分工细化,一些原先不曾有的岗位纷纷出炉,比如星级饭店除虫师、文娱金融师、房价评估师、中老年人护理师等,需要加入的专业人士以数十万计。而大学生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社会需求的工作找不到合适的人。那些脱离现实、只想扩大本专业地盘的教师,并没有让大学生学会脚踏实地。一些专业貌似与市场对接,其实只是表面功夫,比如,营销本是实践之后进行总结再度提高的过程,不同行业所需要的营销员及所需要应用的营销手段都不相同,而让饭来张口没有过职场艰辛的人学营销,可谓误人子弟。 鄙视“做蛋糕”,追逐“分蛋糕” 工学专业对口的制造业属于“做蛋糕”的实体经济范畴。2011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俊彦就把不同行业的分配不公,列为青少年问题的一大成因。在大学扩招12年后的2010年,伴随着工科生比例的下降,文科生比例上升到37%,“这一升一降的背景是父母和社会热衷于金融、法律、财会这些分蛋糕的行业,不愿从事做蛋糕的行业。” 有评论说,大学培育出来的毕业生如果鄙视“做蛋糕”,追逐“分蛋糕”,缺乏进取心与风险承受能力,中国的经济结构升级就难以靠这样的群体推动。 高等教育本身的低成本盲目发展,也是造成工科生比例减少的原因。在十二大类学科中,管理学和艺术学本科招生人数突飞猛进:2010年,两大类招生数共占当年招生总数的30%,而支撑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农学本科招生数占招生总数的比例,则从1998年的3.7%降为1.8%。 从理论上讲,大学根据受教育者及社会的需求设置相应专业天经地义,然而,中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并没有留给学生多少专业选择的空间,有的专业录取的新生居然80%是没按志愿被调剂进去的。据麦可思公司对2009年入学的大一新生的调查,本科新生对专业不满意度高达30%。 学生不得不在不满意的专业读书,大学可以通过调剂把生招满,这个不争的现实恰恰成为一些大学“跨越式发展”的最大“推力”。比如,法学专业从2008年起连续3年被麦可思出示“黄牌”,可是丝毫不影响其快速的扩招步伐。此前,据2009年中国法治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全国设置法学院系的大学已达634所,法学专业本专科在学人数近60万。 扩招失控的管理学科,2010年比2000年招生数增长超过了10倍,而同期全国管理岗位在职人数仅增长了35%,其中,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在岗人员的多数还不是学过管理专业的。同期,财务管理岗位由于电算化的普及,全国从业人员减少了30万人,而财务管理招生数却增长了12倍。此外,开设电子商务类专业的大学已有331所,招生规模达到1.8万人,可是近几年全国电子商务产业年年都消化不掉这个专业的应届毕业生。 这类专业持续膨胀的主要原因是办学成本相对较低,有的学校,本来就没有什么像样的专任教师,就靠其他专业教师兼课,或聘请退休教师乃至研究生授课,很快就能办起来。这种一哄而上的做法与很多大学追求大而全,尽快让规模大起来、让学科全起来的办学思路高度吻合。如此急功近利的大学教育,既难以为社会发展贡献优秀人才,也难以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提供服务。 很多从这些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大学里就没有学到多少知识和技能,对教育与社会充满负面情绪,其自身的职业发展也陷入迷茫,一毕业就往往失业。与之对应,那些急需人才的行业,却很难从大学中获得合格的人才,于是行业发展受阻,竞争力缺乏,从而导致高等教育发展低水平和行业发展低层次的恶性循环。 应用实践不足是工学培养的软肋 麦肯锡全球研究中心的研究认为,中国工程类职位的求职者的主要缺点,是他们的教育体系偏重理论,而欧美的工程学大学毕业生均有参与团队合作的丰富经历,学会了寻求解决方案的能力。相比之下,中国学生缺乏参与项目及团队工作的实践经验。 由美国劳工部数据支持的一项分析指出:机械工程师职业最重要的前五项基本工作能力依次为积极学习、技术设计、学习方法、排解疑难、科学分析。中国已从事机械工程师职业者的排解疑难能力和技术设计的能力,在就业初始时都低于一般水平,这暴露了中国工学专业培养体系中应用实践不足的软肋。 “这些学生面临就业时,作为教过他们的老师,我总会问自己,他们这一刻都能宽口径地面对各种产业吗?答案是目前的教学模式绝对没有任何可能满足这样的要求。”清华大学(招生办)工业工程系副教授顾学雍说。他对“工程师”的定义是改变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执行者。他说:一个孩子从6岁入学到大学毕业,16年时间如果统统是坐在椅子上听别人讲话,那他基本上就不会有这个执行能力了。 顾学雍有机会到不同的大学和师生们面对面交流。一次,他在一所211院校的创新班,问台下的400名学生:“你们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的任何一天,有超过一小时是自己安排自己时间的请举一下手。”结果竟没有一人举手。对于这个残酷的现状,一位德国专家在给清华大学学生做学术报告时表示:“让学生习惯被别人安排,是我们教育同仁的一种耻辱。”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顾学雍开了一门课,叫“跨学科系统集成设计挑战”,2学分,80个课时,重点在于教学生怎样做系统集成。来自工业工程、精密仪器等20多个不同院系的78名学生被打散分在8个小组,模拟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使我国南海海域板块抬升,出现一座新无人岛后,各组需要合作开发物资运输投放系统和制作商业勘探开发计划,以取得风投赢得竞标”。整个挑战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已经不限于专业知识层面。顾学雍说:“事实上,我们创建了一个整体学习的‘生物圈’,希望让学生在校园就能体验知识在实际应用过程所产生的效果。这对于习惯了填鸭式教育的学生是一个新的体验。” 在工学专业一线教学中勇于尝试改革的顾学雍,是联合国教科文基金会产学合作中国讲席的特聘顾问,他把不同学科及不同课程的内容不断通过新的窗口,投射到学生们的生命环境中,让他们开阔眼界,看到万物的关联,最终找到所有系统的平衡。他说:“教书是一个攻心的过程,可是,很多老师已经忘记了这一点。” 一批大学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放眼世界,位居制造业高端的机器人、智能技术、3D打印技术正在掀起第三次工业革命,这将使制造业基本摆脱对劳动密集型的依赖。由此,美国一家国际知名的咨询公司声称,2015年,中美两国制造业成本将持平。 不可能重回低成本时代的中国制造业必须实现产业升级,这是“中国制造”注定的发展之路,而产业升级的成功依赖于高等教育品质的提升。为满足产业升级的急迫需求,滞后于制造业发展速度的工学扩招亟待提速,赶不上技术进步的工学培养质量亟待提高。不可再“居安”的工学培养模式需要与“中国制造”一起“思危”。 据教育年鉴统计,2012年我国共有本科高等院校1147所,其中,1999年扩招以来“专升本”的地方院校有640多所,占55.8%。而在教育部()对2012年六类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排名中垫底的,正是这些地方本科院校。排名前三的三类院校,依次为985院校、高职院校、211院校。 今年6月,得到教育部批准的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宣告成立,表明促进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开始起步。上世纪80年代以来,应用技术大学在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欧洲主要国家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职业教育的本科和硕士两个层次。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理事长、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校长孟庆国介绍说,联盟和中心将围绕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综合调研、项目评估和战略咨询。 “提升工学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必须要有机制改革。”王伯庆指出,中国经济改革的最大变化,就是把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让产业的发展规模按社会需求由千千万万企业自我调整,国家给予政策指导,制定与执行游戏规则。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大学工学人才的培养,可以探索并建立与目前经济机制相适应的招生数量的调整机制,让社会需求和培养结果的信息更加透明,避免那些所谓的“热门”专业误导考生,让用人单位和大学消费者的理性选择来主导高等教育资源的调整。(周大平) (《瞭望》新闻周刊)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暑假当空调安装工 只为挣够大一学费
·北京教育考试院:中招136所学校将补录
·广东二B录取开始 北师大珠海分校夺省内头魁
·调研称7成毕业生5年跳槽逾两次 企业表示不能再
·中国大学生被指普遍缺软技能 20几岁不会微笑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