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在门口迎接放学的孩子,这个地方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看广州的门。 志愿者在辅导放学后来中心做作业的孩子。 番禺大龙街新桥村村口那座上百年历史的周家祠堂里,放学后的孩子们在写作业,他们中大部分是外来工子女。这个社区服务点的负责人叫崔丽霞。今年26岁的她大学毕业之后放弃一份不错的工作,一头扎进社区公益队伍,3年来为上千名外来工孩子提供了一个简单却温馨的“家”。 文/记者李立志 通讯员番宣 图/黎旭阳 不想让孩子饿着肚子学习 “他们的父母为生计奔波,很多在工厂做工的要六七点才下班,碰到加班就更晚了,一般吃晚饭要到八点左右,所有的孩子都饿着肚子在这里学习!”崔丽霞 孩子下午4点多就陆续来到中心学习做作业等,下课就直接来,这里有义工辅导他们学习,陪他们游戏等。但只有一件事义工目前还不能解决,那就是孩子的晚饭。 嘉丽告诉记者,她与弟弟下午5点就放学了,但家里一个人都没有,爸妈都还在上班,吃饭是个大问题,要不就自己做饭,要不就吃前一天爸妈做好的剩饭,9点多他们才会回来。 崔丽霞说,因为饮食无规律,这里外来工的孩子比其他孩子都要瘦小一些,好多时候以零食为主。 “好想为外来工的孩子建一间爱心厨房,让他们能按时吃上有营养的饭菜。”但目前条件还不够,祠堂里没有多余的地方可以用,中心也没有那么多资金来负责孩子的伙食。 陪伴他们成长是最幸福的事 “义工哥哥姐姐很和气,还能看电影、做游戏,不像爸爸总占着电脑不给我们用,这是我最喜欢的地方。”来自重庆12岁的吴晶,来这里半年。 “吴晶,在哪里?过来!” “来啦!小崔!”26的崔丽霞自己也是一个大女孩,孩子们都叫她小崔。一进周家祠堂青灰的大拱门,就听到小崔爽朗的笑声……小崔是茂名电白县人,3年前从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毕业,原本可以在珠三角城市找到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但毕业那年,却选择去广西山区当一名志愿者。2010年从西部归来后,一名社工朋友准备在番禺成立关怀流动儿童的项目,小崔在这里一干就是3年。 作为专职社工,每月工资不多,可她却乐此不疲,设在祠堂里的小金雁社区公益服务中心,朴素整洁,为来自异乡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安全、温馨的环境。小崔说,陪伴、见证他们一天几个小时的成长,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前不久她走进央视,参加“社区英雄”的角逐。 祠堂庭院进门处左边有一个小小的开心农场,小朋友种在饮料瓶、可乐罐里的绿色植物已经长出嫩绿的叶子;而右边是一个温馨的“稻草人”图书室,也是一个小小电影院,每周这里都会放映一场电影。从周一到周五,孩子们放学后在这里做作业,有专业的义工辅导,其间还有体育课、手工等。 让外来工子女融入城市 “爸妈下班好晚,一天能说10分钟话都不错了!”来自广西的嘉丽,随父母来广州一年,没坐过地铁,没进过电影院。 “一些家长晚上加班要到8点多才下班”,崔丽霞说,之前由于孩子放学后没人照顾,许多都被锁到屋里,健康成长很是问题。“在许多孩子眼中,广州跟一般的农村没什么区别,除了人多车多之外,外来工的孩子,活动范围最多不超过租住地周边两三公里。” “我和弟弟5点放学回到爸妈厂里的宿舍,爸妈要到9点多才能下班,等他们忙完,我们都睡着了。”谈起父母,嘉丽似乎并不满意。嘉丽与弟弟在番禺新君豪中英文学校上学,这是一个专门的外来工子弟学校。一年多来,嘉丽的活动范围就在父母工厂周边,没有坐过地铁,不知道图书馆在哪,更没有进过电影院。 崔丽霞他们所做的事情在城里孩子看来是再平常不过的:希望通过教授孩子们如何买地铁票、如何办图书借阅卡等基本技能,为他们融入城市做准备。周末,他们会让孩子独自出门,自己购票、打听路线、去郊游。“志愿者会事先设计好路线,主要是帮助他们认识广州,融入广州。经费则来自企业的捐助。” 八成“小广漂” 生活在城市边缘 番禺大约有130万外来人口,至少有24万“小广漂”随父母在番禺生活。小金雁社区公益服务中心曾对番禺石碁镇的外来工子弟(7~14岁)的基本情况做了一个调查发现:80.6%以上的孩子搬家的次数在两次以上;59.7%的孩子读过2~3所以上的学校,最多的读过8所;近四成的父母均要上夜班。孩子们放学后除了做作业外最喜欢的是看电视,占调查人数的39%。 过长的工作时间也导致了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减少,导致了亲子的关系比较疏离。调查数据显示,总受访人数中的46.8%的孩子不喜欢父母的工作,原因是太忙了,没时间陪他们。(广州日报)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普通高校录取将开始 高招办:警惕招生诈骗
·一个班27人15人考上研究生 考研“牛班”引关注
·90后小伙称已部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引质疑
·高危产妇产下不足两斤半袖珍儿 母子度过危险期
·官方否认西湖备救生船防考生轻生 去年曾有此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