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4月18日电 (记者 郝孟佳)16日,复旦大学官方证实,疑似被室友投毒的硕士生黄洋于16日下午去世。虽然此次投毒事件只是高校学生群体中的个例,但也可以说是当代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缩影。是什么导致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应该如何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辅导?记者就此话题特别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张继明老师。 张老师认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不是到了大学以后才出现的,当学生走进大学,在青春期后期阶段,开始走向独立、自立,会面临更多的矛盾和冲突,把这种问题爆发出来了。此时的压力、问题都只是诱发因素,不是所谓心理问题的本原之所在。从以往的案例来看,我们都会有一个这样的认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早已存在的,这种心理问题甚至可以延伸到学生从小的家庭教育,在中小学的教育时期就已经存在了。甚至我们都会说,每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背后都能看见父母的问题。 张老师表示,整个社会大环境,整个的家庭教育观念,中小学的教育观念,都要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负责,而不仅仅是高校系统要对这样一个事情去承担责任。但是学生在大学阶段出事,大学应该采取积极的姿态去研究后续的教育和处理。 张老师说,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有三个不同的途径。第一,课程教育。学校开设了针对所有学生必须上的身体健康教育的必修课程,对于唤醒或者提醒学生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传播一些常见的身心健康的理念和做法都有很大帮助。学校也开设大量的以潜修形式存在的,像身体健康的,比如压力管理、潜力管理、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生命教育等课程,覆盖面积不像公选课那么广,但是在细节上的深入和兴趣程度,对选课学生的帮助程度都会有所增加,学生会基于自己的一些需求和状态选择课程。 第二,真正很有效地或者说关键的是要提升给学生做工作的老师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和理念。因为很多高校的辅导员们本身不是做心理健康、社工、社会工作。所以,在日常工作中,需要给他们迅速地提升和灌输心理健康意识和理念。资源的匹配、级别、投入,包括辅导员的岗位设置是很重要的,会影响到教师们的工作重心和工作效果。高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需求也是比较凸显的,所以,在学校层面上,辅导员的工作群体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是非常有影响的因素。 第三,朋辈辅导体系如果能做得好,有效和深入程度就会比较高。朋辈就是同年龄人,同一个群体的伙伴,他们以小组的形式提供更深入和细致的心理帮助。这个体系在预防层面上,发现和预防问题是非常有效的。因为他们和学生本身接触的会比较多,能及时地发现问题,可能会让很多危机事件能防患于未然,及时发现,及时处置。 (人民网-教育频道 郝孟佳)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张家港高校伤害案追踪:嫌犯悲观厌世伤人求解
·复旦投毒案续 大学生心理问题并非到大学以后才
·让家门口的学校都一样精彩——访国家教育
·请还校园一份纯净
·本是同舍人,相煎何太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