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教育改革期待“去伪存真”--一场专家研讨会引起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3-02-14 10:44
分享到:

  新华网北京2月14日电 (记者 吴晶)“领导力”为何一跃成为教育研究的热门方向?明明还在研究阶段的课题如何引领研究?“一人一票”的民主形式能否客观评价学术成果?……中国教育学会近日发起的一场讨论,引发专家学者对教育问题的反思。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项贤明指出,教育领域存在诸多真问题与伪问题,比如始终困扰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在国际高等教育同行眼中,便是一个“伪问题”,因为在国际教育界,世界一流大学“谁说了算”,无可定论。

  “很多教育问题根本没有搞清楚是真问题和假问题,也有很多问题是真问题得出假结论,因此耽误教育改革和发展。”首都师范大学(招生办)教授劳凯声说。

  在劳凯声看来,用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在实践中做不到,因为素质教育需要用自由的受教育时间来换取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而当前的教育体制又无法保证充足时间,因此真问题就出现了假结论,也就是一些校长说的“初中搞素质,高中搞应试”,最终依然是“换汤不换药”。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石中英认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很多问题依然与教育规律背道而驰。比如,在学术研究领域,完全讲民主是不符合大学管理特点的。许多学校现在采取“一人一票制”来评价学术成果,市场的逻辑、政治的逻辑、管理的逻辑都带进大学,但学术成果一定要尊重学术专家尤其是学术带头人的教育规律却被忽视了。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耿申认为,近年来教育研究领域新词迭出,人才学、班主任学、学校学等都是一时冒出来又“不了了之”,说明教育理论体系始终不牢固,容易被伪问题冲击,造成对实践进程的干扰。

  “产生伪命题、伪结论的根本原因,还是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项贤明指出,很多研究者对基层不了解,其研究过程往往就是设计调查问卷,鲜有实地调研,通过数据作结论往往会望文生义,或用外国的东西解释中国的问题。

  此外,项贤明还认为,中国整个知识界缺乏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一方面是人云亦云,甚至官云亦云;另一方面是缺乏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指出,学会作为国家级教育研究平台,发起此次讨论,希望能去伪存真,产生教育自身真正有价值的概念,为教育改革明确思路、厘清方向。

  (吴晶)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