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高职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高职院校不仅要传授和训练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也要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作为重要任务,通过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健康个性,成为“负责任的公民”、“有教养的人”、“和谐的职业人”。
“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够树起文化育人的大旗,表明我们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理解得到了升华和提升,已经从单纯强调技能技术提升到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这适应了现代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12月6日—7日,由全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协作会主办、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承办,以“融合·创新·特色”为主题的第二届全国高职教育文化育人高端论坛在江苏无锡举行。如何用先进的文化育人理念引领高职教育健康发展,推进高职院校文化大发展和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模式、机制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文化素养、创新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成为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80多位高职教育专家和高职院校代表研讨的焦点。 改变培养“工具人”局面已是必然之举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高职教育存在片面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的倾向,人文教育缺失、职业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导致毕业生的综合人文素质普遍不理想,已引起职业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来自麦可思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就业质量折射高职毕业生职业吻合度较低、离职率较高、工作换岗率较高。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周立华分析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大部分从事基层服务和管理工作,企业普遍对毕业生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掌握和应用程度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比较满意,但对于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创新创造能力等方面则并不十分认可。换句话说,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在人文素质上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各方面的需要。“虽然高职毕业生因为对某项技术操作表现出了较娴熟的技艺而得到录用,但由于人文底蕴不足,缺少发展后劲,在激烈的竞争中也面临被淘汰的威胁。人文素质较高的人,在求职面试和工作期间适应能力、胜任度、创造力方面都占有优势。” “大部分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文化底蕴不足,对‘就业导向’有着片面的认识与强调,加之当前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着功利主义至上、技能至上的价值取向,一些高职院校单纯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片面强调专业技能培养,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某个职业所需要的实际知识和技能,而对于培养学生具有独立人格、健康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文教育重视不够,致使学生人文素质偏低、人文知识缺乏、人文精神淡薄。”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校长皋玉蒂认为,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逐渐显现出式微且处于边缘化的状态,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就其综合人文素质而言,显然已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加强职业人文素质教育,改变职业教育培养“工具人”的局面,建立重视“人”的整体和谐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已是必然之举。 以文化引领技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速度的加快,企业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全面发展的新要求,企业不仅需要动手能力强的技能人才,更需要员工能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社会责任感与事业心的和谐人。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最新素质库18项基本素质为基础,从2007年开始对珠三角2100多家企业进行了一项历时4年的跟踪调查,了解转型升级中的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调查发现,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对技能人才最看重的6项能力依次排列为积极主动、责任心、团队精神、执行力、沟通能力和专业学习能力,显示出企业越来越重视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仅仅具备职业技能、素质结构单一的技能人才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和企业需求;而在拥有良好职业技能的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场应变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主动学习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日益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全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协作会会长,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刘洪一认为,企业和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是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文化素养、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因此以文化引领技能型人才培养,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高职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教育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但任何一种技能的培养、发展和提高都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校长王海平认为,高端技能型人才要掌握现代化的生产管理和服务技术,首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进而再学习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形成娴熟的职业技能。很难想象一个文化素养不够的人可以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因此要通过文化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从业基本素质,增强学生的职业学习能力,为职业技能培养奠定坚实的文化素质基础。 不仅培养懂技术会操作的“职业人” 更要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人” 从本质上讲,文化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标的教育,是追求科学与人文交融,重视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全人教育。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朱爱胜认为,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文化素质教育纠正高职教育过分狭窄的职业技能培养和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启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他们不仅是一个懂技术会操作的“职业人”,更是一个具有健康人格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人”。 为避免专业课与人文课的失衡,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分为“五大模块、两个平台”。“五大模块”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模块、语言与文学课程模块、艺术与审美课程模块、心理与健康课程模块、职业定位与生涯规划课程模块,“两个平台”是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搭建的核心课程平台和拓展课程平台,使人文素质教育贯穿职业能力培养全过程,确保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软实力。 针对“单纯技能训练”造就“有知识无智慧、有技能无信仰、有规范无道德、有欲望无理想”社会成员的问题,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围绕促进学生职业人文素质发展的宗旨,积极推进职业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建设和职业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体系建设,并和人文化校园环境体验中心建设项目及信息化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中心建设项目呼应,全面营造有利于学生职业人文素质发展的教育环境,以此提高学生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职业人文精神。 高职院校特别是工科类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最大难点是教学资源不足,许多工科专业背景的教师自身缺乏人文素质,师资力量薄弱。为解决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这些瓶颈问题,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整合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专业教育和实习实训教育等各类教育资源,挖掘潜力,形成合力,使教育各环节相互配合、整体优化、协调进行。 “风物长宜放眼量”,虽然高职文化素质教育这个课题,从总体上说还处于破题阶段,但不少高职院校持续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正在观念上改变着高职教育过于“工具化”的倾向,而且在实践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曾经广受批评的“重专业技能训练、轻人文素质提高”的观念正逐渐有所好转,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正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不断凸显,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正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朱爱胜所说:“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从时间、空间方面不断贴近区域、贴近网络、贴近专业,拓宽文化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实践,推进高职院校在文化素质教育这一大课题上‘知’与‘行’的统一,切实取得实效。”(记者 钟伟) (中国教育报 钟伟)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