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大学职业规划课缘何成摆设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2-12-02 16:40
分享到:

  近日发布的《大学生职业适应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受调查的走入职场不满3年的大学毕业生中,接近60%的人每年跳槽两次以上,6%的受访者表示不适应现在的工作,大学毕业生普遍患上工作“不适症”。

  大学毕业生三年内频繁跳槽无外乎是为了找到一份更适合自己的工作。但是,“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本应是学生在毕业前就已经考虑过的问题,为什么工作后还要通过频繁跳槽来寻找答案?笔者认为,这其实折射出了高校职业规划教育中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普遍存在主体意识淡薄,目标缺失,职业定位不准,求职就业道路盲目、狭窄等问题。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应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但现实情况并不如人意。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在全校范围内开设职业规划课,而且有些学校已经把其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要求学生必须上课并修满学分,但是许多学校的就业指导课过于空泛,缺乏实际案例分析和经验分享,导致学生在遇到实践问题时依然手足无措。

  据笔者了解,有些高校的职业规划课甚至成了名副其实的“自习课”或者思想政治教育课。

  高校职业教育课成为摆设,这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学生上过学校的职业教育课,却依然会呈现职业“不适应”症状了。

  在美国,一些高中学校就已开始设置职业规划设计课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他们学习如何规划未来。因此,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很早就开始从职业的角度进行自我包装和提升。反观我国,应试教育的压力决定了大学要承担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职能,然而如何很好地把这一职能落到实处,是高校亟须反思的问题。

  职场的第一份工作相当重要,对今后的职业生涯影响很大。为此,笔者认为,学校应该把职业规划课和学生切实结合起来,把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行业特点切实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职业方向上进行定位,并树立职业目标。同时,相关课程应该多使用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分享他人经验的基础上了解人才的需求方向。此外,大学生毕业后频繁跳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学生责任意识和忠诚度缺乏的表现,职业规划课也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纳入课程范围。

(百度新闻)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