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老师少些急功近利 "坏同学"就不会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2-11-08 16:49
分享到:

  “不要跟‘坏同学’做朋友,要跟‘好同学’做朋友。”日前,张小姐在网上发帖称,同事的孩子在花园某小学读一年级,上周五老师给家长们发了这样一条短信。张小姐和同事们都觉得不妥。对此,校长解释说,老师看到部分同学有不好的表现,只是善意地提醒,并不是针对哪个学生。(昨日《现代快报》)

  中国人向来讲究环境的影响,玄之又玄的风水姑且不论,起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道理路人皆知。譬如孟母三迁,讲究的也是择善而居,省得带坏了自己的孩子。而现在的人择校也好,为孩子挑学区也罢,不也就是想找一帮“好同学”吗?

  跟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当然是孩子的自由。但只许家长们天天叨咕“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却见不得老师教诲一句“不跟坏孩子做朋友”,实在显得有点分裂。老师的这个提醒,还是摆得上台面的,只要你自己不把自家的孩子对号入座成“坏孩子”,那么,这种人情化的提醒,虽然有点市侩的意思,却也不乏些许温暖不管怎么说,教育孩子跟“好同学”亲近点、跟“坏同学”疏远点,人之常情、理固宜然。愣要鸡蛋里挑骨头,反倒显得有点“不知其可”。

  老师的提醒当然没问题,真正有问题的是这种提醒捅破了某层窗户纸: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坏孩子,赤裸裸推到了公共话语的前台。“坏同学”是哪里来的呢?只要有评价体系,必然有好坏之别,成绩有好坏、品德有良莠,在功利的教育GDP下,虽然会把心目中的坏同学说成嘴皮子上“潜力最大的同学”,也不过就像把农民工美其名曰“新市民”罢了。教育如果少些急功近利,“坏同学”自然就不会那么扎眼这个问题,当然不是哪个老师或校长能解决的。

  其实,“坏同学”也没啥可怕的,只要你没有定式思维,否极泰来也是自然的规律。怕就怕你“三岁看老”的成见,这种伤害比一两声“坏同学”的责骂厉害多了。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穆克也曾是“坏同学”,小时候总爱打架;苹果缔造者乔布斯也曾是“坏同学”,赌气要上最贵的大学,学费远超其父母承受能力……“坏同学”没啥可怕的,只要社会不善于抛弃、教育不善于“关门”、机会与制度不善于区别对待,向上的通道还在,那么,由“坏”转“好”就不只是一种可能。

  如果你知道“坏同学”来自哪里、又去向哪里,就不会对之过于敏感。我们都可能曾经是“坏同学”,但我们确实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与“好同学”为伍,那么,要做的不是忌讳这个话题,而是对“坏同学”多些包容与友善,你不把“坏同学”往坏里看,老师的“友情提醒”也不过就是闲吃萝卜淡操心而已。

(羊城晚报)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