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文汇报》整版 勤奋求实 励志明德一甲子
来源:腾讯校园
发布时间:2012-10-19 21:23
分享到:

10月18日,《文汇报》第四版整版以“勤奋求实六十载 励志明德一甲子”为题,从“教授必须是教学能手”、“以人为本,培育卓越工程人才”、“创新活动引导学子走上科研之路”、“‘七项’举措强化实践育人”等四个方面对我校进行了全面报道。全文转载如下:

《文汇报》:勤奋求实六十载 励志明德一甲子

图片说明:《文汇报》整版以“勤奋求实六十载 励志明德一甲子”为题对我校教学等进行了全面报道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其化学化工类专业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百年之前,是1952年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招生办)(无锡)等校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

1993年,华东化工学院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2008年获准建设“985创新平台”。经过60载的改革与建设,学校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在喜迎60周年校庆之际,华东理工大学将全面总结60年发展历程,进一步凝聚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力量,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步伐。

教授必须是教学能手

彭景涛


  怎样提高本科教学的质量?这是一个既老又新的课题。华东理工大学抓住教师教学能力这个关键因素,坚持把教师培养成教学能手,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

怨老师,还是怨学生

  埋怨学生能解决大学教学问题吗?显然不能。“照本宣科,有口无心,怎么能出好课?”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退休教授任德呈问。这个发问促使学校成立了“本科教学顾问组”,从老师自身找问题。

本科教学顾问组采取听课、举办授课比赛等方式,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技能。2006年,化工学院率先成立了“青年教师培训中心”,至今,有33名青年教师受惠。

2010年11月,青年教师孙伟振在“大学化学化工课程报告论坛”上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的探讨赢得了好评。此时,谁能想象2007年受训前他的青涩与紧张。“习题课试讲前,我花了半天时间准备了20分钟的内容,结果时间没到,就把所有内容讲完了,”孙伟振说,“教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自己懂和让别人懂完全是两回事。”

孙伟振的体会,正是化工学院严格实行青年教师培训后再上岗的原因之一。新教师通过听课、备课、试讲、上习题课等,亲身体验本科教学的全过程。每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前,他们还要先做一遍考卷。

在化工学院6年探索的基础上,2012年,华东理工大学正式推出9大类青年教师培训基地,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化工学院的做法。

单兵作战,还是组织传承?

长期以来,华东理工大学的老师们依托教研组,将教学方法、教学质量长期保持。

家教学名师、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黑恩成教授的经历是教研组“传帮带”传统的生动范例。40年前,黑恩成刚参加工作,华东化工学院第一任院长、著名化学家张江树先生为新教师从头到尾主讲了一遍物理化学。在黑恩成给中科院院士胡英教授当助教时,只要上课有不妥,胡先生就会悄悄地打手势。“几十年来,我一直以他们为榜样约束自己。”黑恩成说。

黑老师说,教学和研究不是天生就会的,要让团队常盛不衰,让年轻人少走弯路,一定要靠传帮带和持续不断的教研活动。除了两周一次的组会、每学期的示范课之外,每次上完课,教研组都要集中讨论学生反应和教学进度,就连校车上也有他们讨论的声音。有时也会遇到争议,十几个人拥在一个房间里,满房间都是各式各样的图,就像绘图比赛。在黑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年轻老师的作风也越来越精细,就连教案里符号的正体、斜体格式,也都力求规范。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传帮带”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如试讲、“结对子”等,很多当年的被指导对象也已成长为指导教师。

一条腿,还是两条腿?

科研工作能否对教学产生积极作用?能否将两者统一起来,做到教学、科研两条腿走路?

青年教师宋楠曾提出疑问:为什么反应工程教研组里的教师既是知名教师,又发表过上百篇文章、有数十项专利?化学反应工程实用性强,没有一定的专业经验和深刻的自我感悟,是讲不出其中的道理的。“曹发海老师教这门课整整10年了,还曾赴日本进行反应工程的研究,所以他讲课时胸有成竹,信手拈来,一个原理就能引发一个工程故事,不干巴、不空洞,学生自然爱听。”宋楠说。正是有了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深入的研究,才成就了化学反应工程教研组的众多名师。

在理工科教学上,胡英院士一直强调框架,即课程的宏观架构。课程框架是从科研中悟得的,需要长期而深厚的科研实践经验。这正是科研与教学的结合点。

有了这样的结合,做好科研就不再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拖累,反而是其基础。对于不同成长阶段和条件的教师,各教研组还先后提出,允许在某个阶段一条腿粗、一条腿细,而在另一个阶段则可能反过来。让年轻老师尽快地获得科研的经验,先上有体会有经验的课程,成为惯例。

守旧,还是开新?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怎样使课堂跟上时代步伐、使教师的素质适应时代的要求?学校一方面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通过校友,将科学技术的最新应用实践纳入课堂。

EHS系列讲座是一些在跨国公司从事EHS(环境、健康、安全)工作的华东理工大学校友开设的。它将在当今应用于产业实践中的最前沿技术、理念以及在最先进的跨国企业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他们不是纯粹传授课本知识,而是讲案例,这些案例都是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过的。我们能得到更多具体的感受。”学生李梦凡说。

校友们上课和考核的形式十分多样。比起卷面成绩,校友们更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因此,成绩的70%来源于课题展示。而学生的表现常常让校友们惊叹不已。在产品安全课程的汇报中,有一个小组对塑料瓶的瓶底标识进行了调研,清晰地展示了塑料瓶底上各种标识的含义。还有一个小组,表演了关于应急响应的小品,展示了工厂发生火灾时该怎样应对。

鼓励校友参与教学,强烈地冲击了学校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力地激发了师生的学习兴趣。

每年50%以上学生参加,400多名教师精心指导

创新活动引导学子走上科研之路

张婷

前不久,华东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凌志浩老师无意中发现,自他2009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以来,有22名本科学生获得华东区及全国总决赛奖项,其中17人读研或直升硕博连读,走上科研创新之路。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只是该校学生受益于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的一个剪影。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该校各类创新活动覆盖超过50%的学生,每年参与创新活动的指导教师也在400人以上。

三级平台:机制“护航”创新

  华东理工大学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体系包括:创新教育基地和大学生课余研究计划(USRP活动)、创新性实验项目、各级各类学科竞赛。

USRP活动主要面向一、二年级学生,指导老师提出适合科研训练的研究课题,学生选择参与。7个创新教育基地开设不同层次的阶梯式创新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兴趣,自行设计并完成实验。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主要面向本科高年级学生。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施方案,开展项目研究,独立撰写总结报告

目前,2008和2009年度立项的项目都已经结题,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截至目前,2008年立项的110个项目中,项目组成员公开发表论文38篇,已录用待发表论文26篇,申请专利21项,获得全国各类学术竞赛奖项21项,参加国际、国内大型会议与论坛15次。2009年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的150个项目中,项目组成员公开发表论文75篇,其中SCI录用8篇、EI录用8篇;申请专利22项,其中6项已经授权。2010年度立项的97个项目全部通过了中期检查,即将进入结题阶段。

各类学科竞赛更是捷报频传。2011年,在第六届全国“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中,该校Drift队获全国一等奖;在2011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该校参赛队获得了全国一等奖1项,上海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在国际数学建模竞赛中,该校参赛队获Finalist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3项;在全国趣味化学实验大赛上,该校“水中写字”项目斩获一等奖……

指导教师:把握方向启发探索

  “大学生创新活动,要使学生成为创新的主体,指导教师要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这是华东理工大学机械动力与工程学院退休教师潘家祯的体会。

潘家祯认为,科研能力应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查阅资料获取有效信息,深入分析思考、采用科学合理的实践操作,归纳总结并准确表达科研成果。因此,潘老师特别突出“以学生为主体”。选择课题,他与学生讨论思路;实施项目,他教学生查文献、写申报材料;遇到困难,他与学生一起探讨解决方案。比如“把沙漠变成绿洲——在沙漠上种树”项目,学生就查阅了48篇中文文献和12篇英文文献。

凌志浩说:“教师的作用在于进行目标控制,过程应由学生自己实施,给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尤其重要。”智能汽车竞赛既要用到电子、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也需要机械设计、汽车原理等知识,这就需要指导老师从中协调,让信息学院和机械学院学生相互交流。与校外的交流同样重要,赛道的背景颜色对车模竞赛时的发挥影响很大,凌老师就让学生把做好的车模拿到其他高校的赛道试跑。

学生:收获不只在获奖

  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不仅获得创新学分、保研资格或者为找工作增加砝码,更多的人训练了科学思维能力、锻炼了品质意志、学会了团队协作、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明白了“何为科研”,并从此踏上创新之路。

张越宇,多次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获奖,2次在全国大学生建模竞赛获奖,2次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提名,获全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国家二等奖。一系列比赛,使张越宇将数学、物理和计算机3种学科融会贯通:“三者都需要数学基础,都需要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也都要先把问题抽象化,然后分析条件,提炼关键因素,再根据这些因素设计步骤。”

2011年,华东理工大学启动“跃升行动计划”,各级创新活动提供了“跃升”的平台。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学生中,2006级有117名学生保送到本校或其他重点高校攻读研究生,2009年参加的学生保研率高达40%。

以人为本,培育卓越工程人才

房树芬

顶层设计 科学管理

  “卓越计划”的实施需要自高端开始的顶层设计。2009年10月,华东理工大学成立了全国高校中第一个工程教育学系,作为学校负责工程教育学研究、工程教育管理与实践的专门机构,还成立了“卓越计划”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委员会、校企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了总体实施方案。

“选拔学生进入‘卓越计划’时,我们特别强调要‘具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浓厚的科学研究或工程实践兴趣,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工程教育学系主任谭文松说,学校还规定,选拔总人数不能超过学院年级总人数的20%,班级规模控制在30人以内,必须经过学生自愿申请、学院初审、学院面试、工程教育学系复审、学院公示、学校公布等6个步骤。

学校还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开设的理工优秀生班与“卓越计划”两者并轨进行,在2011、2012年选拔“卓越工程师试点班”之时,优秀生班也参照其标准进行,而且还扩展到“卓越计划”专业之外的其他优势专业中。

以人为本 做中学习

  “信息社会里,比起传授知识来说,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未知的欲望和活跃思维的教育更为重要。”华东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乐清华说。

学校将专业培养标准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并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允许各专业合理设置课程,增加核心课程权重,每个专业设定6~8门核心课程,由知名教授主讲,并给予充分的教学自主权,同时聘请若干辅助教师,开展教师辅导、小班小组研讨等活动,每个试点专业安排一定数量的专业课程由具备5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型(兼职)教师主讲。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以“基于项目的学习”为特色,让学生“做中学”,以形成工程实践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基于项目的学习贯穿4年。一年级的专业概论课由知名教授、博导指导学生提出课题、分组讨论,初步接触研究性学习。“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从论文答辩来看,也确实达到了效果,不少学生选择了如热管和开缝翅片在笔记本电脑散热中的应用、厕所自动冲水系统等一些有意思的题目。”机械动力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夏春明说。

从大二下、大三上开始,项目由学校和企业的导师结合工程实际设立,师生双向选择确定项目,于三年级末提交项目报告,学院组织答辩。四年级初开始的毕业论文或设计则是将学习和研究融会贯通的总冲锋。毕业设计的课题很多来源于生产和科研单位的实际任务,或是教师科研或研究生课题的一部分,与企业生产非常契合,可以说是“真刀真枪”的实战,对学生创新能力训练非常有针对性。

学研双驱 创新砥砺

  学校每年都有50%以上的学生参加校内外科技创新活动,约有30%的老师参与指导,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面向工程实际的创新人才的又一“法宝”,也为“卓越计划”的“落地开花”奠定了基础。

不管是指导学生做创新性实验,还是指导学生参与创新活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朱煜老师都坚持“老师把握方向,分析和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具体过程由学生实施”。学生参赛,她会集中训练,教授电路设计、单片机编程、程序设计、系统设计的方法,但从设计、编程、调试到出结果,都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去做。

已是博士研究生的高冲说,当年的那次参赛把他大学4年所学的知识都应用了一遍,包括C语言、数据结构、单片机、控制算法等软件知识,以及电路原理、数学知识、模拟电路等硬件知识在内,“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网络控制、智能车开发的经验,使我在研究生阶段项目的开发上有方向、上手快,能够把握总体进度并按部就班地进行研究”。

校企“共舞”深度互动

  工程教育必须通过产学研合作回归工程。华东理工大学在制订目标、实施培养过程、评价质量等“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全过程中,都努力推动行业企业的深度介入。

深度介入,从头开始。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有上海华谊集团装备工程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参与实践教学,森松集团副总工程师茅陆荣等近30位工程专家受聘为企业导师。

校企互动在师资培养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新上岗教师第一年必须到相应企业参与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合作企业及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也选派部分具有高级工程师资质和丰富管理经验的导师为理论课教师,并参与专业教学课程设计。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是高校、企业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新机制。将3名集成软件课程的教师派到森松基地等企业培养,把32学时的压力容器设计课的授课地点放在企业现场,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联合讲授,当场讲,现场拆,除了学生,企业员工也可来听,这些都是机械动力与工程学院与上海森松集团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后实行的改革举措。

从上世纪后期肇始且目前仍在继续的新科技革命正在将世界推向超越工业社会的新时代,高等工程教育必然也要因应而转型,这对于我国这样的工业化和后工业化同时进行的后发型现代化国家来说,难度可想而知。但不怕困难的华理人,正在以“卓越计划”为突破口,对创新传统工科教学进行着宝贵的探索。

七项举措强化实践育人

引领型实践育人世界观

这类实践育人活动包括:各级党校教育、重大节日及节点的主题教育活动、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活动。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追寻红色足迹,体验红色文化”、“走访老党员,重温光荣岁月”等活动,坚定大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信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紧扣时代主题,创新性开展教学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引导。初、中、高三级党校的教育有序开展,还完善了一整套学生党员党性实践锻炼机制。

教学型实践育人学活知识

华东理工大学全方位开展课堂讨论、主题论坛、技能型竞赛和模拟,在课堂教学、专业实习见习、社会调查中,全面提升大学生专业发展能力,促进专业知识的吸收与转化。

在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过程中,该校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构建起“2+1”德育教学新模式:即2节理论课加1节实践性教学课,受到学生欢迎。多年来,学生在国际数模竞赛、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全国机械设计大赛等活动披金挂银。

服务型实践育人奉献“爱”

  华东理工大学以各种志愿者活动为载体,培育大学生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

从北京奥运会到世博会,再到世游赛,在重大国际赛事中,该校学生志愿者的奉献精神广受好评。

“科学商店”的社区科普服务,几年来参与的学生志愿者达到3000多人次,覆盖徐汇、奉贤、浦东、闵行、金山等5个区县,受益居民达到5万多人。

各级团组织与近十个民工子弟学校结对帮扶,建立公益服务活动实践基地20余个,有红十字志愿者近1000名,中华骨髓库志愿者3000余名。

认知型实践育人适应能力

  实践育人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增强大学生认识、适应和改造社会的能力。

暑期社会实践是实践育人的重头戏。2011年暑期,共组织市级重点团队、校级重点团队、校级团队、院级团队392支,参与学生5000多人,实践地点覆盖全国绝大部分地区。

华东理工大学的实践品牌活动——“大学生暑期创业实战赛”,以“生存实践”、“创业实践”、“红色之旅”为主题,让学生真刀真枪地体验创业环境,使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落到实处。

创新型实践育人创新能力

 该校开展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基础学术活动、创业实践活动,塑造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校将USRP大学生创新实践、15个创新基地、各级各类大赛活动联动开展。每届USRP均有2000多名学生参加,800多个立项课题,收获近百篇优秀学术论文。15个创新基地,每届有13000余名学生参加。创新性实验计划也已初显创新活动的主力迹象。“构思(Conceive)——策划(Scheme)——模拟(Simulate)——运作(Operate)”全程创业教育模式,形成精神培养、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实践辅导的“一条龙”创业教育机制。

职业型实践育人转换角色

 华东理工大学以职场体验为主的实践教育活动,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触类旁通解决实践中的未解难题,激发学习理论知识的主动性;同时可训练工作能力,学业、职业共同发展。

职业型实践活动包括:各类勤工助学活动、就业见习活动、挂职锻炼等。学校成立了勤工助学实业集团,设有超市、文印社、报亭、礼品屋、书香苑、网络中心、爱心屋等多种实业,使得学生在岗位上得到历练。

自治型实践育人主体意识

  以各类学生组织、学生生活园区、网络社区为平台,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增强自我管理意识,促进个性发展的实践活动,该校称之为“自治型实践”。这类实践活动主要包括:高校各种学生组织;各类网络虚拟社区;学生生活园区等等。

华东理工大学在奉贤校区创建“四式”模式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建立家庭式、自治式、身心式和书院式的学生管理模式,成立了“楼管会”等8个学生民主管理委员会等新的学生自治组织,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