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团中央将全团维护青少年权益工作的重点品牌“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的主题确定为“关注新生代农民工”,从如何尽快破除阻碍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各种制度、非制度障碍,到如何丰富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调研、关注、发出建议意见并在服务关爱农民工子女等领域具体实施的力度日益加大。团组织的工作既是对党政重点工作的一种主动积极的响应,也是一种力争有所作为、不甘落后的责任感和担当,团组织的建议意见和创新之举,也得到了各级党政部门的积极回应。为追踪这些工作的具体进展和存在的困难,并探讨应对之策,引发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我们从即日起推出一组《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系列报道》。 24岁的河南姑娘乔丛丛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三个转折点,从一名新员工培训辅导员晋升为人力资源专员。 你可能无法想象,她的第一学历是中专,第一份工作是在广东省珠海市一家电子厂做流水线操作工。连她自己都感到吃惊,在江苏省吴江市待了不到4年,竟完成了从一名农村进城打工妹到办公室白领的蜕变。 如今的她,每天着正装上下班,坐在办公室与电脑为伴,月薪从1000多元涨到4000元,年底还有奖金拿,虽然没有城市户口,但她依然能享受吴江市民能够获得的医疗服务和未来可以预见的带薪产假、退休福利等,她俨然已将自己定位为城里人,“不可能再回去种地了,就算回河南,肯定也在城里找个公司上班。” 在江苏吴江,乔丛丛算不上是一个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传奇”,像她一样从底层做起的人还有很多。一套完善的政府培训和企业晋升机制为她的融入铺平了道路,同时也给众多与她情况类似的进城务工青年一个希望。 对于乔丛丛而言,“希望”很重要。2006年,她之所以选择离开工作了一年的那家珠海的工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希望”,“在流水线上做操作工,一周工作6天,还要经常加班。工厂又偏僻,除了干活儿,啥都没有。” 哪怕面临回老家可能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她还是毅然决定离开这个“只能当一辈子操作工”的地方。 对工作环境和职业前景的看重,被80后、90后农民工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2010年各地两会召开之前开始,全国各地各级团组织集中公布了一系列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的调查报告,其结果无一例外地显示,新生代农民工较老一辈农民工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对职业发展前景的看重。 回头再看,乔丛丛认为当年的选择是明智的。在老家待业一年后,她经小学同学介绍,背着行李来到朋友口中“更有希望”的吴江工厂,同样是电子厂,同样是做一线操作工。 3个月后,“希望”来了。厂区内外都贴满了基层管理干部的内部招聘启事,凡是工作满3个月的一线操作工都能参加面试。很多人都报了名,乔也不例外。“如果能当上生产线组长,一个人就能管理几十个人,工资会涨,还能参加管理培训。” 乔丛丛说。 那次面试及后来跟进的培训,成为乔职业生涯的第二个关键转折点。她后来才知道,那次培训是吴江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免费为企业提供的培训服务,而她自己,则是吴江所有接受免费培训的上万名外来务工人员中的一个。 (中国青年报)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