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我国社会科学领域最高等级权威学术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最近发表了一篇题为《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的学术论文。论文显示:上世纪90年代后,北大学生中,干部子女占比呈现上升趋势,到1997年,该比例达到39.76%,首次超过专业技术人员子女,更远超工人和农民阶层。 不仅是北京大学,现在多数重点大学都出现了农村生源、贫困生源减少的情况。农村生源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农村生源减少的背后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这项研究基于对1952年至2002年北京大学近50年间的学生档案。文章作者之一的南京大学(招生办)历史系讲师梁晨解释说,数据统计没有问题,但在关键名词的定义上需要慎重考量。 梁晨:这个里头有几个技术性的问题,第一个就是什么是干部?因为学生填学籍卡,他不会说我家是干部之类的,可能填的是,比如说我爸爸是什么什么工厂的车间主任,或者我爸爸是某某中学的教导主任、副主任、团委书记,我们把这些所有的都算作干部了,这个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它不是一个严格的干部的概念,更不是一个官的那种概念。 另一份统计数据印证了这种趋势,在教育部直属的高校中,农村生源的比例仅为30%左右,而且还在继续减少。北京师范大学(微博)教育系教授劳凯声表示,在精英高等教育中,农村子弟并不占优势,甚至可以说,他们越来越难挤进精英大学。 劳凯声:高等教育的机会,上大学的机会比过去要多得多,但是进入到重点大学的比例现在看来成份有比较大的问题,也就是说在重点大学的学生里边相当多的是来自于社会的上层家庭,那么这就带来了社会不公的问题。 如果说专家们的言论是建立在数据上的,那么朱先生获得就是实实在在的感受。他本人就是是北京大学84级毕业生。他专门设立一个基金,去资助安徽省考上北大的学子,他告诉记者,最近几年,需要资助的学生人数少了很多,因为寒门学子上北大清华的越来越少了。 朱先生:要是从上北大这个角度,现在农村孩子上北大的越来越少,几乎没有,我们有一个基金,愿意接受基金的越来越少了,因为基本上家庭条件都不错。 而在山东某地级市的重点高中担任教导处主任的王女士表示,优秀学生的家庭背景正在逐渐趋同。 王女士:基本上是中等偏上的家庭,公务员(微博)、教师、医生、企业上的、自己个体等等,再就是周边来自农村的家庭吧,也不是说多么的贫寒。 在中国的历史上,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寒门学子往往被传作美谈。如今这种好出身的孩子上好学校的趋势背后是什么原因?知识改变命运是否依旧经得起实践检验? 在著名教育学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公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并不是偶然,它实际反映的是公众对学生家庭背景、教育公平这一问题的关注。 熊丙奇:家庭背景与上名校的关系牵扯到教育公平问题,对整个社会公平、社会公正有影响,其实也影响到整个教育决策。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教育的不公平呢?在出人意料的是,大多数专家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权利私用,而是在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劳凯声直言,学生们的竞争在起跑时就分出三六九等。 劳凯声:甚至在学前教育阶段,这种差距已经开始出现了,一步一步的拉大,最后到考试的时候,考生之间实际上并不完全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比如东部的考生和西部考生,城市的考生和乡村的考生,家境比较好,教育环境比较好的考生和家庭比较差的,教育环境相对比较差的考生,他们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 调查显示,城市孩子仅在高考(微博)英语分数上就比农村孩子高20多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劳凯声呼吁:要改革招生录取政策,使得来自农村、底层和弱势社会群体的学生有更多录取机会。 劳凯声:一个叫做差别原则,一个叫做补偿原则。差别和补偿来使这部分社会弱势群体可以得到某种社会的补偿,通过这种补偿来体现社会的公平。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2年,中央财政预算按国内生产总值的4%安排教育经费支出,并将确保这一目标实现。熊丙奇表示,这些资金的流向将决定教育公平与否。 熊丙奇:既要增加对薄弱地区的教育的投入,更应该推进教育的过程公平和教育的结果公平,要改变我们的中高考的制度,改变这种评价体系。 上重点大学一向被认为是找到好工作的基础,重点大学农村生源、贫困生源的逐渐减少让人们感到忧虑。 教育一直被认为是打通社会各层级的最重要的渠道,也就是所谓知识改变命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当无法通过教育实现社会层级流动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考虑这样的教育是不是出现了什么问题。当教育失去了公正公平之后,人们还能通过什么手段改变自己的命运呢?(记者 季苏平) (中国广播网 季苏平)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