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9日电 (记者 吴晶)根据教育部9日发布的新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我国将以财政专项支持、规模待遇提升、培育引进并举等多种方式,打造高层次人才“金字塔”。 自1998年实施以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经过海内外公开招聘和严格遴选,共聘任长江学者1801人,其中特聘教授1190人、讲座教授611人。先后有85名长江学者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特别是在今年两院院士增选中,共有32名长江学者当选为两院院士,占全国当选总数的30%,占高校当选总数的近60%。 新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具有哪些特点?记者采访了教育部人事司司长管培俊。 2亿资金:面向海外及全国高校延揽人才 从今年开始,中央财政将每年拨出2亿资金专项支持“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用于扩大规模、增加待遇。一是将特聘教授名额从每年100人增加到150人,讲座教授规模适当缩小为50人左右。二是将特聘教授奖金由每年10万元提高到20万元,支持年限由3年延长为5年;讲座教授奖金由每月1.5万元提高到3万元,支持年限仍为3年。 为了更大范围地培养和吸引学术新锐,“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今后将面向全国高校,取消申报名额限制,鼓励通过个人自荐、专家推荐、驻外使(领)馆举荐等多种形式应聘。 政策倾斜:中西部高校、人文社科领域是重点 新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将把特聘教授人选增量向中西部高校和人文社科领域倾斜,同时,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也将优先支持中西部高校长江学者组建创新团队。新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将适当放宽人文社科人选年龄要求,将申报年龄上限由50周岁调整为55周岁,同时将人文社科评审学科组由4个增加到6个,分别为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与历史、教育学。 目前在全国1801名长江学者中,中西部高校人选仅占不到三成,人文社科类人选仅占20%左右,比例偏低。 大师+团队:构建协同创新的学术组织模式 新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提出将“组建并引领创新团队发展”作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岗位职责,鼓励并引导高校依托特聘教授组建团队,并提供人员、政策、经费等方面的支持,择优遴选部分团队纳入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给予跟踪支持。 “大师+团队”这种模式有利于促进跨学科、跨学校的融合、交叉、交流、集成。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已开始实行首席科学家、首席研究员等形式,以团队薪酬、团队考核的方式,为高校科研、教学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新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还将重点支持举办“长江学者论坛”、出版“长江学者文集”、推荐“长江学者精品课程”,充分发挥计划在学术交流合作、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等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 评选标准:评审委员会说了算 新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将把聘任顾问组改为评审委员会,负责审定评审结果。评审过程将严格执行评审专家回避制度,调整充实评审专家库,突出小同行专家评审,并将公示环节提前,明确公示期间的异议调查程序和处理办法。 科研平台条件学校在推荐长江学者人选时,要依据本学校学科发展规划和科研平台条件进行申报。评审时既评估候选人的教学科研能力,也注重学校的支撑条件。最终评选结果全部由评审委员会说了算。今后希望通过“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开创的“以岗定薪、优劳优酬”的创新模式进一步引领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走向深入,最大限度地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吴晶)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