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专家谈高中教育定位 称取决于对学生内在价值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2-03-10 00:16
分享到:

专家谈高中教育定位 称取决于对学生内在价值


  高中:基础+选择

  也谈高中教育的定位与选择

  从我国高中教育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高中越普及,其重心越下移,基础教育的功能越放大,反之,上高中的人越少,其作为大学预科的特征越明显。

  讨论高中教育的定位问题,主要不是看大学希望准备什么,而是从培养人这个角度,看学生在成人以前应该得到什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普通高中正在走进一个根本性转变的关键时期。谢维和教授先后在《中国教育报》发表两篇文章,明确提出了高中教育的定位问题。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它是我们在落实《纲要》提出的未来10年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任务时首先必须解决的一个基本而重要的问题。笔者赞同讨论高中教育定位问题,但对谢教授将高中教育定位为大学预科的观点却不敢苟同。

  高中定位的历史解决方案

  众所周知,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自1922年正式进入学制,相当长时间内教育规模一直很小。1949年全国高中生仅31.8万人,1994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仅为30.8%,直到1995年后高中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4年至2002年间,平均每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的增幅为1.5%;2002年至2008年间,平均每年增幅为5.2%。与高中长期不普及现状相对应的是,90年来,我国高中教育一直履行着大学预科的功能,始终作为高等教育的预备机构而存在。只是到了2000年和2003年高中新课改不断推出后,面对高中教育日益大众化的现实,国家才第一次明确提出高中的“基础教育”性质。从我国高中教育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高中越普及,其重心越下移,基础教育的功能越放大。反之,上高中的人越少,其作为大学预科的特征越明显。这一发展走向和谢教授文章中所论证的似乎正好相反。

  如谢教授文章所说,高中作为学制中一个具有高度关联性的学段,通常存在三种功能形态:基础教育、职业准备和大学预备教育。正是这三种功能的同时并存,使得高中不得不始终面临大众和精英、基础和分流、规范和选择、应试与素质、公平与适宜、均衡与特色等两难问题,成为全世界公认的办学最为困难的学段。早在1911年,蔡元培就发出难以兼顾的感叹,并试图通过调整学制来解决这一问题。他把职业预备的功能放入了实业学校,把升学预备教育交给了大学预科,而给4年中学只留下“完足普通教育、造就健全国民”的基础教育功能。类似的制度设计在其他一些国家也可以看到,如英国和一些英联邦国家至今还实行着6+4(或5)+2,即小学+中学+预科的学制。从这种制度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预科教育通常安排在一个较长年限的中等教育之后,作为接轨大学的定向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帮助中学生完成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在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方面的跨越,本质上和高等教育有更直接的联系。历史上有不少为实现大学预备教育功能而设立预科的先例,也有将某一类中学视为大学预备教育机构的情况,但未设预科的高中教育通常不会整体地单一定性为预科教育。

  高中性质主要取决于对学生的内在价值

  讨论高中教育的性质问题,很难简单地按照高中升入大学或进入职场的比例人数来安排三种功能轮流坐庄。这种“双重预备”的理论,强调的依然是教育的工具价值。它和今天这个高扬“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时代格格不入。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民终身教育”理念的完整提出和阐述,为我们思考高中教育的性质定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全民终身教育将教育权看作人权的重要内容之一,将人的发展看成是教育的核心,特别强调发展教育不能只限于满足经济建设和升学需要等外在工具性价值,更是为了促进人自身的发展,满足个体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它正在逐渐颠覆原来支撑现代学校教育的几个核心概念:知识、学校和学生。按照上述理念,教育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当下,即学生此时此刻是否愿意学习,是否健康、快乐地成长为具有个性和创造力、能够自我成长的学习者。每一学段都有自己存在的独立价值和特定任务,而不是单纯地为升入上一学段作准备。

  由此我们有了立论的基点,即讨论高中教育的定位问题,主要不是看大学希望准备什么,而是从培养人这个角度,看学生在成人以前应该得到什么。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社会里,他应该从高中教育中得到哪些东西呢?首先,进入21世纪后,社会对人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都发生了变化。收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技术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批判思维、合作精神、公民责任和自我导向等,这些非学术性导向的“21世纪技能”成了学生必备的生命底色。其次,学校已不再是一个封闭和远离社会实践生活的场所,教育也不再局限于单纯的书本知识范畴内,一切与学生未来息息相关的经验和技能,如生存问题、情感问题、环境问题等,不管是学术性的还是非学术性的,都应该成为高中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此丰富的成长需求,用“预科教育”显然难以满足,相反只能导致学校和社会继续重出口轻过程,用空洞的“拼搏”、“奋斗”、“成功”等口号,将学生的生活和幸福不断滞后。

  以“基础+选择”解决“成长的烦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高中毕业正在成为我国社会劳动者就业的基本学历和个人享受文明生活的基础。不过从整个学制来看,普通高中下接义务教育,上联高等教育,是独立存在的中间纽带。高中与其他学段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学生面临的人生第一个十字路口,是社会人才分流的第一道闸门。高中既是学生不同个性和才能开始显现和发展的时期,同时还是学生决定自己今后不同生活道路的关键期。高中教育既要强调共同基础,又要兼顾学生个性发展;既是终止性的,又是准备性的;既是基础教育,又是非义务教育。作为多个矛盾使命的结合体,其任务就是承认不同并在各种不同中寻找平衡,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教育为学生走向不同作准备。

  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最大的“成长烦恼”莫过于想知道自己是谁、想干什么、可以做什么。通过三年的教育,让学生能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了解教育,从而学会选择并顺利完成其人生的初次选择,这比什么都重要。学会“选择”,既是高中学段学生的客观需要和走向成人社会、走向成功的法宝,也是学生成长和成熟的标志。“选择”,成了普通高中教育区别于其他学段的最鲜明的特征。

  “预科教育”,如果其内涵定义为让学生为接受高一阶段教育作准备的话,那么正规教育中的所有学段都有这种功能,由此我们是否可以把小学、初中、高中都定性为“预科教育”呢?这显然行不通。事物的性质通常是由一事物与他事物的本质区别而决定的。笔者以为,高中教育的性质可以根据该年龄段全体学生的需求,并通过与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比较来确定。“基础+选择”的表述中,前者用于区分高中与高等教育的不同;后者则凸显高中学段与义务教育的差别。因此,高中教育的性质,用“基础+选择”来概括可能比较好一些。(华东师范大学普通高中教育研究所教授 霍益萍)(中国)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