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中午吃上了“小餐桌”。 在学校,孩子们每天都能吃上鸡蛋。本组图片 记者 郁婕 支教,改变的不仅仅是教育“西部阳光”志愿者宕昌支教故事 核心提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本该有着休闲自在的生活,但却选择了西部的大山深处。 吃土豆住草房,爬高山涉深水,他们把青春留给了大山,把内心最深的爱给了山区孩子。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让山里的每个孩子像城里孩子一样读书。 石门小学的学生似乎“一夜长大”,去年重阳节,他们第一次给家长洗脚。 代课老师包芳兰因为工资太低,准备辞职外出打工。志愿者到来后,她打算继续留下了,“作为当地人更应该为孩子们做点什么”。 三年级学生包凤霞说:“长大了,我也要去支教!” 包凤霞清澈如水的眸子里,闪动着爱心传递的光亮,这种光亮必将点燃山村的未来与希望。 两个老师和38个孩子 山在云上,云在天上,石门社就隐藏在这片云霭中。这里地处礼县与宕昌县交界的群山深处,距离宕昌县城约80公里。 3月2日,迎着飞舞的雪花,记者前往石门社寻找一位来自河南的年轻支教老师王小永。 石门社只有几十户人家,村中的一处小院落里,竖着一根高高的旗杆,顶端,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这里就是石门小学。 上午11时,记者推开校门的时候,刚好是第三节课间。两位老师正在给孩子们分发刚刚出锅的热鸡蛋。 “不要抢,不要抢,小心烫着……”一拥而上的孩子,让两位老师有点手忙脚乱。 男老师正是王小永。个头不高,面容消瘦。女老师名叫包芳兰,是本村的一名代课老师。 石门小学的院子就是操场,不足30平方米,另有两间教室,两间办公室。其中一间是王小永的办公室,兼“卧室厨房库房”。 “你们坐一会,我先把孩子们的米饭焖上。” 屋子不到10个平方米,里面有两张桌子,一张上放着各种厨具,另一张放着孩子们的作业本。最里面是一张高低床,旁边堆放着许多物资。 虽然外面雪花飞舞,但屋内的火炉却冰冷着,“学生的两个教室必须要生火,今年的煤不多……” 石门小学只有一至三年级和学前班,共有38名学生。由于教室少,两个年级共用一间教室。 上课铃声响了。这节课,王小永要给三年级的学生上英语(论坛)课。 “同学们,谁知道‘欢迎来到石门’的英语怎么说?”王小永问。 “老师,我知道!”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 “好的,我们大家一起用英语说‘欢迎来到石门 “Welcome to Shimen!”孩子们用特殊的方式,向我们问好。 包芳兰告诉记者,王小永到来之前,这里的学生不知道“ABC”代表什么,甚至没有听说过“英语”两个字。 三年级只有7名同学,孩子们穿着统一的深蓝色校服,每个人的面前摆着一个不锈钢的茶杯,旁边还有一个从家里带来的碗。 快下课的时候,一股米饭的清香飘进了教室。 “老师,今天吃啥菜?” “西红柿炒鸡蛋!” 下课的铃声终于响了,孩子们提着碗筷冲出了教室。 “不要挤,一个一个来!”包芳兰盛米饭,王小永盛菜。一会儿工夫,西红柿炒鸡蛋便被分了个精光。 见孩子们都吃饱了,王小永两人这才端起电饭锅回到了屋里。他们各自盛了一碗米饭,打开了一袋榨菜。
王小永行走在山路上 步行17小时,背来文体用品 崭新的校舍每个孩子每天一个鸡蛋一顿免费的午餐穿着校服说着普通话……而校园之外的石门社是我省最偏僻最贫穷的山村之一,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若不是亲眼目睹,记者很难将二者联系到一起。 “这些都多亏了王老师,要不是他,孩子们哪能有这样的福气呢?”校门口,60多岁的李杨忠老人这样对记者说。 2002年,刚刚初中毕业的包兰芳在石门小学当起了一名代课教师。 由于交通不便,条件艰苦,一直没有正式的老师愿意到石门小学来。2002年后,一直由包兰芳和本村的另一位代课教师执教。 2009年秋季开学前几天,学区的领导带着一名年轻的小伙子走进了石门小学。他叫王小永,是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西部阳光基金会)的志愿者。 尽管之前做了很好的思想准备,但石门小学的简陋还是深深地震撼了王小永,“教室跟牛棚一样,没有门窗,四处漏风,宿舍的地上老鼠窜来窜去,孩子们很怯生,说着很难懂的方言……” 王小永想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跟孩子们拉近距离,但学校连一根跳绳都没有,更不用说其他的文体器材了。 开学后的第一个星期天,王小永早早出门,打算到附近的集市给孩子们买点玩具和学校必备的体育器材。 然而到了乡政府所在的集市,竟然没有找到一家文具店。无奈之下,他决定到80公里外的县城去买。 由于地处偏僻,没有通往县城的班车,王小永决定走到县城。出了兴化乡,便是一座海拔2800多米的大山,王小永沿着盘山公路艰难前行,这一走就是17个小时。第二天凌晨零点,王小永终于走到了县城。在一家小招待所,他累得连衣服都没脱,倒头便睡。 第三天早上,王小永背着几十公斤重的文体器材站在了石门小学的门口。看着孩子们好奇地拿着篮球足球玩耍,他既心酸,又高兴。 教孩子们说普通话是王小永最先做的另一件事。他立下规矩:“进了校门就必须说普通话,每天回家必须看半个小时的电视。”一段时间后,石门小学成为兴化学区第一所集体说普通话的学校。 孩子们没有一本课外书;冬天到了,他们还穿着单薄的衣服,很多学生没有袜子,有的脚指头都露在外边…… 那年10月,王小永利用进城的机会,会同其他志愿者,将山区孩子的图片发到了网上,寻求社会捐赠图书。与此同时,“西部阳光基金会”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美丽动人”暖冬行动,为孩子们捐款捐物。 一段时间后,他们陆续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图书等物资。石门小学因此有了自己的图书室。 那年冬天,王小永和其他的志愿者利用募捐资金,给兴化学区625名学生12名代课教师发放物品6000多件。为学前班至三年级阶段的学生订制了合身的棉衣,购置了棉鞋围巾,为几所小学配置了足量的学习用品和体育用品。 2010年,通过王小永等人努力,“西部阳光基金会”与宕昌县教育局联合对石门小学进行了重建整修,孩子们终于搬进了宽敞温暖的教室。 一个鸡蛋一顿午餐一座桥 2010年春季开学后,王小永发现很多孩子上课打瞌睡,精神萎靡。 “是不是生病了?”王小永咨询后发现,很多孩子营养严重缺失。 4月,王小永和志愿者赵宏智夏小绕等人,自己掏钱发起了“每个孩子每天一个鸡蛋”的营养早餐行动。那时起,石门小学柴家庄小学等几所小学的200多名孩子,每天能吃到一个鸡蛋,喝一杯红糖水。 他们的行动引起了“西部阳光基金会”的关注,2010年9月,“每个孩子每天一个鸡蛋”活动被基金会立项,在所有支教学校中间推广展开。 很多孩子因为离家太远,中午都回不了家,要么吃干馍馍,要么就吃方便面。 为此,王小永和几位志愿者又发起了一项名为“小餐桌”的活动,让每个孩子中午在学校吃一顿免费的午餐。起初,活动的所有经费由王小永等人承担。两个月后,该活动被“西部阳光基金会”立项推广。 此外,王小永等人还在柴家庄小学附近,开辟出一块空地,开展了“阳光鸡窝”和“阳光菜地”活动,让孩子们在劳动中快乐成长。 石门小学门前有一条湍急的小溪,一到夏天,小溪经常暴发洪水。下雨的时候,不仅对岸的孩子们没办法来上学,村民们也无法到对岸的地里劳作。 “要是在小溪上搭建一座桥就好了。”王小永一直这样想。 2010年底,王小永被首都慈善公益组织联合会评选为“明星个人”。颁奖当天,当记者采访他时,他道出了自己最大的心愿:“恳求大家给孩子们修建一座桥吧……” 颁奖现场,苏宁电器当场表示捐资10万元。如今,石门小学的孩子们每天都通过已经竣工的“阳光桥”上学,再也不用涉水踏冰。
放学后王小永送孩子们回家 “最担心王老师离开!” 3年来,王小永还重点资助了两位家庭特困生和一名孤儿。 王小永深爱着孩子,孩子们也把最深的爱给了他。很多时候,孩子们会从家里拿来一个苹果,悄悄地放在他的办公室;有的孩子看到老师的土豆不多了,就背一书包过来;还有的时候,孩子们会从家里端来一碗面条,到学校的时候,面条早就凉了。 2010年教师节那天,王小永收到了很多小礼物。最让他难忘的,是一个剥开皮的玉米,玉米粒上写着:“王老师,节日快乐!” 2011年农历二月初二,长期接受几名志愿者资助的孤儿李保安从几公里之外的柴家庄小学来到石门小学找王小永,碗里端着一个煮熟的猪蹄。 “我最害怕有一天王老师走了。”三年级学生包凤霞说,“他对我们全家人都很好”。 事实上,石门社的很多村民也有这样的顾虑。 王小永不仅是孩子们的老师,也是家长的老师。3年来,他利用夜校,在村民中间扫盲,“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学”。如今,当年的很多文盲已经能用拼音发短信了。 王小永还是一个“大能人”。村民家里的电器坏了,只要王小永一到,几乎都能修好。村民的头发长了,也过来找王小永理发。 作为“西部阳光”的志愿者,王小永每月只有700元的生活补贴,而更多的时候,他花在学生身上的钱远远超出了这个数字。 “长大了,我也要去支教!” 1982年,王小永出生于河南省漯河市一个普通的农家。2008年退伍后,他在深圳一家拓展训练中心当教练,月收入4000多元。 200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小永看到了一部名为《天那边》的国产电影。电影中,西部山区孩子的教育现状深深地震撼了他。 “我能为这些孩子做些什么?”反复考虑后,他选择了支教。起初,家人无法理解他的这种选择,但后来“只能支持”。 今年春节,王小永在家只待了10天,更多的时候,他寻找各种关系,为山区的孩子募捐。如今,他通过一家知名网站,已经为石门小学的孩子们筹到了今年“六一节”的礼物。 离家的时候,他和妈妈去看望了生病的舅舅。送别的时候,妈妈拉着他的手哭着说:“你都30岁了,啥时候回来啊?” 就在记者采访的前一天晚上,王小永接到了老家的电话,舅舅因病去世了,临终时,老人最不放心的就是他。 “感觉挺对不起家人,但我既然选择了做志愿者,就要一直走下去。我现在考虑更多的是,志愿者不可能永远地留在某一个地方,如果有一天,我离开了,这里的孩子怎么办?”在采访中,王小永道出了他的困惑。 “我现在每天能和孩子们在一起,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真的很幸福。”采访结束的时候,记者跟着王小永去了一趟宕昌县阿坞乡,在那里,他和几名志愿者筹资建起了一所幼儿园,用于解决当地学前教育的空白。 分别的时候,王小永站在路边,一个劲地跟记者挥手。风雪中,他的身影显得十分单薄。 事实上,他并不孤单。 2002年左右,一部真实反映我国东西部农村教育的图片文字展览在全国引起轰动。展览者是来自我省景泰县一名叫尚立富的年轻人。此前4年,他骑着自行车,历经22个省区市,拍摄图片数万张,写出了几十万字的调研报告。 2003年底,在相关人士的支持下,旨在关注支持西部农村教育的“北京市西部阳光基金会”正式成立。2004年,“西部阳光行动”正式启动,来自首都各大高校的100多名志愿者奔赴全国10多个省区市展开志愿服务。 2008年起,“西部阳光行动”陆续在我省天水市定西市以及宕昌县阿坞乡兴化乡好梯乡派遣志愿者72人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王小永,在宕昌县支教的“西部阳光”志愿者现在还有11人。采访中,他们每一个人的支教故事都令人感动: 王仪凤,硕士学历,曾在一知名科技公司担任过材料工程师风能实验室主管,曾经受人帮助的她,希望自己能为别人做点什么。 张海凤,来自北京市。2011年,刚刚结婚的她踏上了前往宕昌的支教之路。她说:“虽然我结婚了,但我要在没有做妈妈之前圆自己大学毕业时那个支教梦想!” 刘湘吟,来自台湾省台北县。2009年起在陕西云南支教,2011年到了宕昌。已经三年没有回家的她说:“支教其实就是一种深度旅行公益旅行。” 山东女孩高明明打算支教一年。她说:“支教结束并不意味着爱心结束,我还可以进行更多的志愿服务。” 记者了解到,志愿者集中支教的兴化学区连续3年期末考试全县第一;之前,一直排在末尾。(记者 齐兴福) (甘肃日报 齐兴福)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