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餐的钱应该补给谁 著名教育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也参加了这次“广西马山公益行”。21日晚,他发了一条微博: 下午参观龙那小学,130多个寄宿生,每天只吃午晚两顿,学生大多只吃白米饭,有的有黄豆。问一个男生碗里怎么没有菜,他说:“中午吃过了。” 吃饭没菜,这是马山农村小学生活再普通不过的日常景象。在学生宿舍里,记者看到每个寄宿生都有一个外表相似的小木头箱,里面无一例外装有两样东西:一小袋大米和一包食盐。晚饭前,学生把米和水放在饭盒里送到厨房。蒸熟后撒上一点盐搅拌搅拌就是一顿晚餐。家庭条件稍好一点的,会多带一小瓶白白的猪油。 孩子吃饭没有菜让人心疼,更让人惊讶的是这里的学生每天只吃两顿饭。 2月21日凌晨5点,我们从马山县城出发,待抵达古寨瑶族乡加善村琴堂小学时,天刚蒙蒙亮。 这里的孩子大部分都不吃早餐。记者见到4年级的寄宿生蓝必侣时,他正在跟几个小伙伴在宿舍里追赶嬉戏,打发上早自习前的这段空白时光。 学校每天作息时间的安排是:早晨7点钟起床;整理内务完毕后开始早读、上课;中午11点吃午饭;下午2点半上课;4点吃晚饭;晚上8点半就寝。算算时间账,从下午4点的晚饭到第二天中午11点的午饭,中间跨度长达19个小时。 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学生却连饭都还吃不饱,更不用说营养了。这里的学生普遍身体单薄、个子矮小,和城市同龄学生站在一起,差不多要矮上一个头。 为什么不能给学生安排早餐?里当瑶族乡太平小学校长罗瑞能的回答是:一是没钱,二是没人。由于学校经费有限,每天由教职工轮流下厨给学生做营养午餐和蒸晚饭,目前学校根本没有能力向学生提供早餐服务。也有人说,因为自然条件差,吃两顿饭是当地的生活习惯。 农村贫困地区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造成营养不足的问题随着农村教育实行布局调整撤点并校凸显起来。学生健康权和受教育权都需要政府加以保障。这些年来,国家也在为改善贫困地区学生的生活状况不断努力。自2003年以来,国家推出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寄宿学生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按照目前的情况,每人每天的补贴金额为4元钱。 两免一补’中补助给寄宿生的生活费到底应该发给学校还是发给家长?”在2月21日晚举办的研讨会上,南宁“友成常青义教”的金洪滨老师直接向马山县政府官员提出了这个问题。 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把学生的生活补助费全额交给家长才是最直接、最令人放心的,国际上称之为“把口粮拿回家”模式;另一种观点则是,由学校集中使用更有效益。 这种争论也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决策部门。据马山县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县长李汉奎回忆,此事一度在县常委会上争论得不可开交,教育局局长认为,这“两免一补”的钱应该拨到教育局名下,由教育部门统一安排使用;财政局长坚决反对,称“按上级指示,所有用于学生生活补助的钱必须按照经过审核的名单,一分不差地全额打到家长的‘一卡通’上。” 然而,李副县长也公开承认,在这个国家级贫困县,老百姓手头普遍比较紧巴,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盖房要钱,买摩托车要钱,加汽油要钱,学生生活补助的钱一次性发到家长手里由家长支配,家长会不会全部用到孩子的伙食补助上,很难说清。再说许多家长都远离家乡,孩子的日常生活根本无法照料,即便有心,也难以履责。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崔昕认为,缺乏科学设计的公共政策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就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西部贫困地区大部分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的空间主要集中在学校。按照国际经验,教育部门在学校供餐计划的政策对话中应该处于中心地位。目前,在学生伙食簿上,每人每天可以领到国家用于“营养改善计划”补助的3元钱,如果把“两免一补”中用于生活补助的每人每天4元钱放到一起由学校进行统筹安排,比起分散使用的效果会好得多。至于是否会出现贪腐现象,那是需要从监督机制上加以解决的问题。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