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理工大学与附中“互认学分”,培养高中学生的创新素养 高中与大学贯通,破冰尚有多远 本报讯 (记者 李爱铭)在高中读书,可以获得大学学分?这样的新鲜事,出现在上海理工大学附中。记者日前获悉,上海理工大学与附中探索“学分互认”机制,培养高中生的创新素养、为大学“育苗”。不过,由于招生无法对接,高中与大学贯通,仍有不少路要走。 据透露,上海理工大学与附中互认学分的,是该校大学一年级的英语(论坛)、机器人、计算机、机械制造等5门通识课程。5门课程全部纳入上理工附中高一、高二年级的选修课中,由上理工指派大学教师到附中授课。选修这些课程的学生若考进上理工,这些课程可以免修。 上理工附中校长姜明彦介绍,上理工附中与上理工大学匹配度较高,中学每年约有三四十名学生考入上理工。机械制造、机器人等课程,既是上理工的品牌课程,又是很多高中生喜爱的拓展课。“高中与大学课程贯通,既能帮助高中生开拓视野、发展兴趣和特长,又有助于大学提前 ‘育苗’、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学分互认、课程贯通并非尖子生专利,而是意在对全体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启蒙。这让更多成绩并不突出但在一些方面学有专长和兴趣的普通学生受益。上理工附中高三(2)班张晓明同学说,自己以前成绩平平,父母原本并不同意他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但学校在高一、高二引进上理工大学的CAXA实体设计、机器人课程,拓宽了思维模式,让他在理科学习方面有了长足进步,并确定计算机作为将来的专业方向。2009年从上理工附中考入上理工大学的杨杨同学更是直接受益者:“课程贯通节省了时间,让我们把更多精力投身科技创新活动;而提前入手学习相关课程,更让我们获得可持续发展力。” 新学期,上理工附中又与大学签约开设“工程实训”课程,借用上理工大学的机械实验室,提高高中生的动手能力。 追问:课程、师资、招生如何衔接 学分互认、课程贯通,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但是,高中与大学贯通,“上理工模式”要推广,仍有很多问题亟待破解。 追问一:通识,还是特色? 目前,上海不少高中引进大学的品牌课程。如上大附中引进上海大学的机械、机器人等品牌课程。在杨浦区,高校云集,复旦附中、同济一附中、上海财大附中、上海体育学院附中等不少学校背靠高校资源提高办学质量。上海财大在附中开设金融实验室、开设金融课程;上海体育学院附中引进了武术、田径等特色课程,培养特长人才。 高校将品牌课程前移到其附属高中,可以在培养学生特色专长方面提早着手。不过,近年来,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不少高校在大一新生中推行通识教育,为学生奠定更宽广的知识面。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特长,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再培养通识,是否“错位”? 追问二:师资如何保障 大学与高中贯通,大学要拿出品牌课程和大牌教授。如果只是小部分学科,师资尚可保障,但若大规模推广,势必造成师资紧张。在一些大学,本科生要选教授的课尚且不容易,若大学教授再分身到高中上课,如何保障长效?而且,大学课程前移到高中,要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应性改编,需要大学教授与高中教师共同协作。这种贯通协作机制,如何保障? 追问三:招生如何对接 学生和家长疑惑的另一大问题,是招生对接。学生小唐说,自己很喜欢上理工的课程,而且成绩都不错:“但要进上理工大学,最终还得看高考(微博)总分。万一考不进,这些课不是白选了?” 招生无法对接,成为制约大学与高中贯通的瓶颈问题之一。目前上海理工大学尚未推行自主招生,附中学生只能享受高考分数上线以后才能加分挑专业的“优惠”。一些大学教授看中的好苗子,高考未必考得进。无论对学生发展还是对大学来说,都十分可惜。杨浦区教育局副局长陈爱平建议,高校能否对这些学有专长但成绩并不突出的学生,在自主招生等方面打通更多通道。 国外的一些做法也可借鉴。如在美国,大学有专门针对高中衔接的“荣誉课程”体系。高中生选修通过后获得学分,学分在注册入大学时可以通用,以避免大学与高中各自为政。 (解放日报)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