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攻关:研究团队的艰苦奋斗与精诚合作 驱动移动通信重点实验室不断进步的,是一支精良的研究团队,这个团队有着精良的武装设备和强大的战斗能力。在团队带头人尤肖虎看来,此次获奖的三位实验室教授高西奇、赵春明、潘志文,他们的研究功力都很深,绝对是世界顶尖水平的。当然,正如沈炯副校长所介绍的,有着至高学术地位的尤肖虎以其高远的学术眼光、宽广的人文胸怀、公平公正的处事风格也赢得了实验室团队的信任,大家能够团结起来共同为中国的移动通信技术进步这一重大目标而艰苦奋斗、精诚合作、协同攻关。 尽管在实验室整个团队里面,在技术上有分工,各自负责一块,比如说高西奇实际上主要是“多天线”做得比较多,赵春明主要是接收机方面,包括信道编译码做的比较多,潘志文主要是网络方面做的比较多,但是他们整体上仍然是一个不可分离的系统。而实际上几乎实验室的每一位都为这个项目的研发做出了贡献,堪称集体智慧和努力的结晶。 作为我国移动通信研究的先驱者,尤肖虎等年轻学者的“恩师”,程时昕教授在谈到此次获奖原因的时候,同样强调了艰苦奋斗与团队合作的意义,他说,大家都很用功是毋庸置疑的,此外也得益于实验室的良好合作。实验室各个小组之间有着积极的配合,实验室里面从任务分配方面设有不同的小组,比如高西奇有个组,赵春明也有个组,不同的组之间工作不冲突,而是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如果说实验室的各个小组都是各自闭门造车,尽管也可能会出一些成果,但是这个成果不可能大。与古代人坐在房间里搞发明不一样,现在一定是靠很多人协作的,而正是在合作共事、配合默契方面,实验室建立了一个比较好的氛围,1999年江苏省政府授予实验室“优秀梯队”奖,实际上就是表彰这种合作共事的学风。从那个时候一直到现在,实验室一直处于这样一个状况,小组和小组之间一直比较默契,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老师也可以相互交流,小组的老师在平时的生活中都是比较好的朋友,彼此之间都很一致。 对于自己后辈和比较熟悉的团队成员,程时昕教授有着自己的评价。在他眼里,尤肖虎既是优秀学者,又是战略科学家;既有深湛的学术造诣,又有很强的沟通协调能力。高西奇的理论研究功底扎实,学术研究富有独创性,观点明确、性格鲜明,是一个水平很高的研究人员。赵春明是从德国回来的,学术研究作风非常严谨,动手能力很强,特别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很好,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研究人员。这几个人性格各异,学术上各有所长,形成很好互补,而尤肖虎在宏观把握和总体设计方面显得更突出一些。 实际上,对于高西奇、赵春明、潘志文而言,他们都有着自己的风格,这也是他们能够共同努力获得成就的因素。其中,刚刚荣获莱斯论文奖的高西奇也强调研究背景的重要性,他与尤肖虎共同的博士生导师何振亚先生对他们要求很高,正是由于何先生对他们的严格要求,为他们打下良好的基础和完整的背景或者经历。如今,他对待学生也同样严格要求,他经常对学生说,没有经过何振亚老师所说的“苦思冥想、连续作战”,不会出现精彩的亮点。此次获奖也是对何先生一个最好的告慰。对于尤肖虎,他说从读研时就已经是他的榜样了。 赵春明在做3G项目的时候非常辛苦,当时在北京做现场测试,差不多连续一个月,每天夜里都要工作到两点钟,最后一两天做测验的时候,三到四点钟才睡觉,早上八点钟起来接着干活,加班的时候,一天吃四顿肯德基,连夜餐也是,后来还不到一个星期,大家看见肯德基都要吐了。但他也提醒他现在的学生,不提倡六十六小时工作制了,能保持五十五个小时就可以了,减一天,每天再减一个小时。赵春明同样认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很好,他说,这项成果不是我们四个人的,实际上,实验室里半数以上的教师都为这样一个重大成果做出了贡献,而且大部分合作时,还是比较无私的合作的。某种程度上讲,比如说高老师他们当时研究3G,严格上说,我都不在那个项目里,我被调过来帮忙的。高老师他们理论上有所突破,我们做的这个应用系统也不错,然后前面那个产值也有了,机缘巧合,这几个成果正好连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成果。 潘志文是最年轻的,也是格外的勤奋,几乎每天都早早地来到实验室,这成了他的乐趣,他说,当时没有去企业而留在学校,是因为觉得做研究工作比较有意思,很有挑战性,很有成就感。十多年来,他一直很坚定,从未后悔。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