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680个县同时展开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面临着各地风土人情、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国情。为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意见》提出,“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学生营养改善工作”。 不拘形式改善学生营养 从2009年9月1日起,陕西在全省农村寄宿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实施营养餐工程,每天保证这些学生吃一个鸡蛋、喝一袋牛奶,“蛋奶工程”因此得名。 截至2011年11月,“蛋奶工程”实施学校达到8607所,受益学生达到267.8万名,覆盖人数占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51%,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寄宿学生实现全覆盖。 “陕西各地、各校情况不一,如果强行要求各地执行统一标准,搞‘一刀切’,将不利于‘蛋奶工程’的有效实施。”在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习培训会议(西北片区)上,陕西省教育厅巡视员张长保说。 正因为如此,陕西规定,对食用鸡蛋、牛奶过敏的学生,学校应为其制定替代方案,为其提供价格等同、营养相当和安全卫生的替代食品。而部分县的偏远山区学校、教学点,可用全脂奶粉替代灭菌奶。 “鸡蛋和牛奶是富有营养也比较方便提供的食物,但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制定自己的营养餐谱。河南可以搞胡辣汤,山西可以搞肉夹馍,新疆可以搞羊肉串,只要孩子们爱吃,对身体有好处,营养改善计划就真正发挥了作用。”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田祖荫说。 10月17日,重庆市发布《重庆市中小学生秋季推荐菜谱》,特别注明菜谱“结合重庆的地方特色、城乡差异进行编制”,据参与制定食谱的相关营养专家介绍,在物质条件比较宽裕的城市学校,早餐多以牛奶、鸡蛋为主,而农村学校的孩子则可以多喝豆浆、吃面条。 多模式供餐落实营养计划 与其他地方不同,宁夏红寺堡区的孩子们每天吃到的午餐,是由当地的粮油公司加工配送的。 今年秋季,宁夏在西海固地区选取部分农村小学开展“免费午餐工程”试点工作,按照每生每天4元的标准,为学生每天免费提供一顿卫生、营养、热乎、可口的午餐。在试点工作中,宁夏有意识地选择了不同情况的学校,并结合各自特点采取了不同的供餐模式。红寺堡区域面积较小、人口较为集中并且交通条件较好,比较适合企业配餐。红寺堡区政府便委托粮油公司负责加工配送学生午餐。 除此之外,宁夏还采取了学校食堂供餐、农户托餐的形式。有的学校有食堂,那么食堂供餐就成为主要选择;散落在偏远山区规模较小的学校以及教学点,农户托餐就成为首要选择。目前,宁夏31所试点学校中采取学校食堂供餐的有21所,企业配餐的有2所,农户托餐的有8所。 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采用“集中采购、定点加工、统一配送、分校烹饪”的方法,把16所中小学按地域分成3片,每片以一所规模较大的学校食堂为原材料加工点,辐射4至5所学校食堂。以镇江实验学校为例,学校食堂每天需要加工7000多份饭菜,除了供应本校3500余名中小学生,还要向其他5所中小学外送3569份饭菜。 设备人员等配套措施尚待完善 要让26万名农村小学生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并非易事。宁夏教育厅厅长郭虎坦言,无论是学校,还是教育部门,都面临很多困难和压力。 免费午餐计划要实现全覆盖,最大的难题是资金缺口大。据宁夏对免费午餐计划试点督导情况显示:实施范围内90%的学校没有食堂,60%的学校没有空余校舍,需要新建和改扩建食堂操作间,食堂从业人员工资和厨房设备购置也需大量资金。 “我区的11个试点县(区)都属特困地区,由于地方财力有限,根本无力承担每年开支很大的食堂从业人员工资。”马利明说。 为解决这一问题,宁夏多数试点学校都在公用经费中列支了食堂从业人员工资,尽管这和有关规定并不相符,但“这也是不得以而为之”。马利明介绍,以海原县为例,如果按100名学生配一名厨师计算,需要配备厨师627名,每位厨师按每月最低工资750元,每年10个月计算,一年仅人员工资就需要支出470万元,这对一个全年财政收入不足3000万元的县来说很难在财政预算中予以保证。 这并非宁夏一地之难。在营养改善计划学习培训会议(西北片区)上,作总结发言的8个省份的教育厅主要负责人,几乎无一例外谈到资金缺口问题。人工成本、设备配置与维护,都须由本地财政承担,然而试点地区的财政状况原本就捉襟见肘。 教师工作量也大幅增加。宁夏免费午餐工程实施后,为节约人员开支,有的学校安排教师参加食品原材料采购,为学生分餐、管理学生就餐等工作也都由教师担任,分散了教学精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人员编制也是地方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营养改善计划要天天搞、年年搞,而且牵涉的事情很多,如果靠抽调临时人员从事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并非长久之计。”某省教育厅一位副厅长说。 (中国教育报)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