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第一缕阳光伴着清脆的鸟鸣透过树林时,瘦弱的他已经站在松树崖的山头上了,孩子们还没来,整个山头上就他一个人;当“红领巾”和“羊角辫”的笑声响起时,他就背着小点儿的、拉着大点儿的,把孩子们一个一个送到山下的学校。 他就是河南省淅川县西簧乡樟花沟小学的杨丰国老师,从1975年当民办教师时起,他每天早上6:30准时在学校对面的松树崖上接孩子们上学。这一接,就是整整36个春秋。 松树崖是通往樟花沟小学的捷径,虽然坡陡、路滑又偏僻,但绕开这里,要多走七八里路。于是,接送学生便成了杨丰国的“第二职业”。只要有课,这条路他每日必走两趟,日出时接学生下山,日落时再送学生上山。 樟花沟小学只有杨丰国一个老师和13名学生。三个年级的孩子围坐在一个教室里,是典型的“复式班”。杨丰国既是班主任又是任课老师,既教一二年级又教学前班,讲罢语文课再讲数学课,每天8节课“轮回巡演”。 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条件更是艰苦。一块拴在电线杆上的木板就当是“篮球板”了。教室窗户没玻璃,一下大雨,雨水就会飘进屋里。“樟花沟村又偏又穷,没老师愿意去。要不是杨老师守在那里,不少孩子就没学可上了。”西簧乡中心学校校长高丰臣说。他所教的一、二年级的学生每次考试的成绩,在全乡都排名前列。 “杨老师还是一个好医生、好‘妈妈’。上次我头疼,他从课桌的抽屉里拿出药,捻成粉末喂我喝。后来我头就不疼了。”9岁学生徐丹的日记满是感激之情。 对杨老师充满感激的还有学生家长们,“家离学校远,上学时娃子带点面条,中午总是杨老师给娃子们做饭。”二年级学生周欢欢的家长周宝国说。高丰臣告诉笔者,几十年来,杨丰国老师总是自己掏钱买油盐酱醋、自己带菜,给低年级及离家远的孩子做午饭,生火的干柴是他星期天捡的。 1998年,杨丰国从民办教师转成了公办教师,组织上出于对他的关心,多次想把他调入交通条件便利的学校,可他一次又一次地回绝了,决意留在樟花沟。他说:“条件好的地方好老师多,这里更需要我!” 36年来,杨丰国教过了500多名学生,已有71人走出了这个偏远的农村小山村,有公务员(微博)、有教师、有企业主管。每年春节,杨丰国总会收到厚厚的一沓贺卡与信件。“学生就是无穷的动力,我会一直在这儿教下去。”杨丰国说。习惯了平凡的杨丰国依旧守在这偏远的乡村小学,坚守着平凡的岗位,坚守着他的“拼音识字”和“加减乘除”。(杨振辉) (人民日报 杨振辉)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