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学科竞赛功利主义蔓延 量化结果致学生心浮气躁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1-12-16 13:26
分享到:

  北京市教委日前下发《关于禁止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活动的通知》,有媒体以《北京教委叫停“希望杯”数学竞赛》为题进行报道,并引用通知原文:“对此次竞赛活动,市教委将予以坚决取缔。”但马上又有媒体报道:“市教委表示,并非叫停‘希望杯’,只是禁止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竞赛,确实对竞赛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自行报名。”

  叫停还是没叫停?想叫停还是不想叫停?能叫停还是不能叫停?人们看到了一种难言的纠结……

  纠结的家长

  “有证书不一定有用,没有证书肯定不行”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12月9日,在北京市某小学门口,一位姓魏的孩子家长对记者说。他的孩子在读小学四年级,“现在家长中普遍流行着一句话,有证书不一定有用,但没有证书肯定不行!”

  在北京,“希望杯”、“华杯赛”、“迎春杯”、“走美杯”并称小学四大杯赛,这些竞赛证书一度成为众多名校“小升初”保送或推荐的必备敲门砖。

  其实,教育部早就下达相关禁令,制止学科竞赛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录取相挂钩。为规范“小升初”市场,减轻学生负担,北京市教委早就叫停了“迎春杯”,关闭了公办学校举办奥数竞赛和培训的大门。但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民间教育培训机构乘虚而入。本次“希望杯”被查的原因之一就是“乱收费”。北京赛区组委会以每人25元左右的标准收取报名费,而全国组委会规定的标准是中学生10元、小学生12元。据报道,至2009年,累计参赛的中学生达到2000万人。这样算来,仅报名费就高达数亿元,更不用说相关的教材、培训等产业……

  竞赛热的直接诱因是择校热。一家培训机构的老师告诉魏先生:“‘希望杯’的成绩在‘小升初’选拔中还是很管用的。如果想考入好学校,最好有一个‘希望杯’二等奖以上的证书,不少名校还是很认这个证书的。”

  有需求必有市场。距离寒假尚一月有余,各培训机构“杯赛”考辅班的招生简章便扑面而来。放学时间,记者正在和接孩子的几个家长聊着,有人便递上培训的宣传页,“小升初之道”的金色大标题赫然入目,上面“竞赛之路”的“三步走”培优战略让家长们颇感兴趣。

  对于竞赛,家长们很矛盾。“孩子受罪,家长受累,劳民伤财!”孩子就读于中关村某小学的周先生说得实在:“要是填写公众意见,我也反对小学生学奥数。但现实是咱们想择校、学校想择生,孩子不‘优’行吗?‘优’就得有证书。”说这话时,周先生一脸“纠结”。

  如果没有北京市教委的通知,刘女士的女儿将参加明年的比赛。听说停赛了,刘女士的纠结有增无减:“一项比赛叫停了,还会有其他的。不在学校报名,个人也会报名,这就是一个怪圈,家长和孩子都觉得累,但是又怕不参加,上好学校更加无望。”

  纠结的孩子

  “奥数真的有用吗?”

  见没见过“娃娃奥数班”?5岁的孩子连数字都没认全,便被家长送去“培优”,刚上课十余分钟,便有孩子哭闹着出来。一边是老师无奈,一边是家长有理:“一个半小时能听进半小时,也是收获!现在吃点苦,将来升学就可以轻松点。”

  发生在武汉市的这个“怪事”并不怪,5岁学奥数也绝对进不了吉尼斯奥数最小年龄纪录。形形色色的竞赛,让孩子们不堪重负,纠结不已。

  “奥数真的有用吗?”著名数学家杨乐曾遇到过这样一个让人笑不出来的问题,提问的是个四年级的孩子。孩子说,因为上好中学需要奥数竞赛成绩,所以他和同学要上很多培训班。

  “参加数学竞赛,非常伤人脑筋。”初一学生周回旋在作文中这样写道,“记得有一次,我拿到老师布置的数学竞赛试卷,里面有好几道难题,我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来,脑子非常痛,整天昏昏沉沉,根本学不进其他功课。”

  学科竞赛,本来是让学有余力的孩子“吃饱、吃好”,让他们在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中增长兴趣,探索科学奥秘。而如今,却几乎成了全体孩子的“加餐”,不喜欢“吃”、“吃”不下去也得“硬塞”。

  2011年5月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学生中有87%上过课外辅导班,其中四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中有92%参加过各类辅导班。

  随便翻开哪家培训机构的招生简章,“快速掌握方法,提分快”都是不变的噱头。家长的想法单纯而急切:报班—参赛—拿名次—顺利“小升初”。在这里,学科竞赛早已与兴趣和天赋无关,而是一块结结实实的“敲门砖”。据报道,某省禁止一项数学竞赛与升学挂钩,一下子全省竟少了近10万“数学爱好者”,有老师感叹:哪里有这么多“数学爱好者”啊,分明是“被爱好者”!

  复旦大学李大潜院士表示,不赞成“奥数从娃娃抓起”。他说,家长如果把孩子送去学奥数,要基于三个大前提:孩子对数学真正有兴趣;孩子学有余力,对原来的课程内容掌握得比较好,确实有时间去学奥数;孩子是自愿学习的。

  有专家指出,参加学科竞赛的功利主义正在蔓延,学生从参赛开始便只关心可以量化的结果,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忽略了学科竞赛对自身综合素质的锻炼,偏离了竞赛初衷。

  “学科竞赛在历史上起到了很大作用,但跟升学挂钩之后就异化了,成了一种全民性的功利行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曾天山指出,“如果将学科竞赛与升学挂钩,变成功利的加分,成为‘小升初’等择校的砝码,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谁都扛不住。”

  纠结的政府

  釜底抽薪还是扬汤止沸

  加强对学科竞赛的管理,北京市不是第一次“出手”。早在2003年,北京市就下发通知,要求严格管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竞赛活动。2005年,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范伯元做客城市管理广播时,有市民询问他对奥数的看法,他当即说道:“简直是毁孩子,这个奥数是最无聊的一种比赛”。

  “市教委不可能叫停‘希望杯’,因为这是一项全国赛事。”北京市某培训机构数学部负责人说,即便是北京市自己的赛事,也难以真正叫停。2005年,北京市教委曾叫停“迎春杯”数学竞赛。现如今,“迎春杯”减少了官方色彩,更名为“数学解题能力展示”,热度依然不减。

  无独有偶,2007年,教育部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全国英语(论坛)等级考试,但“公英”退出“小升初”后,三一口语、剑桥少儿英语等又迅速填补了空缺。

  眼前,已举办了20多年的全国性数学竞赛“希望杯”由国家级机构主办,北京市教委难以真正“叫停”,他们能做到的,也只能如通知所言:“严禁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报名参加各种学科类竞赛活动,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入学工作中通过学科竞赛或参考竞赛成绩来选拔学生”,“各中小学校不得违规出租校舍,为学科类竞赛活动提供场地。”

  就治理而言,这些举措最多也就是“扬汤止沸”,因为竞赛热的社会根源没有消除。“部分学校将学科竞赛成绩作为入学评价指标的现象存在已久,择校热带火了竞赛热,竞赛热反过来又加剧了择校热。”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教授说。他强调,这一现象背后既有众多社会培训机构的利益驱动,也有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实原因,要从根本上解决竞赛热,还需大力促进教育均衡。

  “刹住全民奥数之风,不拆‘择校’这座庙不行。”曾任北京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特邀委员的王晋堂说过:“把奥数和升学挂钩分开来,奥数没有了这个功利性的杠杆,许多家长就会抛弃它。”

  专家们认为,要使治理收到“釜底抽薪”之效,政府须增加对教育的投入,转变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模式,缩小校际差异。教育资源均衡了,择校热降温了,竞赛热自然会凉下来。当然,这需要时间,也不是教育部门一家能解决的问题。

  “希望杯”,一个诱人的名字,让孩子趋之若鹜。希望,一个美妙的字眼,让家长充满期待。纠结,一种难言的心态,折磨着孩子,困扰着家长,考验着政府有关部门。不知形形色色的“希望杯”何时能真正叫停,不知这“希望”中的纠结何时结束,我们期待着……本报记者 张烁

  北京市教委日前下发《关于禁止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活动的通知》,有媒体以《北京教委叫停“希望杯”数学竞赛》为题进行报道,并引用通知原文:“对此次竞赛活动,市教委将予以坚决取缔。”但马上又有媒体报道:“市教委表示,并非叫停‘希望杯’,只是禁止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竞赛,确实对竞赛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自行报名。”

  叫停还是没叫停?想叫停还是不想叫停?能叫停还是不能叫停?人们看到了一种难言的纠结……

  纠结的家长

  “有证书不一定有用,没有证书肯定不行”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12月9日,在北京市某小学门口,一位姓魏的孩子家长对记者说。他的孩子在读小学四年级,“现在家长中普遍流行着一句话,有证书不一定有用,但没有证书肯定不行!”

  在北京,“希望杯”、“华杯赛”、“迎春杯”、“走美杯”并称小学四大杯赛,这些竞赛证书一度成为众多名校“小升初”保送或推荐的必备敲门砖。

  其实,教育部早就下达相关禁令,制止学科竞赛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录取相挂钩。为规范“小升初”市场,减轻学生负担,北京市教委早就叫停了“迎春杯”,关闭了公办学校举办奥数竞赛和培训的大门。但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民间教育培训机构乘虚而入。本次“希望杯”被查的原因之一就是“乱收费”。北京赛区组委会以每人25元左右的标准收取报名费,而全国组委会规定的标准是中学生10元、小学生12元。据报道,至2009年,累计参赛的中学生达到2000万人。这样算来,仅报名费就高达数亿元,更不用说相关的教材、培训等产业……

  竞赛热的直接诱因是择校热。一家培训机构的老师告诉魏先生:“‘希望杯’的成绩在‘小升初’选拔中还是很管用的。如果想考入好学校,最好有一个‘希望杯’二等奖以上的证书,不少名校还是很认这个证书的。”

  有需求必有市场。距离寒假尚一月有余,各培训机构“杯赛”考辅班的招生简章便扑面而来。放学时间,记者正在和接孩子的几个家长聊着,有人便递上培训的宣传页,“小升初之道”的金色大标题赫然入目,上面“竞赛之路”的“三步走”培优战略让家长们颇感兴趣。

  对于竞赛,家长们很矛盾。“孩子受罪,家长受累,劳民伤财!”孩子就读于中关村某小学的周先生说得实在:“要是填写公众意见,我也反对小学生学奥数。但现实是咱们想择校、学校想择生,孩子不‘优’行吗?‘优’就得有证书。”说这话时,周先生一脸“纠结”。

  如果没有北京市教委的通知,刘女士的女儿将参加明年的比赛。听说停赛了,刘女士的纠结有增无减:“一项比赛叫停了,还会有其他的。不在学校报名,个人也会报名,这就是一个怪圈,家长和孩子都觉得累,但是又怕不参加,上好学校更加无望。”

(人民日报)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