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教育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专家?近日,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罗洁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提出两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们对“名师”的理解是“名校教师”还是“著名教师”?对“名师”的培养是“名师出高徒”还是“高徒出名师”? 这的确是两个好问题,直指当前基础教育的要害处;尤其考虑到提问者的身份,这些问题就更加意味深长。 在一个“名师”林立的时代,到底怎样的教师才称得上是“名师”?社会上一种通俗的理解是把“名师”理解为“名校之师”。这种一种简单化的误解,诚然任何一所名校都会拥有比较深厚的办学底蕴和一支整体上优质的师资队伍,但并不意味着“名师”等同“名校之师”。在罗洁主任的心目中,“名师”当数“有思想、有专业素养、有创新精神、有研究意识,并且快乐幸福的教育专家”,而并非简单意义的“名校之师”。 之所以社会上更愿意把“名校之师”想当然理解为“名师”,根源在于老百姓内心深处的名校情结和面子问题。当下集纳众多优质教育资源的名校无形中让部分市民产生某种不切实际的完美感,即出自名校的所有要素都“有名”,于是乎“名校之师”自然等同于“名师”,结果是忽视基本常识:任何领域、任何机构的人员结构都是多元的,水平也是有差异的。 伴随首都基础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对于“名师”的培养成为首都教育质量和水平提升的关键课题。到底是“名师出高徒”还是“高徒出名师”?这个听起来有点像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却直指首都基础教育的要害处。目前,无论小升初,还是初升高,甚至包括高考(微博)选拔,生源竞争步入几乎白热化的程度,不少学校尤其是名校不得不拿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借助各种规则抢夺“高徒”。从成绩竞争的角度,“高徒”和“名生”的效果立竿见影,但对真正的名师乃至名校长的造就上,其合乎教育规律的意义可能就大打折扣。 为啥是“名师出高徒”?因为真正一流的教师能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人才。在一位教师的成长和培养过程中,名校和名生的价值不可忽视,但名师的产生不能取决于前者,名师应能拥有自主的思想视野和专业追求。无论身处名校还是非名校,遇到名生还是非名生,他都能开创出带有自身烙印的教育新天地。正如著名特级教师、原北京五中老校长吴昌顺所言,名师即明师,明白之师、明辨之师、明天之师。 罗德宏(微博) (北京晨报)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