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上海中医大教授施杞:尽一份力,人间就少一份痛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1-12-11 14:49
分享到:

上海中医大教授施杞:尽一份力,人间就少一份痛

施杞教授工作照。

  施杞13年前从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的岗位卸任后,被尊称为“五老”:老局长、老校长、老会长、老医生、老教授。


  通常,拥有这么多光环,退休后自然应该“解甲归田”,养生怡情,安享多年辛勤成果。但施杞却在这13年里更上层楼,带领学生们借鉴现代科学手段,创新提出了中医药治疗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机理,还在此基础上研发成功新药“芪麝丸”,造福四方。

  是什么让施杞“不服老”,在退休后又有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黄金时代”?

  答案是医者之心:“自己尽一份力,人间就少一份痛。”

  “只做该做的事情”

  施老出生于1937年,正值卢沟桥事变不久。在动荡中,他虽然幸运地接受了教育,但“童年的快乐幸福是没有的”。也因此,他特别珍惜新中国安稳的环境,认为无论精神还是物质上的收获都来之不易,个人成就固然离不开主观努力,但更多是社会给予,“要感恩”。

  少年老成的施杞“一步一个脚印”。1963年毕业后到龙华医院做医生,20年里基本以院为家,医德医技口碑渐起;1983年“忽然”被调去做市卫生局副局长,分管中医和科教,也敬业勤政,不辱使命。多年来,他渐已养成儒家“慎独”的习惯,经常反省“是不是做事做人都精益求精了”,外化的表现则为“只做该做的事情”

  主管中医,他在有限条件下到处争取资源,先后改造了四家市级中医院,大部分区县也建起了中医院或门诊部,还建了中医研究院,上海中医发展体系从无到有,网络初具;

  科技方面,他在任期间,上海已建和新建的数十个医学科学研究所和研究室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不少院士当时都曾在卫生局的大力支持下奠定了研究基础;

  1992年秋他调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几年间,学院发展成了“大学”,并被评为全国本科教育优秀学校,位居全国中医院校前列……

  成就有目共睹,而他做局长、校长、中医学会会长那么多年,除了带研究生,从来不利用手中的资源和权力做自己的研究。

  1998年,“五老”施杞正式退休,人生新的一页开始。他想,终于有时间和精力,做“属于自己”的事情了。

  “做自己的事情”

  “自己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只是看专家门诊,以名老中医的“金字招牌”,确实能为部分患者解除病痛,收入更是颇为丰厚,而且驾轻就熟会更轻松。但“一个医生本事再大,贡献也有限,尽可能传授技艺与人,才能 ‘效益最大化’”进而,如果只是多收学生,只是按传统方法简单传承经验,依样画葫芦,是否就够了?

  长期以来,他对制约中医发展的瓶颈心知肚明:与西医相比,中医强调“祖传秘方”,却不善于交流与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更关键的是,中医缺乏科学实证检验,在国际上影响力有限。有无可能,退休后“心无旁骛”,在中医现代化、国际化方面做出些突破?

  他将目光聚焦在颈椎病上。一方面,由于现代城市人的颈椎病等椎间盘蜕变疾病日益高发,成为了公共卫生问题;另一方面,中医药治疗颈椎病富有成效,有很大的开掘空间。

  施杞立足于“石氏伤科”内外兼治的理念,结合自己四十多年临床经验,逐渐提炼形成了治疗颈椎病的理论要素“从痹论治”。简言之,就是因为内部正气亏虚,外部风、寒、湿三气侵袭,气血不通,外患皮、肉、筋、骨、脉“五体痹”,出现肢体疼痛麻木,继而影响脏腑功能失调,发生头晕目眩、胸闷心悸、失眠神疲等症状。相应的疗法当 “益气活血,补养肝肾,祛风通络”,“恢复脊柱筋骨平衡”。

  这一理论堪称施杞的学术精华,但做了一辈子中医的施杞却认为,如能进一步开展现代科学“证实”,应更有利于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加速国际化进程。

  做“为了未来的事情”

  从挂着写意画的诊室,到满是瓶瓶罐罐的实验室;药方上龙飞凤舞的书法,变成了电脑屏幕上的抛物线;充满玄妙思辨气息的传统术语,落实为分子层面的病理分析……施杞创建了研究中医药防治脊柱退行性疾病的现代技术平台,和学生们连续创建了28个动物模型,并观察临床有效中药的作用机制,终于从“知其然”进而“知其所以然”。相比于西医开刀只针对椎间盘压迫等物理性因素、适应面只有发病人群的2%—5%,中医药则可“治未病”,通过内外兼顾,整体调治,改善气血虚亏、改善椎间盘血供,减缓细胞凋亡速度,延迟蜕变进程,从而能适应大多数患者的防治需求。

  独特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翔实的实验室数据支撑,使得相关成果一问世就获得了业界认可。论文在国际权威的《脊柱病》、《骨与矿盐》等杂志上发表,还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曾摘取了中华医学奖一等奖,这是全国中医界迄今唯一获此医学科技荣誉的成果。

  阐明颈椎病的发病机理后,“对症下药”的空间也分外开阔。施杞和弟子们进而在传统古方的基础上汇聚各家经验,成功研制了现代中成药芪麝丸,既改善疼痛麻木,又抑制炎症因子,“标本兼治”。新药在全国5省市的大医院,经过了与西药一样的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多中心的临床试验,证明有效率超过90%,如今已经在国内正式上市。

  然而,问到施老退休13年间“最大的成功”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学生们。在从临床到研究再到临床的过程中,施杞培养了一大批既秉承中医传统理念、也熟稔现代实证科学方法的人才,其中有硕士76人、博士48人,有7人博士后出站,38名学生在全国各地医学院校和研究所成为领军人物,不乏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还有全国先进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今年已75岁高龄的施杞说,“我的研究是探路,也是给他们引路、铺路,因为中医的未来属于他们。”(本报首席记者 孙刚)(解放日报)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