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德国海德堡12月2日专电(记者郭洋 邬眉 申正宁)德国教育注重孩子创造力的培养,而中国教育则更倾向孩子知识的储备,二者应如何取得最佳平衡?德国家长对孩子通常“顺其自然发展”,而中国家长大多醉心于“望子成龙”,究竟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快乐的前提下取得人生的“成功”? 2日,中德两国约150名教育界人士齐聚德国海德堡,就两国教育的差异、面临的挑战以及改革措施展开深入讨论。 不同国情 中国和德国均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但两国在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用于教育的公共开支总量折合约1647亿欧元,德国教育公共开支为1006亿欧元,但中国要为2.6亿名各类在校生提供教育服务,而德国在校生人数仅为1400万名,二者相差将近20倍。 另外,两国的教育文化也各具特色。在中国,考试成绩决定人生命运的传统依然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而德国人似乎更“随性”一些,相信行行出状元。 柏林洪堡大学教育专家于尔根·亨茨教授说,很多中国家长希望孩子在班中拿第一,家长的期盼往往转化为孩子的压力,让他们在所谓的“成功”和快乐间难以两全;德国家长对孩子成绩的要求相对较低,只要“说得过去”就行。 曾任小学教师的玛丽亚·马韦格女士认为,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上高中,她的一名平日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强,“后来依靠自己的双手开了3家比萨饼店”。马韦格边说边露出自豪的目光。 除此之外,中国“不打不成才,棍棒出孝子”的思想观念也较难被强调人文主义思想的德国人所接受。 相同挑战 虽然中德两国国情有异,但却在教育领域面临一些相同的挑战,例如教育公平问题,如何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等。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姜锋说,教育体系是社会选择的重要平台,有选择就有取舍,人们应当如何处理选择与公平的关系?一系列问题有待中德两国乃至世界各国人士商讨。 在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方面,中德两国似乎刚好位于天平的两端。在德国,老师通常强调自主学习以及个性发挥,但过度的“自由”却可能令一些孩子感到迷茫,甚至放弃学习。在中国,学生需要把知识通过大量的练习存入脑海,应付考试,个性发展的空间被挤压得相当有限。 按照姜峰的说法,天平两端“如能朝着中间运动”,应该是“理想的状态”。 现阶段,中国政府现在正努力为学生“减负”;德国政府则希望孩子能够更加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在培养下一代时,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究竟什么样的人才可成为照料祖国花朵的合格园丁?这一问题眼下不论在中国还是在德国,恐怕都难以得到满意的答案。现实是,中德两国的很多学校聘用教师时都会对学历提出一定要求,但高学历和好老师之间并不一定能画等号。 互相借鉴 海德堡大学汉学院教授戈特林德·米勒-萨伊尼2日发表演讲说,他发现中国的教科书中介绍西方的内容较多,而德国的教科书中,介绍东方的内容却寥寥无几。按她的说法,这是德国“没有跟上时代”,东西方应当相互、共同学习。 全球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学生在部分学科的成绩远远超过德国学生的成绩。中国式“虎爸”“虎妈”的严厉教育方法引起了德国教育学者的关注。 中国可以从德国借鉴很多经验。例如德国职业教育的“双轨制”,即学生在小学毕业后可以选择进入高级中学,进而考取大学;也可直接接受专业的技术培训。优质的职业教育为德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 (郭洋 邬眉 申正宁)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