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被引数量更重要 访我国著名情报学家、评价管理专家邱均平
近十几年来,国内不少研究机构和高校都把发表SCI论文作为评价科研水平的依据,甚至有不少单位还对发表SCI论文的作者予以重奖。一些专家很早就对这种评价、奖励办法提出质疑或批评。近些年的实践也证明了“把发表SCI论文作为单位唯一评价指标”确实助长了国内科技界的浮躁之风。 那么,国外研究机构又是用什么来评价其科研体系呢?本报记者今天采访了武汉大学(招生办)信息管理学院和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邱均平。邱均平指出,SCI论文评价系统在国际上应用得非常广泛,它是国际上公认的较客观的评价体系。只不过与国内不同的是,国际上更多地是看其SCI论文的被引用情况,这是表明论文质量的较客观的指标。 邱均平是我国著名的情报学家和评价管理专家、我国文献计量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现在还担任着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任。他认为SCI系统主要有两大功能,一个是它的文献信息检索功能,便于研究人员及时了解科研动态、进展和成果;另一个是它的评价功能。因为该系统收录的期刊都是国际上质量较高的期刊,是从国际上10多万种期刊中精选出来的5000多种高水平期刊,因而能在这个系统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水平自然不会很低。而SCI期刊上的论文水平不低主要是因为它们的被引用次数较多。“因而,从评价的角度说,能否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很重要,但能否被其他SCI论文多次引用更重要。”所以,“国家科学与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把我国的“国际论文被引量进入世界前五位”作为五项重要指标之一。 在邱均平看来,我国许多机构的以发表SCI论文作为其评价指标“那是历史的原因”。因为我们以前鲜有SCI论文,能发表SCI论文就是不错的成绩了。你不可能在那种条件下要求SCI论文还得被引用多少次。现在,我们的SCI论文多了,自然人们不再满足于只发表SCI论文了,而更在意论文的被引用情况了。 据邱均平介绍,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都采用SCI论文的评价体系,并且看重论文的被引用次数。像日本高校老师在评职称时也要看其SCI论文的情况。美国和欧洲国家也大多使用这一评价系统。“当然,他们都不是把SCI系统看成是唯一的评价指标。”(记者 李大庆) (科技日报 李大庆)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