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中的“3、6、9、12”规律 新京报:你的家教理念是什么时候开始构想的? 萧百佑:我一直以来比较喜欢看书,在我看来,中国这么多年来,没有一个严格的家规。我的朋友、兄长,他们对孩子的教育,给了我很多提醒。我认为骄纵、散漫,都没教好他们。我就沿用母亲的惩罚式教育,但打孩子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我不反对打,是反对不合理,不科学地打。 新京报:怎么打才是科学? 萧百佑:家长打孩子,孩子觉得委屈,那是因为没打好。首先要制定规则,这是必须的。孩子犯错误你要和他讲清楚犯了哪条,完了再执行家法。这是个非常严谨的过程。 新京报:下得去手吗? 萧百佑:你有问医生打针下不下得了手?我那是治病救人。法官主持法律,是不带情绪的。 新京报:可孩子心里会不舒服。 萧百佑:会有不舒服。但你从小就教育好了,他听道理的习惯是有的,三岁的孩子是动物性。饲养员调教狮子老虎,都从很小开始教,到了五岁谁还敢再打老虎? 新京报:为什么三岁开始打孩子,到了十二岁又不打了,有依据吗? 萧百佑:大儿子萧尧一岁的时候,我和华南师大一个心理学教授聊天。他和我说,孩子什么家教方法都不重要,你要记住“3、6、9、12”这个规律。3岁启蒙,孩子是6岁开智,9岁有自尊,12岁有人格。我实践下来非常有效。过了12岁是不能打孩子的,他们开始有了人格。 新京报:这对你教育孩子影响很大? 萧百佑:是决定性的。在12岁之前,孩子就是一个模子。家长就是浇筑师、陶艺师。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就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定规矩,每一件事儿都调查清楚,绝不冤枉孩子。 “要研究怎么打才是科学的” 新京报:家里有人反对你的教育模式吗? 萧百佑:我岳母反对,因为她给零食,孩子都不敢吃。后来她也支持我,因为看到孩子成长中很懂礼貌,讲规矩,很阳光,成绩也好。我要让孩子在学习成长和道德形成上往零缺点的方向走。说教、讲道理、鼓励、关怀,很多家长都做得到。为什么落实不下来?很多会出现一些问题。我认为,打和严格要求孩子是杠杆的支点。没有这个支点,很多东西是做不下去的。很多人问我,该不该打?我说,必须打。 新京报:你有没有去了解西方的教育模式? 萧百佑:我们常拿西方开放式教育做对比,可真正对西方教育的了解只是盲人摸象。西方有教堂,有牧师,可以忏悔。中国没有教堂,孩子要忏悔,就要向自己的父母忏悔。国情不同,文化也不同。在中国,就要用中国的教育模式。几千年的传统,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 新京报:“棍棒底下出孝子”就一定是对的吗? 萧百佑:这是不用讨论的,再讨论就是伪专家。打是没有错的,我们要研究怎么打才是科学的。中国的家长不打孩子,结果孩子又长得很好的,从来没有过。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