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在校大学生不仅是网民,而且几乎都是各大社交网络的“社区公民”。社交网络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哪些变化?对于社交网络要求的实名制登录,学生们的态度如何?近日,吉林大学通讯社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5.48%的受访者支持实名登录网络社区平台。
网上“失物招领处”帮在校生找回钱包 11月18日,在中国最大的社交网站人人网上,上演了一幕钱包失而复得的情景剧。故事的主人公是吉林大学文学院2008级杨同学。当日中午,杨同学发现钱包丢了,她在人人网更新了一条状态“钱包丢了,我很后悔昨天买衣服没把钱都花了!”。而就在此前两分钟,人人网“吉林大学失物招领处”的公共主页上有一条新状态:“文学院08级杨同学,你的钱包在图书馆捡到了,看到信息与李同学联系,电话是158xxxxxxxx”。15时,杨同学的钱包失而复得。
网络截图人人网吉林大学失物招领处主页。
记者了解到,人人网的吉林大学失物招领处公共主页于今年10月28日正式上线,由吉大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10级学生祁睿创建,用于发布失物招领和寻物启事等相关信息。 截止到记者发稿时,该主页已有950位关注者,更新信息200余条。祁睿告诉记者,由于经常在各教学楼看见同学们丢失的东西,加上自己的朋友在人人网发布寻找丢失物品的信息,使他想到在人人网上创立失物招领处的公共主页。现在除祁睿外,维护这一主页的还有李嘉琪、刘滨诺等30余人,他们来自吉大不同的学院,大家计划主页运行成熟后,成立一个社团,专门为同学们提供信息服务。 有人担心个人信息外露 实际上,通过网络寻找丢失物品或者登记拾到物品并不罕见,北京、大连、太原等城市早在几年前就出现失物招领网,不少高校BBS也都建立了失物招领类的版块,有的高校通过学生管理部门网站建立失物招领平台。近日吉大新闻网的一项“对网络失物招领认知情况”的调查显示,近56%的受访者认为,依靠网络平台寻找丢失物品的方式不错。 与此同时,对社交网络实名登录制的质疑之声也不绝于耳。有同学认为,社交网络的公共主页一般会公开失主或失物拾到者的学院、姓名、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很容易导致个人信息外泄。与网络失物招领相比,质疑者更倾向于通过在学校的教学楼、食堂、寝室等地方张贴失物招领的方式来找寻丢失的物品,认为这样更安全方便。 在吉大通讯社于姗姗、董婧怡、孙贝贝等同学设计的调查问卷中,也有关于网络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其中,30%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愿意将自己的个人信息在网络上公开”。显然,个人信息安全对于这个刚刚起步的“吉林大学失物招领主页”是一个挑战。 55.48%受访者支持实名登录网络交流平台 当下,网络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不可或缺的工具,网络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无数便利,网络文化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存在对个人信息泄露的质疑,“吉林大学失物招领主页”仍然获得超过半数受访者的支持。 据于珊珊等同学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是人人网等社交网络的主要使用人群,是“对网络应用最充分、最成熟的群体”(仅人人网上,有关吉林大学的公共主页就有138家);近67%的受访者认为学校学院、学生社团走进学生网络社区开展工作是必要且有效的;80%的受访者表示网络沟通能够有效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55.48%的受访者表示“愿意登录实名制交流平台”。(记者 肖虹 通讯员 孙贝贝) (长春晚报 肖虹 孙贝贝)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