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年底,由中组部牵头,启动了一项旨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在国家层面,用5~10年时间,引进2000名左右留学 (微博) 国外的领军人才回到国内发展事业。 有别于以往的“百人计划”“长江学者”计划以及“杰出青年基金”计划,这是一项由高层通过的人才计划。显然,为了吸引海外留学人才归国,中国政府下定决心要做最大的努力。 国际性人才的竞争 据教育部统计,目前中国有20多万留学人员学成后留在海外工作,取得副教授或相当职务以上的高层次人才约有1.5万人。他们大多在35~50岁之间,正处于创新创业黄金时期。另一方面,中国在20世纪国际性人才竞争中,像世界上其他新兴国家一样,不可避免地处于劣势。 这种劣势超乎了想象。美国《华尔街日报》2010年1月26日报道说,美国有关政府机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在美国拿到科学和工程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到2007年仍然滞留在美国的比例,中国最高,高达92%。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微博)一直研究海外人才战略。他说,自1978年以来,中国累计向外国输送留学生、学者共计192万人,回国只有63万人,回归率不足1/3,而留美理工科博士毕业生等高质量人才的回国率仅为8%。 “千人计划”也讲风险 2010年7月28日,70位“千人计划”入选专家到北戴河休假。中组部还特别在中央党校举办了“千人计划”专题培训班。 这种努力颇有成效。截止到8月,共有6200人申请加入“千人计划”,入选1510人,其中正教授是前10年引进的20倍。 “这是一种荣耀,代表国家层面的认可。”内蒙古科技大学化工学院院长王亚雄说。王亚雄是“千人计划”第二批引进的人才。 作为一种“最高规格”的认可,入选“千人计划”当然是一种荣耀,但又不只是荣耀。 “这意味着无论是创业融资或做其他工作,都能有很多好处。”王辉耀这样解读。 “‘千人计划’的效果很好,现在国外的不少人都想回来,但很多找不到合适的机构。”王辉耀说,国家扶持了一批人,形成一种氛围,“这很重要”。 “‘千人计划’对国家一定是有好处的。这跟投资一样,投10个有1个成了,那就是成功。引进10个,有1个能为国家作贡献,就是成功。”从硅谷归国的姚宏宇对“千人计划”给予了高度认可。 在“千人计划”的一次内部动员会上,中组部领导曾有过这样的表述:要有人才投资的概念,还要充分认识到投资高层次人才也是个风险投资,要争取赢,也要宽容“输”。实施“千人计划”,“国家层面准备引进2000人,全国总的引进万把人。这万把人中要是能出来1000个真正管用的领军人才,那就不得了。” 当然,社会上仍然不乏质疑之声。“目前归国人员中一流人才少,二三流人才多。”在一次研讨会上,一位学者这样概括“千人计划”人才引进的成果。 “确实,并非所有的先进人才都回来了。例如,大量的理工科高端人才和高端管理类人才还是没有回来。”王辉耀坦言。 这当然也在决策层的预料之内。还是在那次内部动员会上,中组部领导表示:引进海外人才可能会引起国内一些人心理不平衡,激起一些大的浪花。但这也是成本。 人才效应 在“千人计划”的带动下,地方的人才效应或许更明显些。 王辉耀认为,“最明显的是提升了全国各地的人才意识,各地官员更重视人才,这种附加的效应是不可估量的。” “中国的大多数官员已经意识到:中国现在的大楼基础设施都很好了,但光有大楼,没有大师不行,光有硬件没有软件不行。”王辉耀说。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投入了近400亿资金,用于人才发展和引进。全国31个省市区和35个行业系统已经启动了2778项人才工程。例如,北京市实施了“海外人才聚集工程”,上海市启动了“上海千人计划”,广东省实施了“珠江人才计划”,江苏省实施了“万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新华每日电讯)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