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领导与尖子生共举杯) 11月23日晚,成都一所中学从4000余名学生中遴选出了19名“尖子生”享受学校表扬的“最优待遇”——和校长一同共进晚餐。“入围标准”是看刚刚举行的半期考试成绩,宴席由学校统一买单。部分同学和家长对学校此举并不反对,甚至在晚宴上有学生激动得哭了起来。(11月25日《华西都市报》) 学校从4000余名学生中遴选出了19名“尖子生”享受学校表扬的“最优待遇”——和校长一同共进晚餐,校方给出的解释是“激励、鼓励”。然而,这种做法对“尖子生有帮助吗”?如果没有帮助的话,是不是也没有伤害? 现在有很多搞英语(论坛)培训的,一者为了奖励,对GRE、托福考得好的给予一定的现金鼓励;二者,还可以趁机摄像做广告为自己的培训班宣传。刚开始,罗永浩(微博)搞老罗英语培训时,认为这一套不过是培训机构的宣传,没啥意思,就没有做。但有学生来信抱怨,说人家培训考好了有奖励,咱们没有。罗永浩于是就也奖励钱,但他的名头却是退款。因为,在他看来,短时间培训是有作用,但是那些考试满分考得十分好的。得益于他们本来的底子好。而他的退款,意思就是抱歉,耽误你时间了,你啥也没学到。实际上,拉拉杂杂说这么长一个故事,就是要说明,“尖子生”如同考满分的GRE学生,你不奖励,其成绩一样优秀。在这种情况下,雪中送炭的教育成了锦上添花,还能有何意义? 可以说,这种高高在上的奖励,不仅没有激励先进的作用。只能带来负面的效果。一者,就是给优等生带来优越感,乃至权力感。二者,这种奖励先进的方式,仍是以分论输赢,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素质教育的挑衅。而学生和家长不反对只不过是看不到其危害的隐蔽性而已。 不能不说“校长餐”是一种变了味的“西化运动”。西方教师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的确经常搞宴请,但却并不见这种奖励性宴请。胡适在美国留学 (微博) 时,经常受到杜威等教授的邀请参加聚会,但这种宴请都是敞开式,不是以成绩而取人。可以说,不同的宴请对象,则隐含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如果说西方的宴请是为了更好了解学生,那么,咱们的“校长餐”则充满了功利的教育色彩。其对学生的选择性,不过是高高在上的赏赐。而这种形式主义,除了给学生增添威权意识,能有一点积极意义吗? (红网)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