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24日电 (记者刘斐 张晶 秦华江)2009阿姆斯特丹纪录片影展最佳纪录长片《归途列车》日前在北京大学(微博)播映。这部以在中国广州打工的农民工家庭为主题的影片,用85分钟呈现了农民工的真实生活状态。 这是CNEX(华人新世代)2011“明日家园”主题影展的开幕影片。CNEX是由两岸三地热爱纪录片的人士组成的非盈利机构,为纪录片导演们提供拍摄资金与推广渠道。自2009年开始,与高校联手合作,进行展映。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发展迅速。不久前发布的《纪录片蓝皮书: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1)》指出,2010年全国省级以上电视机构总产量约为5094小时。各级电视机构在中国纪录片的生产制作中占据主体地位。 中央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已经有独立的纪录片频道运营播出,网络新媒体的兴起,也让纪录片有了新的投资和传播渠道。近年来,还有一批优秀的纪录片作品获得各种国内外电影奖项,如《1428》《博弈》《街舞狂潮》等。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系主任陈旭光告诉记者,现在是中国纪录片很好的发展契机,然而涌现出的多是国家性鸿篇巨制,如《故宫》《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却少把镜头转移到大众身边来。 同《归途列车》一样,这种透过“小人物”反映“大主题”的影片,业内人士称之为主题纪录片、独立制作纪录片或小型现实题材纪录片。在《2010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中,这类影片则被称为民间文化纪录片。 但这样的纪录片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和传播渠道有限,发展上遇到瓶颈。 CNEX运营总监陈玲珍告诉记者,现在CNEX的资金来源多为国外一些愿意扶持艺术电影的基金会和组织。然而,资金毕竟有限,每年能支持的影片不过十部。“从长远来说,我们也在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运营模式,如众筹募集纪录片拍摄基金等。” “做纪录片难,放纪录片更难。”《归途列车》导演范立欣说。在媒介传播上,这种民间文化纪录片面临较多障碍,“进入国内院线几乎不可能,现在商业气息过于浓厚,商业大片挂帅,我们的纪录片成为‘精英文化’或‘小众文化’在很大程度说都是不得已的。” 陈玲珍认为,这并不等于说此种类型的纪录片就没有受众需求。之前在台湾展映的《父亲》几乎成为文化地标,在香港展映的《音乐人生》更是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 在不久前闭幕的“2011世界华语电影论坛”上,专家批评了华语电影不接地气、缺乏人气的发展弊端,呼吁中国电影界人士自觉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与文化责任,推动电影产业进一步健康发展。 陈旭光教授表示,此类边缘化、反映底层的纪录片通常带有真实的力量与深切的人文关怀,这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它能让全世界更好地了解华人,也能让华人更好地融入世界。 “纪录片的力量,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它有一种隐性的力量,在社会各个层面让人发现能够思考和改进的地方。”陈旭光说。 (刘斐张晶秦华江)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