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生命止思念不绝 大学生与“大师傅”的生命交集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1-11-20 12:30
分享到:

生命止思念不绝 大学生与“大师傅”的生命交集

李建华生前工作照。资料图片

  在偌大的校园里,他们脚步匆匆,奔波于宿舍、教室、食堂之间;他,同样迈着匆匆的脚步,忙碌于后厨和卖饭窗口。一群年轻的大学生,一位普通的食堂厨师,除了传递饭菜的短暂晤面,他们的生活似乎永不可能形成交集。然而,事情有点出人意料,因他的乐观热情,因他们的感恩尊重,他们和他的生活圆心越来越近,直至画出两个相交的圆。

  大校园里的“小角色”

  10月21日晚上临睡前,北大社会学系研一女生褚文璐像往常一样去人人网小逛,一条状态让她怔住了:“卡扎菲死了,但是没有比农园小鸡炖蘑菇窗口的大哥脑溢血去世这条消息带给我的震惊大。”这个在燕园学习、生活了近5年的女孩,因经常光顾农园食堂二楼4号“风味锅仔”档口而熟悉了被同学们称为“小鸡炖蘑菇大哥”的李师傅,“看到李师傅病逝的消息时,眼泪就止不住落下来。”

  其实,说熟悉并不确切,李师傅于她和同学们,只能算是熟悉的陌生人。但这位操着东北口音、总是乐呵呵地跟来打饭的同学打招呼的大师傅,又的确给很多同学留下了不寻常的印象。

  “今儿吃点啥呢?”李师傅记得住常来他窗口打饭的同学的口味,如果你还没想好,他会给你提出建议:“吃个红酒牛肉吧,今天的牛肉特别好!”

  “端稳了,小心别烫着!”“调料不够再来添哈!”他一边忙活着一边叮嘱打饭的同学。如果谁拿着笔记本电脑来端小火锅,他就特别担心,总会情不自禁地发出一串“哎哟哟”的声音,一句“别烫着”追出好远。浓重的东北口音加上灿烂的笑容,这一切都让同学们感到,李师傅领班的4号档口不仅有他们喜爱的小鸡炖蘑菇,更有一种“家的温度”。

  “他看上去也比我们大不了多少,怎么说走就走了呢?”第二天中午,褚文璐和同在研究生会生活部的刘静东等同学特意去了趟农园,从农园经理和厨师长那里了解到,李师傅是十一长假期间突发脑溢血去世的。同时,他们还听到了关于李师傅更多的故事。

  33岁的李师傅名叫李建华。吉林农村老家里有个80多岁的奶奶,父亲瘫痪在床,母亲一个人种20多亩地。李师傅的妻子在清华大学的食堂做面点,他们有个9岁的儿子在老家寄宿小学上三年级。李建华和妻子租住在圆明园附近一间七八平方米的小屋里。

  每到春种、秋收需要钱的时候,李建华总不忘往家里寄钱。而他一个月基本工资也就1100多元,加上加班费能拿2000元多一点。“这孩子是个大孝子,心里想着爹娘。”在农园食堂跟李师傅一个档口工作的史大姐说。

  李建华2006年来到北大农园,从切菜配菜开始学起。和他一起工作过3年的农园原经理任师傅说:“这孩子干活儿不惜力,每次都一个人搬一箱米饭。夏天他们档的温度都在50度以上,干一上午的活儿衣服就全湿透了。”

  生活和工作的重负很难在李建华的表情中找到痕迹,所以,同学们了解到他令人心酸的现实处境后感到十分惊讶,因为“李师傅留给我们的,始终是一脸笑容”。

  “工作虽然比较辛苦,但无比快乐,因为我耕耘的同时也收获着、进步着。”这是李建华在“餐饮中心优秀职工”评选演讲中说出的感受。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快乐不只是说说而已,在生活中,他的确是个快乐的人。

  “这孩子特逗,开例会的时候踮着脚,他说不想显得比别人矮。每天乐呵着,好像没什么烦恼。”在同事眼里,李建华是个能逗大家开心的年轻人。

  他还爱琢磨,不仅从烹饪杂志上取人所长,回东北老家也不忘从家乡菜里找灵感。他开发的锅仔红酒炖牛肉获得2009年“北京大学(微博)十佳菜肴”称号,他本人还被评为“十佳服务员”。

  “他微胖的身体迈着欢快的步子,语气和神情永远是那么愉快,让人感觉心里很舒服。”在2008级中文系学生王雪的印象里,李师傅就是这么一个“毫无条件地给人带来温暖和愉悦的人”。

  这个冬天不太冷

  当“小鸡炖蘑菇大哥”去世的消息从网上传到网下,燕园的空气仿佛也变得潮湿起来,有人说:“从未有一碗小鸡炖蘑菇被这样怀念过。”“原本觉得生活中到处是冷漠,却在李师傅这里发现,人与人之间还是有很多温情的。”“李师傅,感谢您热情的招呼,它比热气腾腾的锅仔更能温暖学生们的五脏六腑;感谢您真诚的笑脸,它已成为我北大岁月的一部分,留在记忆里……”学生们敞开记忆和情感的闸门,在校园BBS上为李师傅祈福。

  10月24日,北大BBS上贴出了一则落款为北大研究生会和社会学系研究生会的募捐倡议:“如果你也听说过他,如果你也曾经被他的笑容和亲切的东北口音问候鼓励,如果你也认同他坚持了一份美好的事业,如果你也觉得他的精神在人情淡漠的大机器社会十足珍贵,那么希望你加入我们,延续生命的意义,留一句祝福、献一份爱心……”

  10月26日中午,为李建华募捐的海报立在农园门口,“再见,大师傅”几个大字的旁边,是身着厨师工作服的李建华带着招牌笑容的照片。照片上的他,露出一口白牙,质朴而真诚地笑着。捐款从中午11点开始,12点的时候,两个捐款箱都已经满了。

  捐款的队伍中有学生也有老师,还有专程赶来的退休教授。党委书记朱善璐、校长周其凤也为李师傅的亲属捐了款。每接到一笔爱心捐款,工作人员就向捐款者递上一份“回执·感谢信”,捐款现场还准备了留言册,供大家表达对李师傅的怀念之情。

  募捐持续了3个中午,共有3000多人参加捐款,募得善款6万余元。

  组织募捐的同学们除了希望能为李师傅的家人提供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外,他们还有一个善良的愿望制作一本纪念李师傅的小册子,“希望等他的孩子长大了,有机会了解自己的父亲是怎样一个平凡却伟大的劳动者”。

  每天早晨7点到岗,三四百斤的白菜、两百多斤的肉全都要用水焯,一天600多份菜,每面对一个学生,都会送上一句温馨的提示,晚上7点结束一天的劳作……这就是“小人物”李建华在北大5年中每一天的作息。

  曾经打算等毕业的时候穿着大黑袍子找李师傅照相的王雪看到李师傅去世的消息忍不住眼泪一直淌,她说:“回忆起来的全都是一些欢快愉悦的细节,大约这也就是李师傅的特点,带给人的全部是火热的美食和温暖的问候。”

  “对每个人来说,在这个园子里总有一些熟悉的陌生人,可能直到离开,谁也没有打破这冰冷的界限。”李师傅却用真诚和善意融化了陌生人之间的冰冷,给原本素不相识的人带来了温暖。

  这份温暖令人怀念,这份怀念使这个冬天仿佛也温暖了许多。

  温暖让温暖延续

  他的确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只是北大校园几百名外来务工人员中的一个。

  为什么北大学生如此高调地怀念一个“小人物”的逝去?

  他们说,我们纪念他,仅仅因为他是给我们带来过温暖的人。

  他们说,和这个繁杂却遥远的世界里的一些人、一些事相比,李师傅带给我们的温暖是最真实的温暖,他的离去带给我们的难过也是最真实的难过。

  “用最真诚的笑容为每一位北大师生服务。”这曾经是李建华在心里许下的诺言,他用每一天践行着这个只有自己才知道的承诺。

  这个平凡的“小人物”不仅感动了北大的师生,也启示着人们对大学精神、人生态度的思考。

  一位叫王昭宇的网友说:“北大学生的做法可以点醒很多人,他们的责任感和爱心是今日大学里最需要的东西。”

  现已毕业离校的北大2007级历史系本科生杜娟在校时曾当过3年学生监督员,所以清楚地知道社区服务、餐饮员工的辛勤付出,“也了解在一个自己说了不算的单位,服务窗口总是首当其冲,承担着没来由的抱怨、不满、怒气”。她推崇李师傅的处世态度:无论做什么,都能用劳动赢得尊重;无论何种处境,都能坦然承受所有的一切,勇敢真诚地面对生活。初入职场的她,面对新的价值观、新的行事准则、新的评判规范,一时无所适从,而从李师傅身上,她学到了在繁琐的工作中,始终保持向上的动力和乐观的心态。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校园里如李师傅这样的劳动者也是大学生的老师。

  朱善璐得知学生自发组织为李建华师傅募捐的消息后,亲切看望了研究生会的同学们,他动情地说:“这件事带给我深切的感动,既感动于李师傅在平凡岗位的辛勤工作,也感动于同学们对学校普通后勤服务人员的真情回报和感恩之心。”他鼓励同学们关心普通劳动者,从为身边的人奉献点滴爱心做起,并号召北大全体教职工都要学习李建华师傅在平凡的劳动中所体现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

  目前,学习李建华事迹的热潮正在北大校园展开。宣传部、学工部、后勤党委、校团委纷纷组织召开座谈会,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会、研究生会共同发起“学习李建华师傅先进事迹”的倡议。校团委表示,将进一步筹划组织“学生帮厨实践服务团”等活动,加强学生与后勤职工的沟通,引导广大学生从关心平凡的劳动者、为身边的人奉献点滴爱心做起,以感恩之心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大师傅与大学生,这看似相隔甚远的两个群体,因为真诚的问候和笑容,因为诚挚的尊重和感谢,心与心越靠越近,直至形成一个如此温暖、如此美好的交集。(记者 王珺)

  (中国教育报 王珺)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