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到拐点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程萍:公务员(微博)报考热只是社会各种热症的一种表现形式,以发展的眼光看,社会热症是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存在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随发展而生,随发展而热,亦随发展而亡。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寿龙:官场的工作,基本上都是非生产性的工作,如果一个社会里的优秀人才,都跻身官场;如果一个社会的优秀人才即使有了成就,也不得不去跻身官场才能有更好的出路,那么这个社会的发展,即使有了开始,也将陷入中等收入的陷阱。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旭涛:公务员职业依然有相对优势,尤其是待遇优势仍然明显。包括工作稳定性、社会地位等,甚至隐性的东西,如住房问题。 浙江大学政治系主任郎友兴:社会的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中国依然是以权力为本位的社会,公务人员依然是社会结构中的核心,处于支配性地位。这种情况不是短期可以改变的。它与整个社会的政治文化与政治体制相关联着的。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过30多年的艰难探索和前行,已经基本建立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市场经济体系。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社会运行机制和秩序被打破,新的社会运行机制和秩序远远没有建立完善和运行规范,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的社会现象甚至“发热”,都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紧密相随,是某一阶段的时代特征。 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热” 回望30余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轨迹: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初期,人们在封闭了几十年之后,忽然看到了与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生活经验完全不同的世界。那个世界展示给我们的是物质的丰富,生活的富足,法制的理性和社会的有序。大批有思考有理想有才华有能力的人挣脱了精神枷锁,不再遵循传统中既定的生活轨道,不再青睐稳定的职业,纷纷涌向海外创业和发展,对新中国建立之后形成的生活模式和就业观念形成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出国热”成为那个年代有识之士的追求和行动,彰显着冲出旧的思想和体制的樊笼,争取人性解放的时代特征。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经济体制改革理念,使人人有饭吃的社会理想成为过去,“铁饭碗”变成了“泥饭碗”,“市场”和“金钱”成为衡量社会进步和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词,赚钱曾经成为整个社会的追求。“一夜暴富”的经商故事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神经,不甘寂寞的人们纷纷摆脱传统体制的束缚“下海”寻宝,“总经理”成为那个年代的炫耀。在那个年代,社会流行着这样的幽默:妈妈教训女儿,“你不好好读书,以后只能嫁公务员!”“全民经商热”成为那个年代的写照,热映了人们渴求迅速致富的时代特征。 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加快了中国参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由此带来的世界各国和各文化主体间经济和文化的相互渗透与融通,对中国社会心理和文化的分化与重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方面,建立在个人利益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价值体系,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同,个人利益最大化成为普遍的社会追求和心理特征;另一方面,30余年的改革带来的社会现实的起伏震荡,使得大部分人的价值选择和行为追求在经历了艰难的尝试和沉痛的挫折之后,不得不再次选择回归传统,希冀依赖传统轨道的惯性,实现向上流动的梦想;第三个方面,改革带来的全民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提高了人们的权力和福利意识,人们不再那么容易满足现状,向往和追求更完善的社会福利和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个人欲望不断膨胀;第四个方面,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是,以“官本位”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是因为“官”掌握着“民”所没有的资源和权力(利),利用这些资源和权力(利),官可以为民服务,也可以为己谋私。正义的人希望当官“造福一方百姓”,私欲难填的人渴求当官“中饱私囊”。在社会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社会肌体不够健康的环境里,进入公务员队伍并不断“升官”,在多数人眼里,是实现个人理想与价值的有效途径;在有些人眼里,则是实现个人野心和满足贪欲的阶梯。这些都是形成公务员考试热的社会心理和文化价值因素,凸显的是较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较为滞后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之间的矛盾,是这一时代背景下中西文化矛盾相互碰撞而导致的价值观的异化。 “发热”肯定不是常态 所有社会的“发热”无一不标志着时代和社会发展某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既是国家和政府政策的导向结果,也是媒体和学界“表达”的结果;既是社会机制机理不健康的反映,也是社会心理不成熟的表现;既是改革深化过程中的阵热,也是价值观念重塑的必然。 从社会运转机理的视角考察,“发热”肯定不是常态,对生物体而言,这是一种病态,是疾病的表征。对于一个社会而言,任何超出常态的“热”都肯定潜藏着病源,反映社会运转出了问题。公务员报考热的病因是什么?根源在哪里?是什么使得公务员职业受到如此追捧? 归纳各种分析,社会各界比较认同的原因主要有五条,一是“就业难”,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难”,使人们更加向往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二是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和利益格局重组,使人们对稳定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愈加重视;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的理念根深蒂固,在“官本位”的社会氛围中,这种价值体现和结果就是“入仕”和“升官”;四是由于政府掌握较多的社会资源和全社会管理职权,使得公务员具有特定的支配和管理权限,由此带来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一定的权力;五是在贪污腐败这颗毒瘤难以于短期内铲除干净的背景下,权力寻租带来的物质和经济利益,成为难以抗拒的诱惑。 以上五条原因显然是出于不同视角和层面的分析,我们将其归结到一个点上,从社会学的视角进行考察,造成公务员报考热的根本原因,实质上是由于改革开放,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社会各阶层利益调整失衡、社会各系统间协调机制失衡、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失衡的反映,是整个社会对未来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前景缺乏信心的表现。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三条判断:一是公务员报考热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阵热”而并非“恒热”;二是无论公务员报考热近期是“升温”还是“降温”,都只是“阵热”的小幅波动,并不是已经达到“拐点”后真正向理性和常态的回归;三是公务员报考热只是社会各种热症的一种表现形式,以发展的眼光看,社会热症是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存在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随发展而生,随发展而热,亦随发展而亡。 降温是一个系统工程 公务员报考热的降温是一个系统工程。一般情况下,降温与否,与政府的政策导向,经济的发展水平,社会建设和社会福利体系的完善程度,社会高尚价值观的确立等因素及其相互间的影响有关,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各子系统间反复磨合,直至达到契合和合理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长与短,取决于外力干预的强与弱,强则短,弱则长。特殊情况下,也许一个特殊事件即可导致骤然降温,形成阶段性低温。在社会风险无处不在的当代社会,这种猜想随时可能成为现实,但骤降给社会带来的损失和危害可能超出我们的预料和掌控。因此,对包括公务员报考热在内的各种社会热症,我们都应秉持科学的态度,遵循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按客观规律办事,减少人为的强力干预。 目前,我国公共服务和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事务越来越多,国家公务员的编制却增加甚少,公务员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基层公务员基本是“白加黑,5加2,早会午会加晚会”。面对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矛盾加剧,社会风险频发的复杂局面和繁重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工作,公务员队伍应该适度扩编,公开报考选拔公务员的规模和范围也应该适度扩大。同时,必须加大对贫困地区、艰苦岗位公务员报考的政策优惠力度和人数比例,加大对基层工作经历和经验的要求和考察力度,鼓励更多的青年人到老少边穷地区、到基层锻炼成长,使公务员报考热成为我国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助推力,在提升整体素质的同时,提升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的自觉意识、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培养和造就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人民网-《人民论坛》 为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研究员)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