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英国(其实是所有发达国家)对喝酒的年龄有很严格的规定。范老师说,在他们游学期间,有几个未满18岁的同学想让其他超过18岁的同学代买一些威士忌酒的商品都被店家严肃拒绝了,说这样做违法。 当然,英国人也有很放松的一面,只是文化的差异,让我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们放松的原因。在英国游学期间,家瑞所住的寄宿家庭有一个晚上召集了许多亲戚到家里来庆祝,吃大餐,吃蛋糕,载歌载舞。家瑞好奇地问主人家,你们在庆祝什么?主人回答道:“因为我爸爸去世了,我们为他获得自由而庆祝。” “你是独一无二的” 英国处处透着平等和尊重。尽管英国人处世态度略显保守,其实只是不喜欢张扬,而礼貌是他们的传统。其实大多数中国同学也都知道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要尊重别人的劳动。只是在国内的时候不太在意去表达这些。出去以后发现自己比在国内多说了很多Please、Thank you、Sorry、Excuse me,对老师、同学、司机大叔、餐厅阿姨、酒店服务生、柜台售货员甚至是擦肩而过的路人。 这些虽然看起来很流于表面,但是当礼貌成为一种内在习惯和社会风尚,不再是一项行为规范或者注意事项时,对未成年的孩子的积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真正让同学们感受到英国的平等和尊重,还是在第一堂课上。入学测试后,根据实际情况所有同学插班到了若干个小班。老师告诉每个班上的孩子,你们在这个班不是因为你有多好,也不是因为你有多不好,而是要你们做最适合的自己,你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英国游学回国已经近一个月了,孙老师对这句话仍念念不忘,并时常把这句话分享给一起做教育的朋友听。 独立,从娃娃抓起 新东方的英国游学领队姜老师是个特别细心的人。游学期间,她不断记录着孩子们的成长,同时也观察着中西方孩子间的一些差异。 “国外的孩子通常生活上能独立自理,活动和学习上能通力合作。我们的孩子恰恰相反,十二三岁的孩子在生活上对家里太多依赖,不能自理。可一到学习时,又有些独来独往,不怎么和国际朋友交流、合作。我注意过一个细节,每次吃饭或者自由活动时,只要不是老师们刻意安排,我们的孩子几乎从不主动和外国孩子坐一起。只有个别同学自信地主动走到另外一个圈子和其他人交流。”姜老师向我们介绍自己带队时的一些观察和体会。 信心和主动沟通恰恰是中国孩子最缺乏的,尤其是在人前展现自己的英语口语。这可能也和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无关联,先哲们常说:“君子敏于事而讷于言”,赞叹“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美德,所以我们的传统文化实在不盛产天才的演说家和辩论者。 “所以我们只有在课上想办法让孩子们多做小组讨论,每次安排不同的组合方式,让孩子抛弃对已有小伙伴的依赖感,学着和各种各样的国际朋友打交道。英国的老师上课多以鼓励为主,互动的活动和游戏也很丰富。英国老师会安排看电影学英语的课程,有的老师还选择了户外作教室,用所见所闻来让大家做英语互动练习。因此大家都能比较好的接受所学知识,更积极地在小组讨论中发言。”姜老师说。 “在英国马路上一个小孩子大声地哭泣,母亲目无表情,周围的人也是一副熟视无睹的表情,心中暗想这样的事情怎么可能发生在中国。西方的狼性教养培养出的是一个个独立自主意识超强的人,但是看到年近七十的老妇人独自提着一个超重行李挤地铁的时候,不免有点心寒。这种教育虽然不尽然可取,也有值得学习之处。譬如从一些小的细节来培养孩子的习惯,现在孩子们在国外适应地都很好,哪怕只是来问我要一个同学的号码,都会主动说谢谢,就餐后会主动收拾起盘子放好。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努力,将自己变得越来越好。”近一个月的游学,姜老师对中西方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有了众多感悟。 “我发现大家的一言一行逐渐受到了英国礼仪良好的影响。如:在公共场合说话声音逐渐变小、待人接物更加有礼貌、互相帮助、懂得牺牲自己的小利益去顾全大局。所有负责教学和活动的外教老师们都一致给我们好评,说我们是他们见过的最棒的学生!这些都和大家这段时间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当我听到这些评价,由衷地为大家感到自豪!”新东方英国游学的领队张老师这样总结到。游学在英国的每一天,中国学生切身感受着中西方的差异,相信这些差异会促使他们做出好的改变。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