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教授不能安贫乐道,也应富而有道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1-11-05 15:47
分享到:

  让穷教授们活得更有尊严,富教授们行为更加规范。唯有如此,才能塑造出真正的师者。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目前高校教授的生存状态正展现多元图景。富教授依靠课题提成、社会兼职等方式,年入数百万者大有人在;而穷教授除了学校发的工资,其他收入微乎其微,承担着巨大的生活压力。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教授们用自己的知识谋取财富,以此实现自我价值,这种做法也无可厚非。老是以“君子固穷、安贫乐道”的标准,去约束教授们,显得不合时宜。

  市场的需求,决定着不同学科的“吸金”能力,也影响着教授们的收入水准。一项学科在经济生活中有了巨大需求,掌握这项知识的教授自然更加抢手,身价远高于其他教授,也就不难理解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用市场这个标尺去衡量不同学科的价值。具体到个人身上,就是绝对不能以拥有财富的多少,去评判教授们的成就。

  从学术的发展看,将财富当成评判标准,会导致学术丧失独立精神,成为资本的附庸。为了利益的最大化,部分人动用各种关系,占据更多的资源和空间,阻挠其他人的研究。一家独大的“学霸”、身份特殊的“学官”,往往会联手权力和资本,并最终形成垄断地位。这种垄断拒绝争鸣和革新,最终会令学术趋于僵化刻板。

  从学科的经营看,过分重视财富可能会导致学科发展不均衡。比如我国的“十二五”计划中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大量的农学人才。但事实是,很多学校的师资力量都投到了能挣钱的热门专业上,对于农业尤其是基础农业学科的投入热情不够,导致了大量的人才缺口。此类现象在教育学等学科中同样存在。

  从学者的追求看,以财富作为评价教授的标准,可能助长唯利是图的不良风气。教授们的本职工作是传道授业解惑,如果因为赚钱影响教学,无异于舍本逐末。更有甚者,为了利益剽窃他人研究成果,师德尽失,更不用提学术水准了。

  对于教授们贫富分化的现象,我们不必过于紧张,但也需要足够清醒。相关部门应当制定更公平的竞争机制与评价体系,让穷教授们活得更有尊严,富教授们行为更加规范。唯有如此,才能塑造出真正的师者。

(《齐鲁晚报》)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