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天,10500公里,穿越桂、滇、藏、青、甘、川、渝、贵8个省份,广西大学教育学院31岁的80后副教授孙存昌,骑着一辆摩托车,从南宁出发赴西藏考察当地的教育情况。一路上,他考察了藏区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模式、课程实施、教学方法等状况,并为藏区孩子送去了文具和书本。 孙存昌与西藏结缘,源于6年前的西藏支教经历。2005年,正在读硕士的他,参加了学校组织的8人西藏支教团。一年的支教经历,让他彻底地爱上了那儿的孩子。6年过去了,学生见到老师时,害羞地点头,或说句“老师好”,便迅速地跑开的样子,仍然刻在他的心中。今年7月,他决定骑摩托车再次去西藏送教,圆自己的梦想。 在送教中,孙存昌以教育交流的形式,与西藏当地的师生交流“师生观”的话题,给当地的学校作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模式、课程实施和教学方法等报告,并为当地教师传递新的教育理念。他说,“师生观对教学效果起着决定作用,比讲教学方法更实用”。 如孙存昌所料,在他作交流的11所西藏学校中,大多数老师戴着有色眼镜在好学生成绩好之间,差学生成绩差之间画上了等号。 “成绩平平,脏兮兮的,懒懒散散……”这是一名老师对班上一名“差生”作出的评价。“请问,换个角度看,这个‘差生’身上有没有闪光点?”孙存昌反问。 “体育挺好,还比较关心同学,就是人懒一点。”老师的语气有所缓和。 “如果你冷落他,不去关注他,他仅有的优点会不会一点点消失?” “哦,是的,是的。平时都没特别意识到。”老师若有所思。 “教育的宗旨,是把学生放在生命长河中,去培养他的无限发展可能。”最终,孙存昌和这位西藏的老师约定:改变对这名“差生”的看法,3年后再看他的发展。 除了教学交流外,孙存昌还为西藏学生提前邮寄了他“募捐”而来的约两万元的文具。他的“募捐”有两个原则:一是只面向身边的同事、学生和朋友;二是绝不收现金。曾有朋友图省事,直接给他现金,他“怕引来误会”,拒绝了。 “我可以吃少一点,住差一点,就是想为西藏的孩子留下更多东西。”孙存昌说,为了省钱,一路上他大多吃米粉、面包,住20元左右的旅馆。而从2009年到现在,他给西藏孩子买文具、书籍的钱,已有3万元左右。 摩旅、教育,两个看似不相干的话题,因为爱,因为执著,它们融合在一起了。孙存昌说:“我只是在身体力行,想让更多人关注西部教育。”(记者 周仕敏 通讯员 刘琼 芮红磊) (中国教育报 周仕敏 刘琼 芮红磊)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