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办学理念出分歧 核心筹建团队失望离去 创校之初,南科大明确把香港科技大学作为改革的模板和方向。2010年,在港科大与南科大签订的合作协议框架下,李晓原等3位对高教改革怀有浓重情结的教授,来到南科大协助筹建工作。 面对采访,几位港科大老师并不掩饰,他们是带着失望离开的。 朱清时曾把南科大的创建比喻成建一所世界一流的别墅,“那么从每一块砖头开始,你都要按照世界一流的标准来选择。”目前,这所尚在搭建之中的“别墅”,已经迅速接纳了第一批“住客”首届教改实验班的45名学生。然而,作为关键“砖头”的教师团队仍在招募中。 而吴家玮及该校教授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都认为,南科大的一些做法违背教育规律。这几名从2010年春天开始前来协助南科大办学的老师,坚持认为在正式招生、开学之前,必须将教师团队、培养方案、管理规范等全部制定完备。而南科大校长朱清时则认为,招生的时机稍纵即逝,而优秀的人才,则同时被内地多所大学激烈争夺。他认为,在中国内地办大学,必须采取“边开车,边铺轨”的模式,不能等待一切完备。最终,双方无法统一意见。 多名院士南科大不见踪影 “南科大首届教改实验班第一学期共开设微积分、线性代数、普通物理、计算机科学、英语(论坛)、国学经典导读、社会学以及比较现代化8门学科。这些课程的内容堪称完美。”这是在高考(微博)前夕广为流传的南科大学生公开信中的句子。此后,又有多名学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学校的教学管理非常满意。 然而,按照一位南科大老师的说法,这个班的第一学期是在“连滚带爬”中开学的。因为“聘请”的教师,都是兼职。当时的南科大并没有一名全职教授。 原计划讲授微积分课的张景中院士,依然在授课教师名单中。但他事务繁忙,同时兼有广州大学计算机教育软件研究所所长以及四川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招生办)的多个职务,无法每周到校讲课。因此,在临开学前,学校找来了一位来自美国、恰好正在学术休假的教授“救火”。 与之类似,同时兼职至少四份的陈国良院士,也依然担任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任务,但他请来了3 位教授组成“教学团队”。负责通识教育课程的丁学良教授如约开设了“比较现代化”,但南科大学生证实:丁学良并不能做到每周来上课,“他每月来一次,一学期一共上4次课”。 对照一年多以来的学校公告和媒体报道,可以发现除几位港科大老师外,还有多个曾经出现过的名字最终“消失了”,其中包括葛墨林院士、雷清泉院士等等。 鼓动学生“不参加高考”不是改革 根据合作协议,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被邀请为南科大筹建团队核心成员,从事人才引进、学科架构与课程体系设计、薪酬体系制定、招生考试等工作。3人于2011年初先后退出,并授权南方某报发表《要改革,不要口号南科大核心筹建团队为何退出与朱清时的合作》文章,阐明与朱清时在办学理念上的分歧,意在以南科大为样本分析中国高教改革背后的深层问题: 我国的高考就考试本身来讲仍然不失为是一个较为公平的衡量体系。 我国高考体制由“考试”和“录取”两个重要环节组成。最根本性的弊端出在“录取(及其所用标准)”环节。用“录取”环节的弊端去否定“考试”环节的合理性,或用“考试”环节的不完善性去否定“考试”环节本身的合理性都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哗众取宠。 更为严肃和重要的问题是高教改革是一场“改革”而不是“文凭革命”。改革的目的是用更好的更完善的更可操作的办法和措施来代替(或逐步解决)问题丛生的现有高考(考试和录取)制度,而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南科大负责人鼓励学生“反对参加高考”的做法,除了空洞的口号和煽动之外,看不到有任何建设性的具体建议和做法,其行为是不负责任的。据《华西都市报》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