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考研复试战场的硝烟渐渐散去,调剂大军又呼啸而来,为那难得的调剂机会四处奔波。机会难得,大家是否还在为名校与普校之分而犹豫不决,为此跨考教育小编专门采访了几位调剂过来人,听听他们的看法,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正方 勿因“执着”而误己 姚芳芳(研究生) 时下,但凡什么都讲究“名牌”,只要沾上了这两个字眼,就仿佛被套上了金环,成为万人簇拥的宠儿了,连我们的读书圣地也没能幸免,纷纷落入“名牌”潮流。名牌服饰固然质量优良,但价钱也让人望而生畏;名校固然令人向往,但竞争极其激烈,花落谁家,无人能晓。 为此而执着的名门子弟,目标往往锁定在名气更高的学府上,今年不行,明年就索性破釜沉舟再来一回,这种精神看似让人敬佩,实则是不智之举。记得考研时认识了一位同窗,和我报同一所学校,本身也出自名门,但考了三次总是名落孙山,和我的选择不同,她始终不愿意调剂,仍然坚持完成她的名校之梦。我不知道应该为她的执着而感动,还是为她的固执而悲哀。三年的时间,我们能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能做多少有意义的事情,我不禁想问和她有着同样执着精神的学友们:这种执着值得吗?我们是不是应该放下成见,放下所谓的面子呢? 作为一名曾就读于知名高校的考研过来人,对此我有着更为深刻的切身体会。考研结束后,我选择从北京的名校调剂到浙江的一所普通院校,许多朋友都对此表示不解。但回顾大半年的研究生学习,我在这所普通院校里收获颇多――这里也有知识渊博的导师、风景如画的校园、严谨的学术氛围,比起名校,无非是缺少了点名气,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到我求学的热情。奇迹是自己创造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要再沉湎于名校效应,不要*学校的光辉来映衬自己,要学会用自己的光芒去照亮学校,这样的你才是最出色的。因此,勿因“执着”而误己,不要为了一棵树木而放弃整片森林。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青松(教育工作者) 对于很多考研的学生来说,调剂并不是一件很让人痛快的事情。尤其对于那些身出名门的“大家闺秀”来说,被调剂的滋味近乎残忍。 其实,调剂并不见得是件坏事。也许被调剂到的学校的各种硬件软件没有名校好,也许那里的导师没有名校的导师有名气,但是研究生学习的过程中基本都是依*自学,以上因素并不是阻碍你成功的关键因素。据我所知,很多名导师社会活动都不少,能够真正指导自己的研究生学习的时间并不多,很难尽心尽力地为学生指点迷津。而那些虽然名气不够,但实力不差的导师则会将更多的精力和心血投入到学生身上。从这一点来说,被调剂也算是“因祸得福”了。还有很多人认为,一旦进了普通院校,没有了硬梆梆的名校标签,以后找工作就会矮人一头。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当初我从一所普通院校毕业,到广东一所知名的外语院校求职时,同场竞聘的不乏北京外国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这样的“211”院校,但是最后他们都没有留下,而我却得到了认可。 所以,被调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面对事实的勇气和身处各种不利环境却全无畏惧的雄心。名校生更应该有一份足够的自信,相信自己无论到什么地方都能够闪光,这才是名校生的“名”之所在。因此,想对面临调剂的名校生说一句,恋爱有时候结婚了再谈也可以,以后的日子不见得就不甜蜜。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摆正择业心态,不妨接受调剂 朱丽霞(教育工作者)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名校读书的优势不言而喻:优良的学术环境、雄厚的师资力量、强大的科研条件……对毕业生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在择业时可以占据足够的优势,拥有一个更大的择业空间和择业平台。 就此推论,非名校研究生不可读呢?非也!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我们的择业心态。如果一门心思非沿海发达地区不去,非要留在大企业、大公司工作,那我劝你还是再复习一年。如果你摆正自己的择业心态,愿意在一个比较适合的城市、比较适合的公司工作,我个人认为,名校生调剂到普通院校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而言,名校生调剂到普通学校后,受导师重视的程度和发展的空间往往也占有相当的优势,崭露头角的机会也比较多。 而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硕士阶段越来越成为博士阶段的一个过渡阶段,硕士学位日益成为一个过渡学位。因此高校对硕士生的招生不仅不会像博士生那样控制数量,反而还要继续扩大。从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日益庞大的趋势来看,接受调剂意味着早一年就读早一年毕业,就业的机会和空间不更大些么?众所周知,研究生考试竞争激烈,其程度远远甚于高考,能够调剂为何要白白错过机会?是金子无论在哪里都会发光,如果认为自己入读普通院校实在太屈才,硕士毕业还可以继续报考名校的博士研究生啊! [NextPage] 反方 要读就读自己想上的大学 梁贞巧(研究生) 纵观当前教育,百万高中生豪情万丈,回炉复读再战高考,为的是坚守心中的信念,为的是再给自己一次成功的机会,而曾为高考英雄的名校生却为何没有勇气选择重来?所以我要说:若是考不上梦中名校,再奋斗一年又何妨? 众所周知,名校师资雄厚、设施完备,是许多学子梦寐以求的学术研究圣地,而对于学生自身的成长而言,经历名校四年的本科教育熏陶,扎实的基础知识、缜密的思维方式初长成,我们又怎能忍心因为一时的失败而将自己的学术追求夭折于此?如果再坚持复习一年,我们的知识储备也随之积累,专业基础也将越发深厚,这不也正是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所在吗?此外,尽管社会各界都在呼吁要理性对待文凭和学历,但现实中许多用人单位却逃不过名校和高文凭的束缚。如果再复习一年,考上名校研究生,称得上是学识和就业的双丰收。 于考生个人而言,研究生一辈子只能读一次,要读就读自己想上的大学。调剂到普通院校,违背自己的意愿而去做一些自己本不愿意做的事情,岂不是在听天由命地打发时光?古人云:“不以一次成败论英雄”,再用一年的时间,赋之努力和拼搏,为自己未来的成功铺就一条更好的路,也许是更恰当的抉择。毕竟,这重新努力的一年和我们未来漫长的人生道路相比,也只是沧海一粟。 若耐得清苦,就再战一年 张帆(公务员) 2007年的本科毕业生,算来应该属于当下热炒的“80后”——虽然被称作“垮掉的一代”,但是我们家长对他们的期许却从来没有降低过,仿佛自己儿子没拿个硕士文凭,都不好意思和邻居打招呼。其实学生也好家长也罢,只看着眼前专业、学校的好坏,却没想通做学问的目的;只把研究生文凭当作攀比、评职称、找工作的动力,却并不理解研究生的真义。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旨在培养高水平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强调学术论文的核心地位。而现在裱糊匠式的“高水平研究型人才”比比皆是,据说中关村就有句顺口溜:“博士满街走,硕士满地溜。”看样子真到了走向社会的时候,浑浑噩噩三两年混到的文凭比花500块钱在人大天桥底下买的也强不到哪去。 闲聊至此,也无力深入批判什么教育制度、学术风气,更扯不上什么功利主义、社会价值。只能建议考生:若准备继续深造,抑或真个耐得清苦钻研学术,那就再准备一年;若只是想今后谋职方便,抑或只是流连校园自在逍遥,那干脆胡乱混个研究生文凭才是要紧! 调剂前先弄清三个问题 季伟涛(记者) 辛苦复习了将近一年,却没有考上心仪的学校,这对于每一个名校本科毕业生来说,都有一个巨大的心理落差。这时候,大家不妨冷静分析一下:当初要考研究生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在考虑是否接受调剂时,应首先考虑三个问题:第一,对被调剂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前景你是否有较多的了解;第二,个人对所调剂专业是否有兴趣;第三,导师是否优秀,是否负责承担有国家、企业科研项目或课题。如果这三点的答案都让人满意的话,那就可以前往深造。否则,还是提早毕业或再战一年为好。不能上自己心仪已久的学校固然让人痛惜,但也并非意味着你为考研而付出的所有努力都将付之东流。从最近几年研究生毕业找工作的情况来看,是否拥有研究生学历固然是用人单位要考虑的一个因素,但已经不是主要因素。在求职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是否过硬等。所以说,命运只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能够在逆境中奋起的,才是强者。 勿为一纸文凭而调剂 竹子(自由职业者) 调剂这个环节,被我视为“鸡肋”,为了不被调剂,我曾一度顶着来自家人的压力,几乎是“逃”出了家门。有人说,名校生不想调剂,是虚荣,是看牌子。那么我要问,调剂生看的是什么?只要能上个研究生,拿个文凭,不管什么科研环境,不管什么学术前途都可以接受,这难道不也是功利吗? 考研结束后,我并没有考上复旦大学。家人为我惋惜,为我联系了好几所普通院校,希望我接受调剂,但我坚决反对。因为自己本科的院校专业排名也已在国内前五之列,这样的学校在学术氛围、科研成果等方面尚不能让我满意,何况是普通院校?复旦大学拥有国内唯一的传播学国家重点基地,我希望能到那里实现我的新闻研究理想。客观地说,普通院校或许也有自己的特色,但较之名校,其在学术环境、人文气氛等等方面都会相对逊色。在那里,学科领域的带头人不多,学生也鲜有机会与顶尖的业界名家直接交流,其就业前景也并不乐观。所以我认为,仅仅为了一纸研究生文凭而接受调剂,即使成功,也是消极之举。 文章来源:《求学·考研》 |
[发布者:] | ||
相关阅读:
·女硕士毕业后再度高考成为大专生(图)
·专科生考研心路:改写命运的只有自己
·硕博都为结婚愁:相亲会三成人全程戴面具
·你出国我考研:爱情正经受考验
·考研三战 我的悲情谁能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