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互助交流 > 心路历程 > 正文
棒喝:导师在研究生就业中承担何种责任
来源:徐绽考研信息网|http://www.xzkaoyan.com.cn
发布时间:2010-08-09 13:08
分享到:
主持人:

  本报记者:郑骊君

  访谈嘉宾:

  丁三青: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卢文忠: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教所副教授

  王霁: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

  【本期话题】

  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为了促进研究生就业出台新政,若导师指导的毕业生当年不能就业,则减少其下一年的招生名额。1人不能就业就减少1个招生名额,依此类推。据了解,我国其他高校也出台了一些类似的规定。记者邀请了两位专家和在校研究生就此展开了讨论。

  有利于形成导师关心学生就业的氛围

  记者:无论是地质大学经管学院将研究生就业与导师招生名额挂钩,还是某些院校将研究生的就业质量与导师考核挂钩,都是在当前金融危机对就业造成冲击的背景下提出来的。那么,从教育的角度看,这些高校的做法背后的动因是什么呢?

  卢文忠:在我看来,各高校之所以将学生就业与导师挂钩,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倡导导师更加关心学生就业。目前,很多学校都在院系一级建立了由院领导、系主任、辅导员以及专业教师组成的就业工作体系,将学生就业工作贯穿到每名教师的日常工作中。这就意味着,就业问题在高校内部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某个部门的专责,而要形成全员关注就业、推进就业的氛围,最终促成招生、培养、就业良性互动的局面。作为导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而且要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发展,我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

  王霁:我相信,作为学生,肯定有很多人赞成这样的做法。首先,它可以促进和引导研究生导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关心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对目前“师生大半年难得一见”、“导师一味要求学生做项目”等不良现象而言,该办法的提出可以说是正当其时;其次,这个举措可以成为导师积极运用自己的关系网络促进学生就业的动力,导师通过关系帮助研究生就业在高校其实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由于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有的导师积极,有的导师消极,这样,不同导师的研究生可能在就业时会出现很大的差别,而该措施正好弥补了这个缺陷。

  可能造成研究生教育功利化倾向

  记者:学校出台这些举措的用意肯定是好的,希望借此调动导师的积极性,为推动研究生就业作出实质性贡献。但也有人反映,将学生就业与导师招生名额硬性挂钩,对导师和学生来讲都不公平,而且很可能会造成研究生教育功利化倾向的出现。

  丁三青:我赞同这样的看法。虽然出台此举的初衷是为了调动导师积极性,为研究生就业广开门路,但我认为,学校在两个问题上至少认识得不是很清楚:导师的职责究竟是什么?衡量或评价一个导师招生多寡的标准又是什么?

  高校以及导师的责任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上。不可否认,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之外,导师有责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信息咨询等服务性的工作,也有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甚至还可以利用自己的一些资源和关系为学生就业牵线搭桥,但这并不能成为导师一项必尽的义务。决定一名导师招生多寡的标准应该是其学术水平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能力,如果硬性地将导师的招生名额与学生就业情况挂钩,只会在无形中使研究生教育陷入功利化的泥沼。

  王霁:学生就业情况只是考核导师招生资格的参考因素,而非决定环节。这项措施如果广泛推开,可能导致导师们一味去拉关系、找门路,更多想着如何为学生解决就业,无心教学和科研;学生也会更加功利化,选择导师的时候,眼睛只盯着那些能解决就业的导师。如此便会陷入恶性循环当中,对导师的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的学习成长都没有好处。

  卢文忠:研究生能否就业以及就业情况的好坏,最终还得看学生平时练就的功夫,仅仅依*导师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导师主要的任务不是为研究生找一份工作,而是引导其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帮助其做好学习研究的规划、职业的规划以及生活的规划,真正实施规划的主角还是学生本人。

  导师应更多地体现服务职能

  记者:从这一现象出发,我们将目光最终聚焦在两点上:一是当前研究生就业难究竟是什么原因?二是学校和导师对于研究生就业究竟承担着什么样的责任?

  王霁:我是参加工作后读的研究生,本科毕业以后在一家杂志社工作。当时,我们编辑部来了几名学新闻的研究生,让他们去写研究性的论文个个来得很快,真正写个三五百字的消息,每个人都觉得头疼。他们自己也说,读新闻专业研究生的时候,根本就不怎么练习写消息。因此,我觉得要解决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只关注就业本身并不能解决问题,还是应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上做文章。

  丁三青:就业是个社会问题,更多应是政府和社会共同去想办法解决。如果说导师在促进学生就业方面需要承担一定责任的话,我觉得导师应更多体现服务职能,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上来,突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将就业指导融入到专业学习、科学研究当中去,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氛围。

  卢文忠:作为高校,应更多地从科学定位的角度思考自身的学科专业设置是否符合经济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是否适应人才成长规律,解决好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的培养方式问题。此外,应为大学生提供充分的公共服务,从信息交换平台的建立到就业岗位、信息的搜集,全方位、全过程地为学生就业提供服务。最后我想说,这些举措只是高校在特殊环境下的一次特殊尝试,至于效果如何,我们不妨拭目以待。毕竟试错了有教训,试对了有经验。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
  相关阅读:  ·女硕士毕业后再度高考成为大专生(图)  ·专科生考研心路:改写命运的只有自己  ·硕博都为结婚愁:相亲会三成人全程戴面具  ·你出国我考研:爱情正经受考验  ·考研三战 我的悲情谁能懂?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