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毅非、褚晓亮
近日,各省教育厅相继公布了0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结果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许多省市首次出现了本科生初次就业率高于硕士生的情况,这仿佛与一个月前研究生报考“寒冬”现象遥相呼应。有人戏称,研究生就业的“熊市”来到了。 研究生就业率缘何低于本科生?难道高层次人才真的过剩了吗?透过这一迹象的出现,启发人们重新思考当前研究生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关系。 2007年11月29日,“2007年北京地区毕业研究生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会”在北京农展馆举行。近800家单位共提供17000多个就业岗位。据统计,这次供需见面会共有3万多名研究生前来寻找工作。中新社发 吴芒子 摄
硕士研究生就业频繁遭遇“利空”消息 吉林省教育厅公布的就业统计显示,该省07届高校毕业生中研究生的就业率为78%,本科生就业率为83%。同时,山西、四川等省都出现了研究生初次就业率低于本科生的情况。高学历必然等于高就业率的神话就这样被打破了。 11月26日,《上海高校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研究报告》显示,上海8成以上用人单位更看重毕业生的“所学专业”。报告显示,在用人单位看重的指标中,“学历”被排在“所学专业”“毕业院校”“学习成绩” “知识技能”“实践经验”之后位列第六。 山东薪酬网对山东省大学毕业生的一项薪酬调查显示,在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的起始阶段,学历对薪酬的影响日趋降低,调查显示决定大学生薪酬的关键因素还是综合能力。 与此同时,在就业 “指挥棒”指引下的研究生报考情况也出现了近年来的一个拐点。2007年,四川省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为46065人,比2006年的报考人数下降2.45%,这是该省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在经历连续10年增长后,首次出现下降。上海考研缺考比例达20%,创造历年之最…… 多种因素影响导致研究生就业走势下挫 多种因素影响导致研究生就业走势下挫
东北师范大学教师王邵力分析,现在找工作可以说是博士、硕士生和本科生在同台PK。如果把各项影响就业的因素,比如年龄、学术专业水平、社会经验等主观因素,以及就业人数、用人单位需求等客观因素,列成表然后综合评分,会发现研究生的分值并不绝对占优。 吉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吕丽华说,结构性矛盾也是制约研究生就业的一大障碍。从1999年开始,我国的就业工作实行市场化运作,然而多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学科建设并没有及时调整到位,人才培养和人才结构与实际工作和社会需要存在严重脱节,使一些高校毕业生尤其是高学历人才在就业上出现了一些困难。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从现在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上看,由于扩招和研究生学制的改革(3年改2年),教学周期缩短,导致一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降,在专业和学术能力上的优势与本科生相比已经没有那么明显了。与博士生相比,博士生的专业素养更能适合大学和科研、技术岗位。 此外,导致研究生就业率不高还与研究生本身的期望值偏高有关,一些研究生眼里只盯着高校、研究机构和大公司,觉得到大众化的岗位,就与自己的付出和期望值不相匹配。然而毕竟需要高级岗位的只占少数,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大多是初级岗位,很多只要本科生就可以了。 因此,东北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王占仁说, “高不成低不就”,已经成为影响许多研究生就业的心理障碍。现在对硕士研究生来说更多的是择业问题,而不是就业问题。 另外,通过就业市场几年的调整和沉淀,一些企事业用人单位已经开始正视“惟学历论”和“人才高消费”的现象。据统计,在北京、上海等地就业热点地区,非公企业已经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的主要途径。这些企业认为,研究生年龄普遍偏大,而可塑性又低于本科生,出于节省人才成本的需求,若非必须则更加偏爱本科生。
2006年11月29日,北京地区毕业研究生供需见面、双选会在农展馆举行,四万多研究生招聘会上争夺四千北京户口。 图为一名应聘研究生拿着会刊寻找招聘单位的位置。记者 张斌 摄
[NextPage] 先工作还是先考研?-- 震荡调整中的研究生报考 李丹丹是吉林省一所重点高校历史学专业的08届研究生,她告诉记者,从上大学开始自己的目标就是读博士然后留在高校当一名教师。但是看见身边的人就业如此艰难,就算博士毕业想要留在自己这样的重点大学也几乎不可能,所以他决定把考博士的事情暂且放一放,先找个工作把位子占上,就算这样,自己找的工作也未必赶得上那些本科毕业就参加工作的同学们。 东北师范大学07届毕业生王佳说,自己的工作至今还悬而未定,“当初考研就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可是现在研究生整体的就业形式确实没有期望的那么好。自己现在经常劝学弟妹们,如果条件差不多就先签个工作,而不要直接考研了。还不如早点步入职场增加一些社会经验。” 考研真的冷了么?读书真的没有用吗?很多毕业生坦言,迫于就业压力,先找工作“占位子”,但是以后还是会回来以不同的方式来读书充电的。 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聂晨,工作近20年后又回来读研。她说,工作过一段之后,感觉自己有一种被“挖空”的感觉,而继续深造是最直接的办法。“我以前就一直从事对外汉语的教学工作,也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总觉得缺少一些高屋建瓴的指导。通过继续深造,把自己的经验和理论结合起来,感觉受益匪浅,这电充得值啊。”她说。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采用这种“曲线救国”方式的人不占少数。 学历崇拜呼唤回归理性 学历崇拜呼唤回归理性
对于部分省市研究生初次就业率低于本科生的情况,吕丽华的看法比较平静,她认为,既然是市场化运作,就应该相信市场自动调节的能力,并尊重市场优胜劣汰的规律。学校每年的招生听证会也会把就业情况和社会需求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使招生人数和专业设置更加适应市场发展的规律。 专家们表示,人才的需求与学校招生、培养都存在一定的周期性,要想使专业设置完全和市场相对应是不可能的。比如说对IT专业需求,03、04年比较多,可是05年以后就出现了下滑的趋势,到了07年需求又有所增大。要防止考研和就业过程中“冷热不均”的现象,就需要考生知道自己读研的目的是什么,适不适合读研,而不是“追涨杀跌”,盲目跟风读研。 吕丽华说,经过就业市场几轮的震荡和调整,研究生报考人数的减少,就说明市场在发挥着导向作用。同时,国家的引导和调控也是一种重要和有效的手段。对一些就业确有困难,但是又是国家发展必需的人才,在政策上应给予一定的照顾。 “工作后回读研究生的现象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说明人们在对学历的认识上更加理性务实”,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胡晓研说:“有了在社会上的工作经验再回来读研究生,一方面心态和想法更加成熟,另一方面有了实践之后在回来学习理论会轻松一些,目标性更强,读研的价值更大一些。” 东北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王占仁则强调,今后,从研究生的培养上,应实行分流培养的办法,比如,将来要考博士的,就可以念3年,着重提高科研能力。硕士毕业后要找工作的,则可以选择读2年,着重培养应用能力。 “报考人数的减少,只能说明大家对于学历的崇拜更加趋于理性”,王占仁和吕丽华等高校就业负责人相继表示,总体看来,研究生教育的“基本面”还是良好的,经过一系列的调整,高学历人才的培养机制和就业环境一定会得到改善。 |
[发布者:] | ||
相关阅读:
·女硕士毕业后再度高考成为大专生(图)
·专科生考研心路:改写命运的只有自己
·硕博都为结婚愁:相亲会三成人全程戴面具
·你出国我考研:爱情正经受考验
·考研三战 我的悲情谁能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