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互助交流 > 心路历程 > 正文
用热情浸透青春:文理科不一样的考研故事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0-11-26 08:50
分享到:

          我们有火一样的青春,我们不甘落寞,在前行的道路上,我们谁都不能认输。青春的火种,应当在人生的岁月里越烧越旺,直到“蜡炬成灰”。如今,当我们站在研究生的行列里,备考时的那些痛苦和欢乐、忧伤和兴奋,都化成记忆中最美好的部分。激励着我们继续勇往直前。

  ——题记

  期待那破茧而出的美丽

  李素芳

  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考研行列。作为一名刚从考研队伍中走过来的人,我想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研一生活。

  我想我是幸运的。我从一所不起眼的大学考入现在就读的这所著名大学,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并且遇到了一位为人正直、待人真诚的好导师。和所有刚进入新环境的学生一样,我也经历了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从开始的懵懂、迷茫到现在的明白、坚定,我在逐渐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方向,不断给自己设定新的目标。

  有人说,成长是一种痛苦。但是,只有痛苦才能帮助人更好地成长。一年的研究生生活,我在痛苦中蜕变、成熟,期待那破茧而出的美丽。

  读研以来,我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学科交叉问题。我所在研究小组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神经影像学,而我本科学的是心理学,对这个领域的知识了解不多。听完第一次组会,导师问我听懂了没有,我茫然地摇摇头,导师笑笑说:“听不懂是正常的,刚开始我也不懂,慢慢就好了。”在做研究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大量以前很少接触的专业术语,一切都必须从零开始。

  我遇到的第二大困难就是英语。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生,我们的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还需要关注国际学术的前沿领域,追踪最新的国际研究发展动态,因此我们阅读的文献几乎全是英文。刚开始我很不习惯,看着那些英文文献就头疼,经常要三、四天才能看完一篇文献,而且看完第一遍根本没感觉,需要重复再看几遍。好在自己能坚持看下来,一个学期过后,不仅我的文献阅读速度得到了提高,我的英语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由于实验需要,我要在医院对一批血样进行分析。每天早上不到八点我就得坐车到医院,晚上九点以后才能回校,有时甚至更晚。但是看着一批批的血样分析结果,我对自己从没学过医但也能做血样分析的“壮举”颇为自豪。那一段日子过得紧张而充实,将近一千份血样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做完了,小小的成就感在我心里回味良久。

  的确,作为一名理科研究生,学习研究任务重是不争的事实,平时大家都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封闭的实验室中,过着食堂——宿舍——实验室三点一线的生活。但是,我们并非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苦读者,而是积极主动地寻找机会,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为自己积累社会经验。

  前段时间,北京医学院精研所邀请我过去作一个与我研究方向相关的课题报告。

  尽管只是一个非正式的学术交流,我还是着实紧张了一阵。虽然平日在课题组的组会上也会有文献报告活动,但面对的都是自己熟悉的老师和同学,即使被大家批评也不会放在心里。而这次,是受邀到别的学校去作学术报告,面对的是陌生的老师和同学,还真担心自己应付不过来。但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北医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很热情,他们积极地提问,和我一起进行讨论,本来只准备一个小时的报告,最后竞投入地讲了近三个小时。同学们对我作的报告很感兴趣,大家提出的问题也给了我很多启发。这一切,对于像我这样的研一新生来说,已经感到非常满足了。

  除了学术上的进步,研究生生活还让我遇到了许多值得尊敬的老师和学者,我的导师就是其中之一。导师在生活上十分节俭,每天都会骑着一辆极其普通的红色自行车穿梭在校园里,但他对学生却非常热情大方。去年开学,为了欢迎新来的研究生,导师自己

  掏钱请大家出去旅游,泡温泉、玩滑道、骑马、射箭、高尔夫……全是我平生的第一次经历!过年的时候,导师还在自己家里包饺子,邀请同学们去大块朵颐。平常看大家学习累了,导师还会带我们去唱一下午的KTV,让大家好好放松

  研究生的生活有苦有乐,重要的是要自己亲自品尝,才能更真实地体验其中的酸甜苦辣。

  这一切,都需要拿出激情去面对

  孙玉杰

  我是一名文科研究生,和其他人一样,每天过着平凡的生活,但我很充实,也很快乐,因为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我与经典电影相伴。

  由于一直对影像情有独钟,考研时我毅然选择了电影学专业。这使我从一个“电影业余爱好者”跨入了“电影研究者”的行列。我的专业让很多其他专业的研究生羡慕不已,因为经常可以看电影,这可是他们平时休息的时候才能奢望的事情!平时,我如饥似渴地看电影、写观影笔记、与老师同学讨论电影理论……”就这样,我开始了与影像为伴的生活。

  事实上,别人看似轻松的专业,要真正学好却并不那么轻松,甚至还非常艰苦。平时,我们会有很多繁重的研究任务和观影任务。例如,老师一般都会给我们开出两个单子:一个是电影书单,也就是要求我们阅读的电影学相关专业书籍和文献;另一个是电影名单,密密麻麻足足有好几页,不仅要求我们要全部看完,而且还要写详细的观影笔记,大到故事情节的架构与设计,小到镜头、声音、空间的运用,都必须看仔细。很多影片并不是看一两遍就能看明白的,有时为了弄懂一个学术概念,一部电影我们往往需要反复看三四遍甚至更多。所以有人说,电影学专生的学生看电影不是“看”,而是“谋杀”电影。不过,痛苦归痛苦,这些所谓的“痛苦”对于我们研究电影而言,却是大有稗益的。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我们不可能仅仅纸上谈兵,还必须拿起摄影机器去学习拍摄。研一的第一个学期,系里开设了“影视前后期制作”课程,作业的考查方式就是分小组拍摄短片。我们的小组让班里许多同学嫉妒:三男两女——要知道,我们班将近四十人里才有七八个男生!为高质量地完成作业,大家迅速分工,有人场记,有人导演,有人拍摄,没有演员,我们便亲自披挂上阵……那时正是初冬,风大天冷,我们到处选景、找服装,为了拍好一场戏在风中常常被冻得瑟瑟发抖,为了做好后期剪辑,我们轮流去机房排队,然后通力奋战几个通宵……当我们看着最后做好的、还带有几分青涩的电影短片时,兴奋与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而我们更加珍惜的,是合作的快乐和集体的力量。

  在所有的实践活动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参加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电影节期间,我们可以看到五块钱两场的最新电影,可以和导演、明星们近距离接触,还有盛大的电影节颁奖典礼……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电影节背后的工作人员几乎清一色的是我们影视专业的研究生,大到邀请广电总局领导和各大导演、明星,与各国大使馆联系影展事宜,小到礼品的制作、调查问卷的设计、见面会的主持、嘉宾的引领与陪同等都由大家分工负责。别看大家平时都嘻嘻哈哈的,可做起事来个个都不含糊。电影节的办公室只有十几平方米的空间,四周摆满了柜子,外加三台电脑,很是狭窄。我们经常开玩笑说,大家的呼吸别太贪婪了,这么小的空间氧气不足!所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小小的空间可是我们电影节的操控中心。每天办公室里电话不断,大家都在机械地重复一句话:“你好,电影节办公室……”曾经有位女生操劳过度,晚上梦话不断,同寝室同学听得最清楚的一句就是:“你好,这里是电影节办公室。”

  那些日子,大家常常忙到夜里一两点,以至于电影节过后,很多人都面黄肌瘦,但没有人为此抱怨过。大家都凭着自己对电影的那份热爱和执着,心甘情愿地默默奉献着。曾经有位导演在看了我们的办公室和忙得团团转的一屋子人后感慨:“要是国内做电影的那些人都像你们这么卖命,中国电影早就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了!”

  其实,何止是电影,生活、学习、工作,都需要我们拿出激情去面对!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女硕士毕业后再度高考成为大专生(图)  ·专科生考研心路:改写命运的只有自己  ·硕博都为结婚愁:相亲会三成人全程戴面具  ·你出国我考研:爱情正经受考验  ·考研三战 我的悲情谁能懂?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