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互助交流 > 心路历程 > 正文
专家解读:考研增设心理关考核标准如何定(图)
来源:新浪
发布时间:2010-08-09 13:08
分享到:
考研增设“心理关”考核标准如何定
考研增设“心理关”考核标准如何定

  【本期话题】

  日前,媒体报道,在刚刚结束的南开大学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中,首次增加了心理谈话环节,更全面地考查学生综合素质。据记者了解,除了南开大学,还有一些高校也把心理健康状况列入研究生入学复试的考查内容,作为录取的参考依据。研究生入学为什么要增加“心理测试”的环节?这一环节是怎样来实施的?这是否代表了一种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趋势?记者约请了参与的学生、相关高校负责人以及心理专家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从事科研创新要具备良好心理素质

  记者:近几年来,关于高学历人才出现心理问题的报道屡见报端,高校在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复试环节增加“心理谈话”的测试内容,是不是和这些情况的出现有关?

  佟家栋:近些年,我们确实发现,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面对激烈的竞争、科研学习中的挫折和困难,一些学生由于思想准备不足、交流能力缺乏或者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合适,而导致心理状况出现问题,进而影响学习,培养质量难以保证。目前,人才培养的整体素质在人才成长过程中越来越重要,其中,心理素质又起到关键作用。我们增加心理测试环节,应该说是一种导向,也是一个信号,告诉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注意培养自己的健全人格和健康心态。作为高层次人才,研究生面临更多科研任务和知识创新的挑战,必须能够学会化解压力,从容应对各种挑战。

  乔俊飞:我们学校从2006年就开始对参加复试的研究生进行心理测试。研究生应该既能承受成功带来的喜悦,也能经得住挫折和失败的考验。但是现在研究生中独生子女比较多,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接受挫折教育比较少,承受压力的能力比较差。所以,我们考虑在复试中引入心理测试环节,以便我们及早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早发现有问题的学生,学校也好有针对性地去引导、帮助他们。

  彭秀芳: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思考的问题更深入、具体、现实,他们受到的心理困扰也是更深层次的,因此,他们对心理引导和帮助有更多的需求。年轻人的可塑性很强,他们也希望得到更多关注,而这种心理测试实际上将学校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前移,为进一步预防、追踪、帮助学生提供了平台,使学校的工作更加主动。

  考生不需备考心理测试环节

  记者:这种心理测试应该如何来进行呢?用什么方式、考什么内容,效果会比较好?

  陈晓菊:我报考时并不知道有心理测试这个环节,当面试接近尾声时,老师突然问我:“如果你考研失败了怎么办?”我听到这个问题一愣,以为老师不满意我的表现,一时间很紧张,后来稍微调整了一下情绪回答说:“失败说明存在不足,自己会再努力,等准备充分一些,再进行尝试。”现在回想起来,这个问题应该就是心理测试问题,和别的考生交流,发现南开大学的心理测试主要是通过问答,老师提出“如何看待学习的压力”、“怎么看自己”、“怎么和别人合作”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测试方式相对简单。我觉得如果模拟真实的压力场景,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压力,效果可能会更好,能够更好地反映出学生的心理状况。

  乔俊飞:学校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了一套专业心理测试系统,复试期间,考生可以在校内上网参与测试。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师对每个考生的测试情况进行分析后,将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反馈给研究生部。我们再及时反馈给复试学院,这样他们在复试时对这些考生会给予重点考查。从这几年看,实施的效果不错。入学的研究生没有出现极端的心理情况。

  彭秀芳:专业心理测试系统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反映出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近期的心理波动情况,我们和研究生部会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有关学院和教授,方便他们多元化、多角度了解学生,对学生未来适合从事的专业以及研究方向的选择,导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安排。

  佟家栋:目前我们学校的心理测试还在探索阶段,几个试点的学院都是从自己学科的特点出发,设计一些问题,从交流谈话中抓住学生的一些特点来分析,反映出的结果也比较真实。我想,无论是采取填写问卷、口试还是网上测评等方式,这种心理测试都不应该增加学生额外的负担,不要给学生太大的压力。

  不能因学生心理问题剥夺其学习权利

  记者:心理测试的最终目的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如果出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会不会不予录取?

  彭秀芳:我们应该明确,心理测试的宗旨不是以此为标准来淘汰某个学生,这只是综合考查学生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无论这个学生有什么样的心理问题,都不应该成为剥夺他们学习权利的理由。这种方式应该继续进行下去并不断完善,毕竟,入学时的心理测试可以帮助学校提前筛查学生的心理状况,方便学校以及学院的学生工作者对有一定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隐性关注,减少学生危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另外,可以帮助导师提前了解学生,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科研活动的开展。我建议,除了心理测试环节,高校还应该在研究生中开展心理沙龙、心灵驿站等主题研讨活动,让研究生发挥深入思考的特点,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心理方面的理论支持和情感依托。

  陈晓菊:这种测试还是必要的,让大家从一入学就有这种意识:心理调节能力很重要。对于真正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不应该不录取他,应该有针对性地辅导和教育他,教给他一些减轻压力的方式,帮助他成长。

  乔俊飞:从这几年的测试看,我们还没有出现因为心理测试不过关而没有被录取的学生。学校的重要职责就是育人,对于心理测试结果不好的考生,我们将会给予特别关注,入校后对他们加强辅导和教育,而不是直接淘汰。学校会把心理测试环节继续坚持下去,这对于加强引导学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成长非常有好处。

  佟家栋:原则上,心理测评的结果对学生录取并没有影响,只不过对学生的考查更全面。我认为,等到比较有把握形成科学性、可量化的测评指标体系的时候,建立了科学的依据,再考虑把心理测评的结果纳入录取指标体系,在此之前,涉及录取要特别谨慎。今后,不仅仅研究生,所有学生在入学考试时都应该增加“心理测试”的环节。不同的生活环境、背景和家庭状况,学生的心理情况不同,这要求学校必须因材施教,了解学生的情况尤其是心理健康状况,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辅之以心理辅导。让教育更全面,让学生成长得更健康,这是我们追求的根本目标。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
  相关阅读:  ·女硕士毕业后再度高考成为大专生(图)  ·专科生考研心路:改写命运的只有自己  ·硕博都为结婚愁:相亲会三成人全程戴面具  ·你出国我考研:爱情正经受考验  ·考研三战 我的悲情谁能懂?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