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刚刚过去,据说考研已成为仅次于高考的第二大考。这边考试刚结束,那边时评家们就迅即出动,谆谆告诫考生们“读研不是避风港”、“关键要看准自己是不是搞研究的料”,诸如此类。这些告诫错了吗?没错。考生们会当回事吗?不会。我没有调查这些作者的实际背景,但我作为一名去年毕业、刚刚参加2010年考研的考生,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评论者并不了解实际情况,不过是在年复一年地重复一些“正确的废话”。 考研这么热,其真正原因并不是大学里培养出了一群傻瓜,他们不仅没有就业能力,找不到工作,还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稀里糊涂地寻找避风港。不可否认的是,考研者的确目的各异,并非全都是冲着学术研究而去。甚至可以说,冲着学术研究而去的只占很小比例。但这不代表他们都是“盲目”考研。一般说来,人们对于自己的利益总是最为明晰的。而大学生们作为智商较高的群体,也断然不会在自身利益的判断上出现集体“脑残”的现象。 考高中的时候,有人对你说,名校未必找到好工作,关键是自身能力;考研的时候,又有人出来告诫你,读研未必是最好的选择,关键是工作经验。他们的话本来是没错的,可他们的论点多少建立在自己的一厢情愿基础上。在蚂蚁般的求职大军中,你会蓦然发现,名校的文凭就是比三流院校的文凭“惹眼”,硕士证书就是比学士证书更易得到机会。不拘一格降人才,至今不过是一个美丽的梦想,我们依然生活在一个无比现实的现实世界中——现实世界的特点就是它不按最理想的状态出牌。 我的高中母校,不久前在申请四星级学校,而其中一项条件是要拥有五名以上的硕士学历教师。于是学校急匆匆地网罗硕士人才,“不管有没有真学问,不管毕业于哪所院校,只要你有硕士文凭”。其实,这样唯学历、唯名校是举的招聘潜规则远非个例。 所以,考研者不是傻瓜,他们也许未必学到真知识,却是可以得到真利益的。这就好比公考热的背后是体制内“吃香”的金饭碗一样,考研热的背后也必有利益最大化的现实动因。因此,考研人不过是一群“识时务者”而已,他们不过是在迎合这个社会远非完满的现实、未必合理的“规则”。 |
[发布者:] | ||
相关阅读:
·女硕士毕业后再度高考成为大专生(图)
·专科生考研心路:改写命运的只有自己
·硕博都为结婚愁:相亲会三成人全程戴面具
·你出国我考研:爱情正经受考验
·考研三战 我的悲情谁能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