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互助交流 > 心路历程 > 正文
从物理到金融-我的跨专业考研经历
来源:新浪博客|http://www.xzkaoyan.com.cn
发布时间:2010-08-09 13:08
分享到: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这是最糟糕的时代”,查尔斯•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如是说。面对考研,面对这个大背景,我想这句话真的再合适不过了。考研,几家欢乐几家愁。就像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说的“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现在是清华物理系大四学生,成绩比较一般,从零开始,跨专业考研,从物理到金融。当然,对于大牛来说,这样的跨越非常简单,在零起点的情况下,只要花上四五个月,随便突击一下专业课的知识和数学、英语、政治,就可以轻轻松松、稳稳当当、游刃有余,实现自己角色的转变,人生之旅就能够通往一个自己日思夜想夙兴夜寐的地方。可是,对我来说则不然。我很弱,本来想交*到经管,可是直接被拒绝。于是我便选择了考研这条路。我是一个不太喜欢冒险的人,不愿意冒着再来一年的风险,可是如果被逼无奈,我会很坚定地走上那条“不归路”。
    我一直对物理犹豫不决。说实话,我还是喜欢物理的,只是兴趣不很浓厚。我隐约地感觉到里面的思想很巧妙,通过这种自然科学的学习,自己的推导能力、思考能力都能得到很大的提高。早在高中,我就想像着自己一辈子热衷于物理学研究,默默工作、不求闻达。可是在大学的学习中,我遇到了不少困难。我的物理成绩不算好,而且对很多东西的理解不够深入;更重要的,我感觉自己没有天赋,没有物理学直觉,我并不擅长这个方向。我一直信奉这句话:“如果你对你的方向极感兴趣有很擅长,那么应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如果并非如此,首先要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如果不能如愿,就从事自己非常擅长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得起自己;这样的工作才真正适合自己。”思前想后,我得出结论:我不会在物理学领域取得心目中想象的成功,很有可能这条路荆棘丛生,是我难以逾越的障碍。所以我开始考虑,是不是该换一个更适合自己的方向呢?
    我觉得,与其在一个兴趣不浓的方向“混”日子,不如彻底解脱,从头再来。对于自己来说,兴趣是最重要的。如果不打心眼里喜欢,学习就变成了一件苦差事,动力肯定不足。人生四平八稳固然好,可是波澜起伏、充满风险未必不能造就最终的辉煌。
    2004年6月中旬,大三的期末考试结束了。大三,我学了很多的课程,把自己三年来的学分绩提高了不少,我获得了保送研究生资格。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努力结果。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我的成绩非常烂,我曾经表示了绝望。可是,我对生活的定位还算积极。我一向认为生活还是应该充满阳光。所以我从大学二年级开始了奋斗历程。但是,由于基础不好,二年级的努力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结果。到了三年级,我开始“卖力气”。说这句话一点都不过分。以大三第一学期为例,我每星期做三次家教,每次花掉一个晚上,晚上6点钟出门,11点半才能回来。另外选了30个学分的课程,还报了4级,6级,英语水平1,水平2考试。这段时间赚足了自己的生活费,添饱了自己的肚子,同时也赚足了学分。
    大三暑假,对我来说是非常困惑的时候。我始终带着“人生何去何从”的思考,无所事事。整个暑假,我一直在犹豫,到底该学什么?搞不清问题的我开始从电影和电视剧中寻找答案,整天地沉醉于电影和电视。可是,事实证明, “罗曼蒂克”式的经历和跌宕起伏的情节,这些只属于电影世界。
    生命不能像平静的流水一样,无声无息地逝去,总要做点事情,实现自己的价值的,履行自己的责任的。

选择光华

    根据我的了解,觉得经济学很有意思。不过,我也发现金融方向也不错。最后我选择了光华的金融。
    我选择光华是一个漫长、矛盾、逐渐权衡的过程,这里面有很多故事、良多感慨。有慷慨激昂,有事出无奈;有豪情,有怯懦。做出选择前的那段日子,是我的情感非常丰富的日子,有的时候茶饭不思,夜不能寐。
    作出这个选择,说起来话就长了。其实选择金融方向,可以有好几个不错的去处,光华是很好的一个选择,与此同时也有好几个其他选择,比如清华经管,北大的经济学院,经济研究中心,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或者人民大学。
    我当初很犹豫,不知道该去哪里好。经过了一番思考我才作了决定。不妨说一下吧。
    首先,清华经管。招的人比较少,整个学院只招几十个人(30个吧),金融方向就更是少得可怜(听说去年只招了1个人,而且还是迫于外界压力才肯招的)。而经济学或者数量经济学方向招的也不多。而且,好马不吃回头草,既然被拒了,就不要死缠不舍了——天涯何处无芳草。而且换个大环境对自己也有好处。所以我下定决心:一定不考清华经管。
    其次,说说北大经济学院。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我几乎就要报名北大经济学院了,可是我得知:初试只考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而且题目有些难度。(当然这个还算好办)但是,复试的话要考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四门课程。我想,即使进入复试,我肯定也没有这么多时间来复习。因为我以前一点都没有学过这些课程,要想短时间内学好是非常困难的,进去以后肯定被灭。所以,这个复试办法对我不利。我最后狠狠心,放弃了经济学院。
    再者,说说经济研究中心。其实这也是个非常好的选择。但是经济中心招的人不太多。另外,我对经济研究中心了解也不太多,考虑到初试可以用物理类试卷,也可以用经济类试卷,这给我很大的矛盾。我是学物理的,如果参加物理类的考试,可能有优势,但是上了研究生我要把所有的经济学课程都补上,这是非常繁重的,压力太大了,另外这种办法让我想到了“剜肉补疮”,“拆东墙补西墙”,未免有些南辕北辙,舍近求远,缘木求鱼。而且我现在想的是离开有所眷恋的物理,寻找更适合自己的路,如果通过考物理来达到这个目的,一方面是对物理的玷污,把物理看作一种工具,一种前进的跳板,一种手段,这无异于计量经济学中的“工具变量”,卸磨杀驴,对于自己的老东家太不够意思了;另一方面,如果能考上,就说明物理学的还不错,既然学得不错干嘛还要转行;再者,本来就“有点意思”,加上几个月的“眉来眼去”,万一“日久生情”,那可如何脱身,到时候脚踏两只船的日子可不好过呀,心里面要经历多少次忏悔才能洗清罪孽,恐怕把《忏悔录》读上一千遍都无济于事。如果选择经济类试卷,在物理类试卷的考生中,我可能处于劣势。所以没有选择经济研究中心。(今年经济研究中心分数非常高,我觉得自己没有报考这个地方还算明智。当然我不知道是不是专业课内容考得比较简单。)
    另外,我没有选择人民大学,是因为我觉得那里面竞争也很激烈,考的内容是金融联考,很多都是主观题,这对我这样的理科生,以前没有学过金融类的人和课程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至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题目都是非常宏观的,比如如何扩大内需,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等等。这种问题看上去挺简单,平时电视报纸上经常出现这样的话题,但是真正回答起来并非那么容易。我觉得自己在回答这类问题方面比起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处于劣势。而且,从五道口理工学院,转到五道口男子学院,转来转去都没离开同一个地方,而且戴的“帽子”也不大好听呀。
    综合以上考虑,我选择了光华的金融方向。人的偏好就是这么奇怪。因为当时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金融。我只知道我有一个同学在学习金融,所以我想我也应该学习金融。
[NextPage]

专业课复习

    到了八月初,暑假小学期开始了,按照教学计划,我们先要到实验室去体验四个星期,看看文献、做做试验、找老师讨论讨论问题、翻译一篇文章、再写篇报告。我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准备考研的。当时一边看physical review, PRL, nature上的文献,一边看考研的书。“考研”大舞台只给了我五个月排练时间。我知道,即便没有做好准备,也要硬着头皮上场,然后收获一大堆臭鸡蛋、西红柿,明年再来。在此之前,没学过一门金融的课程,当时我连什么是收益率都不知道,也不知道金融到底是干什么的。当时那种感觉就好像从来没有学习过英语的人,听说了有一门语言叫做英语,于是就打算把这门语言掌握。
    “万事开头难。”这话放在我身上,真的太适合了。放弃自己学了三年的东西,本身就是一件让人痛苦的事情,虽然学得不怎么好,可是看着那一本本咬着牙啃下来的教材,参考书,习题集,如数家珍似地在手上摸索,百般割舍不下。在这种心态下,学习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知识,再加上时间仓促,困难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每天既要看考研书,又要思考到底该不该考研,还要看自己的文献。可以说在考研报名之前,我根本没有一个答案,我心里盘算的是:如果看书效果不好,如果觉得自己把握不大,就干脆保研物理算了,稳稳当当,不用受考研生活的煎熬。在一个保研盛行的大学,考研是最没有气氛的,我就是在这种没有气氛的“气氛”中,每天自习,近乎“孤独”地走在考研路上。
    在决定考研以前,我犹豫过好多次。因为我知道从零开始的难处,也知道所面临的风险。我是在拿自己的青春作为赌注,把一年青春压在了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胜算的赌局。当时有人开始考研倒计时,我和几个同学就开玩笑说:“距离考研还有150天吧?”“不,应该是515天。”
    那段时间是痛苦的,我耐着极大的性子看了4个月的专业课——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原理,投资学,公司财务学,货币银行学,保险学,还有一点高级微观经济学,一些金融工程。这是什么概念呢?我自己都不太清楚。反正看的彻底明白是不可能的,那么多的书只能一目十行,像猪八戒吃人参果,食而不知其味。我也知道,这样的学习方法太“大跃进”了,可是没办法,我总共只有五个半月时间,花在专业课上4个月时间已经是我在时间计算上的失误了。不过我回想一下,这种安排刚好恰到好处。专业课再少看一点的话,可能连及格都保不住了;而分给其他课程的时间再多一点,也不一定能够创造分数。

大概的顺序是这样的。

    1.经济学原理
    先看了看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这本书虽然很砖头,但是很科普,所以没必要害怕,花上一个多星期时间,囫囵吞枣,就能知道一个经济学的大概内容。虽然影影绰绰,但是肯定能对经济学有个大概印象。就像在路上邂逅一名绝色女子,虽然只是远远地看上几眼,但是只要用心去看,肯定能留下非常美好的第一印象,记忆深刻,印在脑海,久久难以忘怀。天气很热,心里面更热。不过由于考研还是一个很遥远的事情,所以一点都没有紧张,平时也没有珍惜时间,八点多钟起床,懒洋洋的,有时候在宿舍里面自习,有的时候到教室自习,生活不算有规律。这段时间经常上网,搜索一下到底哪个学校的金融比较好,哪个地方的经济学比较好,考研的要求是那些,等等。当时觉得自己还是考金融好一点。因为经济学专业都要求宏观经济学,而我当时很惧怕这门课程,因为当初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候对老师讲的货币政策、需求、供给等宏观经济学概念产生了非常大的恐惧,觉得自己不适合学习这门课程。
    由于没有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我觉得:自己最好打一打基础。虽然考研指定参考书没有经济学原理,但是从个人知识储备角度,以及长远打算,学习一下经济学原理知识,还是很有帮助的。它能让你了解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对于学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来说,可以说扫清了一些障碍。当然,直接学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也没什么,换句话说,经济学原理就内容来说非常简单,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中全都涉及,而且更加深入,给人的感觉是经济学原理可学可不学。但是,经济学原理里面所涉及的思想,以及这类教材对你所培养的经济学直觉,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所不能替代的。
    但从学习知识的角度考虑,没必要学习经济学原理;可是从更深入的层面考虑,还是应该看一看。而且曼昆的书确实很好,言简意赅。另外,经济学原理想要学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另外那么多的入门教材,看一本就差不多了。当然如果时间充裕,可以多欣赏几本,毕竟这些经济学“通行证”都是深入简出,道尽了经济学的实质。另外这也应该是学习金融的“护照”吧,学习金融也需要经济基础。如果把考研比作开车旅行,那么经济学原理可以说是一小瓶汽油,带上它有两个效果:增加了一点负担;多了一点应急之需。这个问题不是静态问题,而是动态问题,涉及到时间序列分析哦!这个问题更倾向于“永久收入”问题,而不是单期消费问题。至于如何权衡取舍,还要看自己的偏好。
    2.微观经济学
    接下来啃Varian的《Microeconomics-A modern approach》,6th edition。比起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说Varian这本书是砖头,未免不近人情,毕竟这本书只有6,7百页。不过论难度,可比经济学原理上了档次,虽然在同类的中级微观教科书中,这本书算是浅显的,但还是很花时间的。当然,我以前学过这门课,只是学的非常烂,只是没有在麾下“挂灯笼”,而且事隔一年多,忘得一干二净,所以只能从头再来。这一遍下来断然是非常痛苦的,基本上等于重新学了一遍,以前的记忆基本上被抹掉了,只留下几个可怜巴巴的名词,感觉好像似曾相识。这本书讲解非常仔细,自我感觉是所有中级微观经济学中最好的一本。所以极力推荐。另外,一定要看第6版,而不是看中文翻译版的那本第2版《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因为第6版的内容比第2版要丰富不少。而且今年专业课的一道博弈论的题目就是第6版上面讨论的一个内容,作者对这道博弈论问题的讲解非常仔细。而第2版就没有这个讨论。看完这本书,又已经过去一个多星期了。
    我看过的微观经济学的教材一共只有三本,一本是Varian的《Microeconomics-A modern approach》,6th edition,第二本是这本书的中文版,第2版《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三本是Varian的《Microeconomic Analysis》,3rd edition,不过由于时间很紧,这一本没有看完,只是零零散散看了一些,很多都不懂,什么库恩-塔克定理之类。我当时觉得专业课考试不可能考得很难,所以就把前面两本看了好几遍,收获很大。
    考虑到微观占了专业课分数的一半,我就更不能分心了。与其走马观花,像小蜜蜂那样在万花丛中穿梭,不如盯在一处,像小蜗牛般扎扎实实地稳扎稳打。这就是有人告诫中文系的学生:“与其一目十行地看全唐诗,不如踏踏实实背诵几十首。看得虽多,可是看过后都抛在了脑后,还给了别人;背诵得虽少,可是都是自己的。”
    微观经济学的教材很多,国内国外的都是如此。可是,读书不在多,而在精。两三本书足够了,考试不是比谁看的多,而是比谁理解的深刻。同一个问题,一定要看三个作者的解释才能懂吗?不一定,只要看一本书就完全能够明白。当然在此基础上,可以看看别的作者是如何阐述这个问题的,毕竟思路多一些,对自己开阔眼界,发散思维有好处。
    再说说微观经济学的重要性。还是拿物理作比喻吧。我们知道,宏观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组成的,原子分子处于微观世界;宏观物质处于宏观世界。当然原子分子还可以再细分。如果没有微观的统计力学、量子力学基础,以及场论,量子电动力学……物理学的大厦恐怕简陋的只有几间地下室。正是有了微观的基础,才促进了宏观领域的发展。一切追根求源,总有其本质,总能顺藤摸瓜的。微观经济学对于整个经济学就好比量子力学对于物理学的意义,是基础的基础。
    当然,正如量子力学受到不少非议一样,微观经济学也受到不少哂笑。比如效用函数的概念就好象薛定谔方程中的psi一样受到“种族歧视”,被某些人“打入冷宫”,“永不临幸”。这也算是正常现象。一个人,如果其他人都说他好,那他未必真的好;一门学问,如果任人都说它对,那这门学问未必真的就“炉火纯青”,“万无一失”,“包治百病”。
    3.宏观经济学
    然后看曼昆的《宏观经济学》。我还是贯彻了“一夫一妻制”,只看一本书。曼昆的书的确很“科普”,像我这种“经济盲”,看这种书最合适不过了,能够在短时间贯彻“扫盲”政策,为国家长远规划尽一分力嘛!虽然没有指定这门课程,可是看宏观经济学,对于学习货币银行学很有帮助,而且我觉得看书不能主要为应付考试,再加上当时距离考研还比较远,所以心想,看看也不算浪费时间,毕竟有所收获嘛!当时我花了两个星期看了一遍中文版,看了以后,模模糊糊,感觉很多东西不太理解,而且中文的翻译太烂了,很多句子读不懂(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保持自信,坚信是翻译有问题,而不是自己的理解能力有问题)。所以,一怒之下,我买了一本英文书,和中文的对照着看。这样又花了一个多星期。相当于前后看了两遍,觉得已经理解了一些皮毛,至少知道什么叫做通货膨胀,什么是GDP,心里那个自豪啊!不过问我什么是ISLM,还是不太清楚。尤其是长期、中期、短期,以及各种学派的观点,更是糊里糊涂。不过实在没有多少时间在这方面耗,我只能转移阵地了。这个时候已经进入九月份了。
    老实说,宏观经济学一点都没有看明白,尤其是里面的精髓,一点都不知道。另外,不同学派之间的基本假设、基本分歧、对经济变量的解释方法,完全都不懂。甚至,我对短期和长期也没有搞清楚。我对宏观经济学的自学效果有点失望,不过只能*以后的时间再补充了,眼下的任务是看专业课书籍的时候了。
    这个时候暑假开学了。我把物理课都退掉了,选了经管学院的课程——公司财务(2),投资学,证券投资学,货币银行学,保险学。另外还有一门外语课,一门体育课。保险学本来不想选,可是学校有最低学分要求,不选这门课就不够这个要求,所以只好选了。事后想来,我完全有理由暗自庆幸。因为光华考的课程我基本都选了,这对于我的专业科考试很有帮助。无形之中,这增加了我的信心。
    考研,宏观地看,就有了战略思想和眼光。如果是“井底之蛙”般的眼见,自然短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有可能盲目地看书,以为看得多就好。 “多多益善”,就像宏观经济学中的变量决定一样,是有条件的,一定要搞清楚某个结论的适用范围。与其在量上下功夫,不如在质上动脑筋。谋求量上的多,无异于在菜市场上讨价还价,生怕别人缺斤短两,最后很有可能被算计,“机关算尽太聪明”,曹雪芹先生早就料到了。谋求质上的提高,才是根本。现在都讲究以质取胜,所以要与时俱进了。考研无外乎那么多知识点,写在纸上,费不了多少墨水纸张,看得见摸得着的就那么一点点。看得再多,无外就这么一点东西,只不过换了包装纸,“新瓶装旧酒”,到底是想买瓶子还是买酒?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讲法,但是就知识的角度来讲,新鲜的并不多。再者,看书也有时间成本不是?学经济的还是要懂一点经济学思维的,考虑一下什么是机会成本。看一本厚厚的砖头难道没有机会成本吗?
    还是应该把时间有效利用起来。左一遍右一遍地看不同的人写的大同小异的东西,不如仔细回味一下,变成自己的东西;然后有剩余时间可以投资到别的学科。
    4.投资学
    接下来看的是投资学。最初看的是中国人写的一本投资学,看了一个星期,把基本的概念和理论理解了,比如NPV,CAPM,APT,EMH,看完了以后,我觉得自己的理解还不够,买了一本Zvi Bodie的Investments,将近1000页,非常厚,重重的。每天去自习,基本上只带这一本书,从头认认真真地读起,读了700多页。我可以说,那段时间是我感觉最累的时候,每天在老馆坐着,从早晨8点到晚上10点多,平均每天100页纸的速度。一天下来,头晕脑胀。一个星期下来,一个汉字都没有看过,天天面对着蚯蚓状的字母。最后一天,我发誓以后再也不这样干了。我还是应该培养对母语的热爱的。而且,打这以后,一看见汉字就特别亲切!可以说,这一个多星期是我看书最认真最刻苦也最肯吃苦的时间。除此以外,从来没有这么卖力气过。因为当时刚刚决定要考研,所以不顾一切地看书。当时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一定要下苦功夫,所以拼着命地看书。我仿佛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自由自在。书写得好,非常优雅;表述非常清晰,容易理解;语言并不复杂,没有生词。当然了,整本书还是被我跳出了十几个错误,不过都是小错,很多只是字母写错。我的印象中,英文书很少有错,这本书应该是我见到的错误最多的了。不过并不影响阅读,相反,这让自己注意力更加集中,不放过每一个错误。
    读过这本书,我做了一些笔记,积累了很多英文专业课词汇,同时学到了一些分析方法。
    我从最基本的投资环境学起,了解到了净现值,贴现,股票定价,债券定价,风险与收益的关系,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因素理论,套利定价理论,有效市场假说,二项式模型,风险中性定价,期权定价理论,实物期权。从这里,我真正地学到了金融学的一些知识,这对我后来参加考研有很大帮助。虽然最后没有发挥出来,但是我坚信,付出就会有回报。
    学一本书,最重要的是掌握里面的重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于投资学,我想最重要的概念就是风险和收益,投资很大程度上研究二者的权衡取舍。所谓的金融工具就是在权衡风险与收益中得到运用。风险的降低是以牺牲收益为代价的。
    除了风险与收益这条主线,最重要的几个概念就是:NPV, discounting, stock, bond, portfolio.
    最重要的理论包括portfolio theory, CAPM, APT, EMH, B-S.
    学习中还要比较一下所学过的理论,模型,概念。比如CML vs. SML vs. SCL; 比如CAPM, APT,B-S的基本假设,以及这些假设之间的区别,以及那些假设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那些假设可以去掉,那些假设可以改进,等等。
    当然有机会还可以看看经典的文献,你会为Sharpe, Ross, Markowitz, Black-Scholes喝彩的,他们的论文中体现的金融思想非常丰富,而且富有想象力。
    投资学中很多东西,如果细细想来,都是很有思想。这让你感到非常震撼。金融市场上的东西初看起来是那么的复杂,风险与收益是那么的不可捉摸,感觉就像一片混乱,没有任何规律。可是经过整理和研究,这些复杂的东西竟然能够形成非常清晰的图像,真的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掐指算一算,自己花在投资学上的时间不多,我看中文书大概四五天,然后看了一个星期的英文书,之后就是开学第6周左右到第15周每星期去上一次课,做了六七次老师布置的作业。除此之外就没看过了。如果换算成小时,大概有200个小时左右吧。事实证明,我的投资学学得很烂,很多概念、理论的本质东西都不懂,只是模模糊糊地记住了几个公式和一些推导思路。
    投资学看了两本书,一本中文,一本英文。这两本书都是好朋友。从学习知识的角度看,基本够用;从学习投资思想以及深邃深远的角度看,可能不够。就像品味“深巷明朝卖杏花”,如果认为这只是作者的一种猜测,感觉古人真有雅致,算是“勉强”能够欣赏,对于入门来说,应该算说得过去了;如果能够读出一种苦味,好比“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那才是学出了味道。不过,我只是停留在第一个阶段。就好象有人谈读《阿Q正传》,每一次感悟都与前面的有所不同,越来感悟越深。要想得到真谛,还需要思索。投资学里面的东西的确耐人寻味。
    5.公司财务
    看完了投资学,我就转战公司财务学。我选了经管学院的这门课,叫做公司财务2。也就是说,上一个学期已经开过公司财务1这门课了。我选这门课也很提心吊胆,心想:万一挂了怎么办?可是,我转念又一想:如果这门课都过不了,我还考研干什么?所以,义无反顾,果断地选了这门课。事实证明,虽然前面落下了很多内容,可是拼搏一下,很快就跟上了老师的进度,而且我觉得自己的表现不错,最后这门课成绩班上第一名,还是很自豪的。毕竟自己不容易嘛!不过我第一节课没有去,还在老馆看投资学呢。第二节课我要去的时候,老师讲的东西我已经有点消化不良了,所以没办法,只好去去买教材和参考书。我先看Stephen Ross的Corporate finance,fifth edition。英文的。不过,前面看的英文太多了,所以实在看不下去,所以去海淀图书城买了一本中文的。然后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这本书写的真好,所以我不是在看书,而是在欣赏。真的,后来有时间,我又看了看英文的书,里面一个错误都没有!我真的十分感慨。这样的书才是真正对读者负责,读者才敢相信书上的公式、图表、推导。而有些中国人的书,错误真的太多,连最终的公式都是错的,弄得你自己都不敢确定,只好找另外的书来参考。这种情况是最无奈的。老师指定的教材是Brealey,and Myers,7th edition.我没舍得买第七版,因为要118块钱,即使在海淀图书城,最多也只能打7折,而且还要和老板费半天口舌,所以,我买了一本第六版,英文的,只花了60块。这个时候,时间已经很紧了。因为我算计了一下,还要看货币银行学、金融工程(指定了一本教材,但是我只看了一小部分,最后非常无奈地放弃,因为实在没有时间。这一点后面还会讲到。),所以时间不等人,只好又去海淀图书城买了一本中文的,这一次也不嫌贵了,所谓饥不择食,慌不择路嘛!原价好像是118块,好说歹说让老板打了7折,然后兴冲冲地回来。
    我还记得当时正在六教自习,看那本英文的书。但是感觉看的速度太慢,而且不如看中文的理解更深刻,所以马上冲了出去,骑车到海淀图书城买了这本书。我还掐了一下时间,刚好用了一个小时!买回来以后,我就匆匆地看这本中文书,翻译的还不错,里面的错误比较少,而且翻译的风格和原著差不多,所以我看起来特别起劲。那本书和Stephen Ross的《公司理财》,是我见到的金融类教材中翻译的比较不错的,讲解非常详细准确。读这样的书,真的就是一种享受,你会舍不得放下书本,不停地看,直到10点半下自习的时候。我就不断地对照中英文的Principles of coporate finance,认真地把与老师讲的相关的内容看了最少两遍(中英文各两遍)(当然,全部看完是不可能的,这本书英文版的有1000多页!我想我大概看了700页的样子。还有一些内容感觉考研不大可能涉及,所以只是浏览了一遍)。这四本公司财务的书,中英文各两本,相互对照,是我看的时间最长的。大概从9月中下旬开始一直到11月下旬期末考试(这门课程期末考试比较早,老师也是非常认真,尽职尽责,这一点令当时很多选课学生都很感动。)我在这门课上花的时间最多,也最零散,持续了将近两个月,有时间就看一点,没时间就不看;想看就看一点,不想看就不看。公司财务方面的几本书,我没有给自己任何的强制性要求,比如非要几天之内看完一遍之类。我是慢慢悠悠地欣赏,就像晨曦之中雾霭缭绕漫步在青草依依的小路,心旷神怡,不用担心什么,权当调节心态。Principles of corporate finance Brealey, Myers。这本书是公司财务课的指定教材,所以看得最认真,再加上老师讲课用英语,作业用英语回答,提问也要用英语,考试也要用英语,所以把英文书和中文书都前前后后看了好几遍。这本书涉及的内容非常多,还包括了很多投资学的东西。另外本书很幽默,轻松愉快之中就学到了好多东西。比如“布雷利-迈尔斯第二定理,第三定理”,以及对这些定理的阐述,还有书上的小注,都很有意思。另外书的结尾还总结了金融学最重要的理论以及重要的open questions,使得你对整个金融学的框架有了更好的了解。学习了一本书,最有收获的应该是合上书,自己思索一下书中内容,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总结出自己的东西,加上自己的理解。这样才能真正学懂。当然非常遗憾的是,期末考试以后我就没有再看公司财务,而且直道考研前几天,一直没怎么看过,     只是偶尔遇到什么不懂的地方,翻翻看看。其他的情况下,这几本书都被我放到了书架上。事实证明这样做是非常不好的,而且专业课有两道公司财务原理的题目,我已经忘了好多,只能凭着自己的印象胡乱回答了一些,感觉非常不好。而且我还记得第二道题目非常的简单,其实换到公司财务期末考试以前,这个题目简直是小菜一碟,可是到了考研的时候,我已经忘了一些基本概念,所以只能临时从头开始推导公式,用掉了两页纸,当时真是又紧张又后悔。
    Brealey, Myers的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finance 涉及投资学的绝大部分内容,这一本书看下来,相当于是两门课——投资加上公司财务。经管的这门课程开了两个学期,都没有把这本书完全讲完,可想而知其内容有多丰富了。能够有机会看这本书,我感到很幸运。能够选修这门课,我的考研之路也算是有了一个驿站,能够在课上听老师的讲解,同时休息一下紧张的神经。
    我觉得神经就像弹簧一样,承受能力也是有限度的,不能超过弹性形变的范围。在考研这种大强度之下,外力太大,如果长期绷着这根神经,即便神经是钢筋作的,也会达到疲劳极限,出现劳损、裂痕,最后即时修补过来,也会有创伤;所以不如把这根弹簧撤下来,歇息一下。就像座钟一样,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停下来,罢一次工,等着别人再上一次发条,这是很好的休息方法。不懂得休息,那么慢慢考研之旅将变得无比枯燥、苦闷,就像梵高,虽然伟大,但生前却不懂得欣赏自己,不懂得节约自己,非要割下自己的耳朵,还要用火枪瞄准自己的翩翩大腹。
    6.货币银行学
    看公司财务的同时我也在看Frederic Mishkin的货币银行学。不过坦率地说,这门课没有很认真地学,书也没有认真地看,看得非常仓促,基本概念也不是很清楚。我买了一本中文的和一本英文的,对照着看,但是由于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不是很好,所以看起来有点吃力。而且Frederic Mishkin的书比较厚,不是非常系统,前后的章节联系并不是很紧密,而且太过宏观,理论推导之类非常少,要理解记忆的概念非常多,所以学起来相当吃力,看了一遍以后,没过几天,就忘得差不多了。货币银行学我只是零零散散地看的,每个星期看两次左右,每次4个小时左右,加在一起看了2个月,到11月底。公司财务期末考试以后我拼着命地看了几天货币银行学,然后就进入了12月份。
    我不知道货币银行学哪部分比较重要,也不知道可能会出什么样的题目,心里面像是无底洞,一片深渊般令人毛骨悚然。我只好漫无目的地看那本厚厚的货币金融学教材。按照内容来说,无外乎金融体系,货币概念,中央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政策,利率决定,利率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汇率决定,金融市场等内容,但是要想学得扎实,可不是“吃吃豆芽”的事情。张飞吃豆芽,算是小菜一碟;我要是吃起来,可能就消化不良了。
    小结
    从重要性来看:
    微观经济学最重要,从它占一半的分数就可以知道了。权重是硬道理。
    投资学和公司财务并重。(博迪和默顿还写了一本《金融学》,是个很好的入门教材。不过如果看了投资学和公司财务就不必看这本书了。如果说的客观一点,还是打个比方吧。《金融学》之于投资学和公司财务,就相当于《经济学原理》之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处理方法因人而异吧。)
    再有就是货币银行和金融工程。如果前面的都掌握了,这两部分不看都没问题。(嘘!注意这个结论的假设。)
[NextPage]

政治和数学复习

    刚进入12月份的时候是我最矛盾的时候。
    首先,我在时间上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从8月份到12月初,我的政治、英语一个字没有看过,数学只是看了陈文登的书大概五六十页的样子,只看了极限、导数,连一元积分都没开始看。而我的专业课也还没有看好。一是,没有做过题目,这是不太好的。虽然懂了道理以后,不用做题也差不多,可是毕竟有风险。其次,我的货币银行看的效果很糟糕,可以说合上课本以后,什么都不知道。里面的东西根本就不是理解性的东西,而是记忆的东西。我的时间有限,不可能用来记忆,只能用来理解。再次,金融工程还没有看。而且我买了那本书——约翰•赫尔的《期权、期货和其它衍生品》,曾经翻了翻,觉得公式推导很多,而且挺复杂,我粗略估算了一下,知道自己肯定没有时间看这本书了,很是无奈。我想,专业课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拖了四个月。这个统一战线太长了,不能再继续下去。
    于是,我果断地作出了如下决定:
    (1)放弃英语,在临近考研的时候做几套模拟题,除此以外英语类的考研书一概不沾。英语方面,我只买了一本英语单词的书,可惜没怎么看过。所以,我有好多生词不认识。但是我不害怕,因为英语考的不是生词,而是理解和应用。我对英语还是很自信的,70分肯定是没问题的。而这对我来说基本上够用了。我之所以自信,有很多理由,其中最主要的是自我安慰和自我欺骗;另外,我平时看了不少英文书籍,虽然对考研没有直接用处,但总还是有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2)不能再看专业课了。至于期末考试,到时候临时应付应付就算了,毕竟期末考试和考研题目不同,期末考试即使分数高,考研专业课分数也不一定高。所以考前突击两天就算“对得起”期末考试成绩了。这个决定其实也是很冒险的。因为这一个多月的时间,给了我足够的理由把学的专业课忘掉,当然也给了我足够的时间把它们忘掉。假如出了一道题目,那可就惨不忍赌了。好在最后基本上没涉及这方面的内容,算是捡了一个大便宜。考研以前我一直提心吊胆,还是偷空浏览了一下这些东西,但是一头雾水,越看心越慌,所以只好作罢,听天由命。假如我的时间再充裕一点,我肯定不会这样鲁莽行事,铤而走险。我在考场上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近乎提笔忘字,足以说明决策上的失误。
    (3)开始看数学和政治。时间分配大概是这样的:上午看政治,下午看数学,晚上看政治。没办法,只能这样大强度地轰炸了。我放弃了所有的专业课,也放弃了英语,每天只看政治和数学这两门。事实证明这是非常苦的,每天看完书,脑袋里面都有点疼,晕晕乎乎的。可是,我坚持下来了。这段时间,除了7个小时左右的睡觉,以及吃饭,就是看书。
    直到现在我还后悔自己花在数学、政治、英语上的时间太少,总共不到一个半月吧。(元旦的时候我感冒发烧,折腾了一个星期。当然这段时间也是非常难受。一方面眼睁睁看着时间流逝,自己无心看书;另一方面不停地吃药,还要频频往医院跑。我生平第一次高烧39度6,生平第一次打点滴。另外,为了写课程作业、准备期末考试,花掉了好几天的时间。)
    在我发烧以前,上午晚上看政治,下午做数学题。在我发烧以后,1月10号左右开始,两种方案搭配着进行:(1)上午看政治,下午做数学题,晚上政治,回到宿舍每隔一天熬夜一次,熬夜做一套英语模拟题;(2)上午看数学,下午和晚上看政治。总之,最后这一个多月里,我每天花在数学上4个小时左右,花在政治上8个小时左右。前后我把任汝芬的序列1看了三遍左右,序列2的选择题做了两遍,马哲的选择题做了三遍(不是看)。大题没怎么看。最后还剩几天的时候,在数学上做了陈文登的8套模拟题,经典400题作了7套题目(其中我专门破例花了一个下午一个晚上做了4套!当时真是怒了,怎么做都要错一大堆,基本上在100分上下徘徊,最低的时候80多分,最高的时候也只有120分。尤其是中值定理,基本上做不出来,还有二重积分,每次都出错。所以一怒之下,我拼着命地做了4套题,直到最高的一次得到了130多分。虽然不算高,但是总算能够安慰自己的心灵了。)另外还做了03,04年的真题。总体看来,很多题目只能得到90分-100分之间,只有那么两三次表现稍微好一点,能够得到120分以上。主要是自己看得太少,一个多月,每天4个小时,总共能有多少时间?而且我是看题目,而不是做题目,所以做起题目来错误百出,总是马虎。最后被打击的一点信心都没有了;而政治,还是拼命地看书,做序列2上的题目。时间真是太紧张了。直到考研前两天,我的序列2上的题目才基本上作了一遍,又回过头来看了一遍,不过假如让我再做的话,还是要错很多很多。真的,距离考研还有两三天的时候,我用上面的题目对自己测试了一下,单选题正确率不足70%,多选题正确率不足50%。当时真是心惊胆战,怎么算计怎么觉得自己要栽在政治上。那段时间我经常叹气,埋怨自己为什么提前不把时间规划好,为什么不分给数学、政治、英语更多的时间。
    还剩一个礼拜考研的时候,我转战老馆。在那里,和同学复印了两份辅导班的材料。然后就寄希望于这两份材料能够押到题。因为那个时候别人都在背问答题,只有我还在看书,还在分析什么叫做资本有机构成什么叫做资本技术构成什么叫做资本价值构成;还在分析三个代表的核心是什么,关键是什么,本质是什么。可想而知,这种水平怎么能够应付考研呢?所以当时真的急了。没办法,我知道还是要踏踏实实地看书的,做题,尤其是模拟题,或者背诵一些长篇大论,都是非常不现实的。我当时这样为自己打算:(1)只看短小精悍的论断,类似十三大是在1987年,三个代表关键是与时俱进,本质上执政为民,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什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之类这样的话,其他的诸如和平崛起,可持续发展,中美关系,中苏关系一概不看。当然我后悔了,考研涉及到了一些这些东西,让我不知如何下笔。不过我觉得在当时的情况下我的决策是最冷静的最切合实际的。(2)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部分一概不看。虽然占10分,但是由于时间有限,而且投资太大,收入太小,所以放弃。(3)全力保住选择题,至于大题,用自己的话表达算了,没必要背诵标准答案之类的精练的语句。所以我没有看过大题。
    最后一个多月是我收获最大的一段时间,我把这段时间几乎完全给了数学、政治。其余的嘛,准备期末考试用了三四天,病了一个星期(虽然卧床时间比较长,但是还是看了一点政治。这段时间没看数学,因为脑细胞明显不够用,看一小会儿就会头疼。看政治还好一点。),做了几套英语模拟题,平均70多分。
    当时我最害怕的就是政治不及格。因为从当时情况来看,我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及格。我没有背过任何概念,而是在“浏览”。因此,所有的概念都是模模糊糊的,只能做到“眼熟”,可是心里一点都没数。最后两个星期,周围的人都在背诵大题,什么20天20题之类,可是我还在慢慢地看任汝棼的序列1。我最初打算把序列1看上四五遍,然后把序列2上的所有题目都做上两遍,可是实在没有那么多时间。最后执行情况是:序列1看了三遍(世界经济与政治没有看),序列2上的选择题做了2遍。但是错误率非常高。我在临考试前两三天还在作选择题,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单选题错误率很高,达到40%,多选题错误率达到50%;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概论单选多选错误率都不到30%。我当时想:按照这种成绩怎么可能及格呢?所以害怕得不得了。最后几天的复习真的很盲目了,虽然天天看政治,可是没看的东西太多了,都不知道看什么好了。
    这里不妨列一下我的数学和政治参考书。
    数学:
    1. 陈文灯 《2005数学考研复习指南》 11月份同学多买了一本送给了我,然后一直放在书架上,偶尔看看。12月份才开始正式看。不过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没怎么看,我只是把所学课本看了一遍,觉得比较简单,就没怎么看。数学还是要看自己的平时积累的,如果平时用得比较多,理解也还不错的话,真的不用花太多时间。
    2. 陈文灯 《模拟题10套》都作了,是在12月初左右买的,但是那时候还没怎么复习数学,所以翻开一看,基本上是天书。我每看几天《复习指南》就把这份模拟题拿出来看几眼,检测一下自己的复习效果和复习进度,生怕自己进度太慢,看不完;也害怕自己看的效果不好。看了一段时间,大概距离考研一个月,《复习指南》还没看完,我就实在忍不住了,准备牛刀小试,露露锋芒,开始做这份模拟题。没想到平均分只有110分左右。自信心受到了很大打击。
    3. 《经典400题 数学三》考研前一个多星期买的,做了7套,巨受打击,平均分100左右。很差劲。不过我考研时候的表现还是说得过去的,达到了140。
    4. 《一元微积分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5. 《多元微积分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6.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浙江大学出版社
    7. 《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清华大学出版社
    这几本书,掂在手上,重重的。这是知识的重量啊!
    我不喜欢做太多的题目,相反,让我看看书倒是可以。而且,只要把书看好,内容理解了,做起题来就非常顺手,不用搞题海战术,身心疲惫。考研数学涉及的内容并不多,比起大学期间学过的所有数学知识来,连三分之一都不到。所以如果大学期间对数学的掌握还不错的话,就不必为数学伤脑筋。
    政治:
    1. 任汝芬 《序列1》
    2. 《序列2》
    3. 《序列3》
    4. 启航的一份模拟题,5套。最后三四天,和同学一起复印的,简单看了两遍。
    政治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说法,而且大同小异,所以只要看一个人的就完全可以了。我选择这三本书,是同学推荐的。所以就锁定了这几本书。由于从12月份才开始看政治,时间比较紧,所以主要时间是拼命看《序列1》,看了三四遍,到最后做了《序列2》的单选和多选,至于大题,比如辨析和分析题,我的想法是:凡是参考书上能够找到的题目,肯定不会在考研试卷中涉及,所以我放心大胆地放弃了这部分内容。其实政治主要按照要点计分,用自己的话表达,和用标准语言表达,差别不会太大。(个人看法。)
    我花在政治上的时间中,90%都用来看《序列1》,剩下看了一点《序列2》《序列3》。
    考前我对自己的政治分数忧虑不已,不过考后,我感慨道:三本书,足够了。只要看的遍书足够多,就一点问题都没有。要对自己有信心啊!
[NextPage]

考场征战

    第一天考试基本顺利。
    英语有点难,不过70分应该不成问题了。政治比较简单,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从考场出来我就想,及格肯定没问题了。我当时真是非常开心,心花怒放。(看,就这么点儿出息!)我不住地赞叹“功夫不负有心人”,其实,我觉得自己运气真的很好,碰上了这么简单的题目。(当然这个简单是相对的。)
    考研第一天结束的晚上,我开始温习了一点专业课的东西,主要是自己不太懂的地方或者认为非常重要值得再看一看的内容——比如说博弈论的纳什均衡(纯策略,混合策略),Stackelberg, Cournot, Bertrand均衡,寡头,资本结构,期权等。事实证明非常有效。第二天专业课一道20分的博弈论的题目就是Varian的《Microeconomics-A modern approach》,6th edition中讨论的内容。连数字都没变!书上讨论得非常详细,我认真地推导了一遍,因此第二天在考场上真是开心得不得了,很快就算出来了。算是帮了我一个大忙。因为做到这个题目的时候还有30多分钟就要交卷了,前面还有两道大题没做,我非常着急。幸亏这个题目非常简单,我飞快地做了出来,然后就去做前面剩下的题目。这道题是我感到最顺利的一道题目,除此之外,几乎没有一道题目能顺利地做出来。
    第二天上了考场。考数学的时候,有点紧张。而且由于自己平时做题比较少,所以考场上十分忙乱。勉强把题目做完,然后匆匆看了几眼,就交卷了。临交卷的时候,我瞟到了一处错误,把n写成了1/n,当时我一下子心都凉了。出考场的时候,我又发现自己错了一道题目。这下我一点吃饭的心情都没有了,真是像泄了气的皮球。我在家乐福里面转来转去,(回学校太远了,就到家乐福转悠。毕竟外面太冷。)一点心情都没有。心里不住地盘算,如果再来一点错误,就彻底没戏了。
    下午考专业课,很不在状态。由于很多专业课知识都是在1个多月以前看的,所以忘了好多。好几道题目不会做,只能乱写一气。考完了,我估计了一下,觉得自己很有可能不及格。因此垂头丧气,平生最失意的时候恐怕就是那个时候了,自己可能要埋葬另一年的青春啊!(当然最后成绩出来发现刚好及格。真是一身冷汗。)
    我的学习成绩很普通,所以在准备考研的时候困难重重。最令我难忘的就是自己紧张兮兮的情形。我主要担心两个问题:(1)政治不能及格。为了保住及格成绩,我在最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慷慨地每天拿出8个小时给政治,而剩下的4个小时很抠门地给了数学。当然这也是我数学失误的原因。(2)专业课不能及格。尽管看了4个月的专业课,但是仍然很没有把握,十分担心。
    这就是我准备考研的大概过程。至于一些具体细节,有机会再写了。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
  相关阅读:  ·女硕士毕业后再度高考成为大专生(图)  ·专科生考研心路:改写命运的只有自己  ·硕博都为结婚愁:相亲会三成人全程戴面具  ·你出国我考研:爱情正经受考验  ·考研三战 我的悲情谁能懂?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