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文法词汇供氧室 当你背诵了很多口语片语并且可以把它们很熟练地运用到你的口语交流中时,你就需要升级你的语言。那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从词汇和很经典的语法入手。我在这里强力推荐我觉得最好的书:《新概念英语》第2册和第3册。在这两册中,有好多的经典句型和词汇,都是非常实用的。 document.write("");ad_dst = ad_dst+1; 我一直倡导英语口语是跟语法没关系的。但现在我发现我们有好多细腻和强烈的情感光*词汇和语感是表达不出来的。我们一定要借助一些高级文法和经典句型将之美妙地说出。 下面我就拿《新概念英语》第2册的几篇文章来跟大家一起“找金子”。 A. 享受新概念英语中的细腻表达方式 像《新概念英语》第2册第1课“Private Conversation”中, 在你表达非常生气的时候,为你提供了另一种高级的说法,“It was more than I could bear”, 那么在日后你想表达你生气的时候,就可以用这句话把“I was very angry” 换掉。 还有比较细腻的表达,比如在第2册70课“Red for Danger”, 就有非常多细腻之处是同学们非常需要的。文中描写到当醉汉拿着红帽子摇摇摆摆地走到了Ring的中央,由于红色的帽子惹怒了牛,“apparently sensitive to criticism”牛猛地向他冲过来 “charge at him”, 那么以后同学们想表达猛冲这个意念的时候就可以用到 “charge at”,后来醉汉不慌不忙地躲过了牛,像这样的意念,同学们表达的时候肯定有些费劲,那么书中细腻地写道:“He clumsily stepped aside to let it pass.” 我认为这里 “aside” 这个副词用得非常好。 同学们可以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细腻的表达方式得到一种学语言的灵感,然后用这种感觉来把你脑海中所有的单词组合起来,就可以达到fluency的程度了。 B.学习新概念英语中的快速方法 有很多老师让同学们整篇整篇地背课文,我认为这很好,但为了更快地使同学们在口语上有大的突破,我建议同学们可以用我这个方法: 把每一课的重点单词、词组、有用的细腻短语写在另一张纸上,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作一篇文章, 尽可能地把每一课的重点的部分都用一遍,水平高的同学可以灵活地把一个单词在文中多次运用,表达不同的意思。但同学们要切记口语特别忌讳奇长无比的句子,同学们的句子要短,有说服力! 7 耳听八方 这里,我总结出中国人听力不好的几大症结: ※语速不够 ※词汇量小 ※不习惯连读 ※发音习惯各异 ※思维形式不同 ※心理素质差 ※缺乏训练技巧 我给大家一些我自己对听力学习的看法,希望可以帮助你在最短时间内,摆脱“聋子英语”的困扰。 技巧1:成为一个真正的International Listener 传说人类祖先最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他们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定居,决定修建一座可以通到天上去的高塔,就是巴比伦塔。巴比伦塔用砖和河泥做建筑材料,高高的塔顶眼看就要冲入云霄。上帝发现后,又惊又怒,决定破坏人类的杰出成就。上帝心想,人们讲同样的语言,就能建起这样的巨塔,日后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情呢?于是,上帝决定让人世间的语言发生混乱,使人们互相言语不通。于是说着各种语言的人们无法配合工作,巴比伦塔也就半途而废了。 直到十五、十六世纪,伴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人类史无前例地打破了地域局限,开始了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语言也伴随着文化向各地传播。人们也从分裂中逐步向统一*拢。到十八、十九世纪,英国已经牢牢地掌握了海上霸权,在世界各地广泛建立殖民地,掠夺财富,并借此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英语,作为文化统治的核心,也随之散播到每个角落,并与本地风土人情紧密结合,演变成“English with typical culture”。 可以说这是两种文明撞击,融合,创新再造的过程,同时也反映出英语走向多元化的趋势。比如Asian一词在美语中指具有中国、日本、韩国、菲律宾或者越南血统的人。而在英国则代表孟加拉、印度或者巴基斯坦人。同样Indian 在美国指美国土著人,在英国指印度人。如果想在美语中清晰地表达美国人,最好用“Native American”。由此可见,掌握各地人讲英语的特点对于学好英文(尤其是听力)特别重要。所以我们要学做一位“International Listener”。 一位语言学家曾经说过:“We used to speak of one English.Today we speak of many Englishes”。但我在说:“We used to listen to one English. Today we listen to many Englishes.” Do they speak English? 竖起耳朵,听听世界各国五花八门的English: 美国人:嘴巴奇懒无比,习惯弱读和连读,儿音鼻音偏重。但元音饱满,语调较舒缓,发音*前,口型总是偏扁的,给人感觉很活泼。 英国人:发音部位偏后,口型较圆,爆破音重,语调低沉,成折线型起伏,给人感觉很庄重。 发音对比: horse, honor, support, but, hot, book (美,英) I am honored to be here today. I would rather like to support you. 阿拉伯人:经常会把“ry”, 说成“ly”。比如“sorry”在那里就总被讲成“sorly”。而且他们发音特别含糊。经常把“no problem”发成“no brabra”,非常令人头痛。 巴基斯坦人:舌头常在英文中加颤音。 北欧人:普遍舌头比较大。喜欢在单词的结尾模糊地加[]音,像 “Good morning”, 他们会在 “morning”后加[]音。 日本人:喜欢用喉咙发音,他们跟韩国人相似,[r]这个音发不准。发音时嘴型特别小,容易误解。比如 “How are you” 他们会说成 “Who are you”。 印度人: “t”, “d” 和 “p”, “b”不分。 “thousand” 他们读成 “douthand”, “pass” 读成 “bass”。 澳大利亚人:发音时嘴张得特别大。常把[]发成[]。比如 “relaxation”,还有 “See you later”中的 “later”发成[l]。 葡萄牙和西班牙人:他们单词中的[h]不发音。一般把 “home”说成 “ome”, “house”说成 “ouse”。同时喜欢在单词中加颤音。 修炼语言的五大方面就是听说读写译,而听是首当其冲的重中之重。 “耳朵”为接受交流信息的门户,不但是语言沟通的天窗,同时它反映信息的正确与否,还直接影响着大脑的下一步判断。正如语言学家德华特·鲍林杰所说:语言是声音,语言是行为。语言渗透在人类的一切行为中,语言渗透在每一个行为的任何细节中。训练听力,必须首先熟练各国不同口音,做到“耳疾脑快”,这样才能准确切入对方的兴奋点。 技巧2:去粗取精,紧扣核心,排除干扰 听力中最挠头的就是无法控制说话人的语速。往往听着还没搞清楚一个意思,说话人就已经跑到另一个话题上去了,加之词汇量有限,语言特点、思维形式不同,就更容易造成意念断档,从而使得听者百感交集,说者莫名其妙。 其实语言只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才是最具逻辑性、连贯性和统一性的核心。一个优秀的听者肯定要能忍受“认知或语言上的一时糊涂”。换言之,听者必须要首先进入语境,跟上说话人的思维。这样即便只言片语上有“漏网之鱼”,在理解上也无伤大雅。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怎样才能快速、准确地进入主题呢? 第一:“入题”,抓“树冠”。弄清楚是叙事、说明、还是论述;是赞同、反驳、还是说服。之后再顺藤摸瓜就容易多了。叙事类型,我们要抓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说明类型抓“是什么”、“为什么”、“如何操作”。论述类型抓论点,论证事实,给出结论;涉及到个人态度的,抓观点和理由;涉及数字的,要注意比较。总之入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材,量体裁衣。 第二:受东方古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思维重含蓄,讲迂回,提倡察言观色,越重要的东西,越是放在最后压轴;而西方人不同,他们崇尚生动、直接,开门见山。所以往往开篇就单刀直入,切中要害。听的时候,耳朵特别留神。宏观来说,西方人阐述问题习惯在一二句提出主题。 如有必要,他们还会在结尾进行总结论述。结构上一般采用总分、总分总的形式。训练听力时,学会掐头扣尾,就基本可以一览文章的全貌。微观上,主要是寻找关键词,即找到一句话的重心。英语在句子构架上,讲究中心后移,尽量把篇幅长的成分放在后面;而在句子内容的表达上,则倾向于中心前移,即把要阐述的核心内容,放在最前面。如“I saw Mr. Brown dating with a pretty girl at the bench of a garden at 6 o浙lock.”一句中,划线部分是核心,然后才是时间和地点。如果写成“At 6 o‘lock, at the bench of garden I saw Mr. Brown dating with a pretty girl.”语法上也没错,但是就不符合西方人的表达习惯了。所以听单句时,要做到“头重脚轻”。当然如果能够都听懂,自然是最好不过的了。 第三:密切把握材料中表示让步、转折、因果、比较关系等词组,以便正确把握说话人的态度以及文章中的各种逻辑关系。比如but, however, still, unfortunately, fortunately(转折关系),though, although, even though, even if, even so, no matter what, whatever, no matter how, in spite of, regardless of(让步关系)because, since, for, now that…,because of, on account of, thanks for, due to, with the help of, owing to, what for, for what reason, what's the point of…how come(因果关系)so that, in order that, in order to, so as to, for fear that(目的关系),not only…but also(but as well), prefer…to, neither…nor, either…or, too…to, not enough…to, as…as(程度比较关系) |
[发布者:] | ||
相关阅读:
·女硕士毕业后再度高考成为大专生(图)
·专科生考研心路:改写命运的只有自己
·硕博都为结婚愁:相亲会三成人全程戴面具
·你出国我考研:爱情正经受考验
·考研三战 我的悲情谁能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