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过程都有一个结果,考研更是如此,有人失败,有人成功,有人忧愁,有人欢喜。不过,过程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结果的唯一性,而是通过相关经验的总结创造下一次成功。特别是那些导致失败结果的过程,如果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且保证同样的错误不再犯,那么成功也便离你我不远了。
过来人:圆圆 关键词:时间 经验之谈: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需要挤出来。 圆圆经历了两次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失败,每次复习考研的时候她都感觉时间不够用,即便是尽量缩短睡眠时间,把所有的娱乐活动都取消掉,圆圆的考研复习还是显得不够充分,总有很多知识点被遗漏,这让她非常苦恼。后来她参加了跨考的协议报过班,经过与老师的沟通,老师给她制定合理的复习规划和总结,圆圆终于发现了自己考研复习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没有对时间进行合理分配。 全面建立复习框架 “我始终都很用心地记忆知识点,甚至为记忆知识点做了一些小卡片,可是由于法硕的知识点很多,有的还存在着很多相似性,所以常常容易记忆模糊。”临近考试,心里本来就着急的圆圆更是把各个知识点混淆得厉害,眼看考研时间越来越近,而记忆过的知识点却越来越模糊,重新复习梳理的时间明显不够,致使她在考试答题的时候出现了很多张冠李戴的错误。“当时感觉特别冤,明明自己付出努力用心记忆了,可最后竟然犯了这样低级的错误。” 后来通过执行老师指定的复习规划,圆圆发现为知识点建立一个大框架是个好方法。通过对参考书目录的恰当运用以及自己对知识点之间的理解,她把每门学科需要记忆的核心要点找到,如弄清该门课程主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什么、该门课程的核心研究范围是什么等,然后围绕这个要点进行发散思维,即通过核心研究问题引出相关要点,如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是什么、途径是什么、意义又是什么等,于是像串珠子一样,自然而然地将主要知识点串联起来了。知识框架建好之后,再向里面填充相应的小知识点,同时把那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加以标注和罗列,在临近考试的时候着重记忆。此时圆圆发现,自己的复习时间变得绰绰有余,甚至还能偶尔看看电影娱乐一下。可见,不是考研复习的时间不够,而是方法没找对。 制定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 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考研复习规划也是有效节省时间的方法。“其实我一直都有制定复习计划,可是由于自己偷懒,就直接从网上下载了别人的复习规划,想着他们是成功通过考研的人,制定的计划应该会非常不错。可是按照计划做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个计划根本不适合我,并且每天这样按照复习计划进行刻板的生活,感觉特别没有意思,所以到了后来,我的复习计划就基本上荒废了。” 不过经历了第二次考研失败后,圆圆意识到只有将复习按照计划执行,保证每段时间完成相应的复习量,才不至于到了复习的后续阶段感觉时间紧张。同时,为了便于有效地执行计划,圆圆专门买了一块带磁性的白板,自己动手做了一些可以在白板上随意变换位置的考研复习“任务模块”。在每个复习阶段,白板上任务模块的数量都会做事先规定,但模块之间的组合则根据自己这段时间的实际情况自行调整。也就是说,固定时间内要完成的复习任务数量是固定的,但是任务的顺序以及任务之间的组合可以随时调整,前提就是高效率地完成该段时间内的所有任务。圆圆认为,“老师制定复习计划的方式非常适合我,执行起来也不像安排好哪天学英语、哪天做真题那么刻板,时间上也不像原来那样感到很难控制,看着某段时间内白板上任务的数量越来越少会非常有成就感。” 弹性分配复习时间 每个人一天只有24小时,除去睡眠的7~8小时,吃饭的2~3小时以及处理一些琐事的时间,基本上一天用在考研复习上的时间大约只有10~12小时左右,但是考生也往往不能完全保证这段时间的高效率利用。“长时间的重复性复习让我感觉疲累,每次上自习之前总要在心中经历一番挣扎,而在复习的过程中有时由于状态不好也显得拖拖拉拉,这些过程本身就是在浪费时间。”圆圆清楚了自己的问题,可是如何将意识到的问题加以改正并体现在行动上又是非常困难的。 老师建议圆圆把时间管理做些改变,所以尝试把一天10~12小时的复习时间根据自己的状态进行了弹性分配:如果当天心情较好,对自己比较有信心的话,就选择那些比较难完成的任务,并且通过一日三餐把段状时间打散成块,上下午分别有固定的任务目标,每个目标必须像比赛一样限时或者提前完成;如果当天状态不佳,就选择那些比较容易完成的任务,并且准备好午餐甚至晚餐,让自己一天泡在自习室,这样留出足够的时间进入复习状态,而中间不离开则保证了复习的专注。经过每天状态上的调整并配合制定好的复习计划,圆圆发现自己的复习效率迅速提高,不仅当天的复习任务能够完成,甚至有时还会超额完成第二天的复习计划。 不过在这里跨考老师也想提醒其他考生,完成复习任务的时候不可过于贪多。通常如果一天完成了两天的复习任务就应该适可而止了,即便是当天依旧有许多时间,如果过于追求速度,人就会变得激进,进而产生应付差事的想法,只想着如何把任务完成,而忽略了复习质量,那样导致的最终效果甚至和没复习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经过合理科学的时间管理,圆圆终于在第三次考研中顺利通过了。她认为,每个人成功的方法都不尽相同,时间本身就是挤出来的,但挤时间一定要科学合理,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自己既挤出了复习时间,整个复习阶段又充满了快乐。 过来人:乔奇 关键词:信息 经验之谈:善于收集信息是考研取胜的关键。 乔奇第一次考研由于复试准备不够充分没有被浙江大学录取,后来经过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他发现主要问题在于信息收集不够全面、细致、及时。复试时很多细节都没注意,而专业方面的知识也准备得不够好,致使自己在专业素养的表现上不是特别突出,再加上排名本就偏低的初试成绩,最后没有被录取便成了必然。 时效性是收集信息的第一要务 “我始终认为考研复习只要把书本上的知识学扎实便能够做到万无一失,所以基本上就没怎么收集考研信息,直到需要网上报名的时候,才上网大概看了一下院校以及相关专业的情况,而对导师方面的信息根本就没有任何了解。”周围很多同学都认为乔奇更像是在参加高考,根本不像是在考研,有朋友劝他应该随时随地了解一下院校以及导师方面的相关信息,因为只有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才可能在复习过程中紧扣考试命题趋势,不至于做太多无用功。可是由于对书本知识的复习太过专注,乔奇便没有把这些建议放在心上。 不过,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的考场上,乔奇发现很多与时事有关的知识点自己确实没有准备到位,而且部分专业领域内的最新热点在复习时也几乎没有涉及。“我发现越是专业领域的知识要点,就越要注意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而我目前只是将基础知识学扎实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注意知识要点的灵活应用,特别是结合当前时事要点问题加以应用,这样才能真正显示出自己的专业素养。”意识到这些的时候,乔奇的第一次研究生考试已经以失败告终了,不过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那么就意味着一切都还有出现转机的可能。 尽可能全面地掌握信息 经过努力调整,乔奇决定再考一年。不过这次考试复习,他除了把相关基础复习扎实以及随时密切关注与专业有关的行业发展动向之外,还特别注意院校、导师等相关信息。“我把导师的著作一本一本找来研读,同时还借来了该专业学生的课堂笔记作参考,上学校论坛、招生考试网等,能搜集到相关信息的途径我都用到了。”乔奇深深地意识到了信息对于考研的重要性,他常想如果第一次考研的时候自己能多收集一些相关方面的信息,初试以及复试中的表现就不会那么逊色。不过乔奇目前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吸取第一次考研信息匮乏的教训,尽可能让自己变得消息灵通一些,从而真正把命运掌握在手中。 与此同时,在跨考论坛中的一位师兄还建议乔奇除了收集浙江大学的资料外,其他比较喜欢的学校信息也不能忽略,这样一旦第一志愿有闪失就可以选择调剂,而调剂的关键就是及时掌握院校接受调剂类考生的名额以及相关要求,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主动打电话询问。为此,乔奇还特别为第二志愿学校建立了一个通讯录,这样保证了在联系调剂院校的时候不会因为时间过于紧张而错过最佳调剂时间。可以说,这一举措为乔奇的考研买了一份性价比较高的保险。 注意收集细节信息 在复习准备中,乔奇还发现论坛上有很多考研过来人的帖子非常实用。这些过来人会告诉你如何安排整个考研阶段的复习时间最有效,初试时的注意事项以及复试时可能被问及的问题,有些信息甚至精细到面对考官时的穿衣打扮、举止神态以及具体应对策略等。“有了这些细节上的信息,我似乎更加坚定了被录取的信心,同时如果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在跨考论坛等考研人聚集比较多的地方发布,往往会有一些热心人帮你解答,确实非常受益。”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乔奇觉得今年考上的机会很大。对于复习方面,他依旧不会放松,随时可以获得的信息也让他更加看好自己,因为对与考试有关的信息掌握越多、越细致,就越是与考试的实战情况距离越近,而到了真正的考场也就不会那么紧张了。 [NextPage] 任何过程都有一个结果,考研更是如此,有人失败,有人成功,有人忧愁,有人欢喜。不过,过程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结果的唯一性,而是通过相关经验的总结创造下一次成功。特别是那些导致失败结果的过程,如果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且保证同样的错误不再犯,那么成功也便离你我不远了。 过来人:圆圆 关键词:时间 经验之谈: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需要挤出来。 圆圆经历了两次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失败,每次复习考研的时候她都感觉时间不够用,即便是尽量缩短睡眠时间,把所有的娱乐活动都取消掉,圆圆的考研复习还是显得不够充分,总有很多知识点被遗漏,这让她非常苦恼。后来她参加了跨考的协议报过班,经过与老师的沟通,老师给她制定合理的复习规划和总结,圆圆终于发现了自己考研复习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没有对时间进行合理分配。 全面建立复习框架 “我始终都很用心地记忆知识点,甚至为记忆知识点做了一些小卡片,可是由于法硕的知识点很多,有的还存在着很多相似性,所以常常容易记忆模糊。”临近考试,心里本来就着急的圆圆更是把各个知识点混淆得厉害,眼看考研时间越来越近,而记忆过的知识点却越来越模糊,重新复习梳理的时间明显不够,致使她在考试答题的时候出现了很多张冠李戴的错误。“当时感觉特别冤,明明自己付出努力用心记忆了,可最后竟然犯了这样低级的错误。” 后来通过执行老师指定的复习规划,圆圆发现为知识点建立一个大框架是个好方法。通过对参考书目录的恰当运用以及自己对知识点之间的理解,她把每门学科需要记忆的核心要点找到,如弄清该门课程主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什么、该门课程的核心研究范围是什么等,然后围绕这个要点进行发散思维,即通过核心研究问题引出相关要点,如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是什么、途径是什么、意义又是什么等,于是像串珠子一样,自然而然地将主要知识点串联起来了。知识框架建好之后,再向里面填充相应的小知识点,同时把那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加以标注和罗列,在临近考试的时候着重记忆。此时圆圆发现,自己的复习时间变得绰绰有余,甚至还能偶尔看看电影娱乐一下。可见,不是考研复习的时间不够,而是方法没找对。 制定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 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考研复习规划也是有效节省时间的方法。“其实我一直都有制定复习计划,可是由于自己偷懒,就直接从网上下载了别人的复习规划,想着他们是成功通过考研的人,制定的计划应该会非常不错。可是按照计划做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个计划根本不适合我,并且每天这样按照复习计划进行刻板的生活,感觉特别没有意思,所以到了后来,我的复习计划就基本上荒废了。” 不过经历了第二次考研失败后,圆圆意识到只有将复习按照计划执行,保证每段时间完成相应的复习量,才不至于到了复习的后续阶段感觉时间紧张。同时,为了便于有效地执行计划,圆圆专门买了一块带磁性的白板,自己动手做了一些可以在白板上随意变换位置的考研复习“任务模块”。在每个复习阶段,白板上任务模块的数量都会做事先规定,但模块之间的组合则根据自己这段时间的实际情况自行调整。也就是说,固定时间内要完成的复习任务数量是固定的,但是任务的顺序以及任务之间的组合可以随时调整,前提就是高效率地完成该段时间内的所有任务。圆圆认为,“老师制定复习计划的方式非常适合我,执行起来也不像安排好哪天学英语、哪天做真题那么刻板,时间上也不像原来那样感到很难控制,看着某段时间内白板上任务的数量越来越少会非常有成就感。” 弹性分配复习时间 每个人一天只有24小时,除去睡眠的7~8小时,吃饭的2~3小时以及处理一些琐事的时间,基本上一天用在考研复习上的时间大约只有10~12小时左右,但是考生也往往不能完全保证这段时间的高效率利用。“长时间的重复性复习让我感觉疲累,每次上自习之前总要在心中经历一番挣扎,而在复习的过程中有时由于状态不好也显得拖拖拉拉,这些过程本身就是在浪费时间。”圆圆清楚了自己的问题,可是如何将意识到的问题加以改正并体现在行动上又是非常困难的。 老师建议圆圆把时间管理做些改变,所以尝试把一天10~12小时的复习时间根据自己的状态进行了弹性分配:如果当天心情较好,对自己比较有信心的话,就选择那些比较难完成的任务,并且通过一日三餐把段状时间打散成块,上下午分别有固定的任务目标,每个目标必须像比赛一样限时或者提前完成;如果当天状态不佳,就选择那些比较容易完成的任务,并且准备好午餐甚至晚餐,让自己一天泡在自习室,这样留出足够的时间进入复习状态,而中间不离开则保证了复习的专注。经过每天状态上的调整并配合制定好的复习计划,圆圆发现自己的复习效率迅速提高,不仅当天的复习任务能够完成,甚至有时还会超额完成第二天的复习计划。 不过在这里跨考老师也想提醒其他考生,完成复习任务的时候不可过于贪多。通常如果一天完成了两天的复习任务就应该适可而止了,即便是当天依旧有许多时间,如果过于追求速度,人就会变得激进,进而产生应付差事的想法,只想着如何把任务完成,而忽略了复习质量,那样导致的最终效果甚至和没复习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经过合理科学的时间管理,圆圆终于在第三次考研中顺利通过了。她认为,每个人成功的方法都不尽相同,时间本身就是挤出来的,但挤时间一定要科学合理,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自己既挤出了复习时间,整个复习阶段又充满了快乐。 过来人:乔奇 关键词:信息 经验之谈:善于收集信息是考研取胜的关键。 乔奇第一次考研由于复试准备不够充分没有被浙江大学录取,后来经过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他发现主要问题在于信息收集不够全面、细致、及时。复试时很多细节都没注意,而专业方面的知识也准备得不够好,致使自己在专业素养的表现上不是特别突出,再加上排名本就偏低的初试成绩,最后没有被录取便成了必然。 时效性是收集信息的第一要务 “我始终认为考研复习只要把书本上的知识学扎实便能够做到万无一失,所以基本上就没怎么收集考研信息,直到需要网上报名的时候,才上网大概看了一下院校以及相关专业的情况,而对导师方面的信息根本就没有任何了解。”周围很多同学都认为乔奇更像是在参加高考,根本不像是在考研,有朋友劝他应该随时随地了解一下院校以及导师方面的相关信息,因为只有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才可能在复习过程中紧扣考试命题趋势,不至于做太多无用功。可是由于对书本知识的复习太过专注,乔奇便没有把这些建议放在心上。 不过,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的考场上,乔奇发现很多与时事有关的知识点自己确实没有准备到位,而且部分专业领域内的最新热点在复习时也几乎没有涉及。“我发现越是专业领域的知识要点,就越要注意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而我目前只是将基础知识学扎实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注意知识要点的灵活应用,特别是结合当前时事要点问题加以应用,这样才能真正显示出自己的专业素养。”意识到这些的时候,乔奇的第一次研究生考试已经以失败告终了,不过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那么就意味着一切都还有出现转机的可能。 尽可能全面地掌握信息 经过努力调整,乔奇决定再考一年。不过这次考试复习,他除了把相关基础复习扎实以及随时密切关注与专业有关的行业发展动向之外,还特别注意院校、导师等相关信息。“我把导师的著作一本一本找来研读,同时还借来了该专业学生的课堂笔记作参考,上学校论坛、招生考试网等,能搜集到相关信息的途径我都用到了。”乔奇深深地意识到了信息对于考研的重要性,他常想如果第一次考研的时候自己能多收集一些相关方面的信息,初试以及复试中的表现就不会那么逊色。不过乔奇目前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吸取第一次考研信息匮乏的教训,尽可能让自己变得消息灵通一些,从而真正把命运掌握在手中。 与此同时,在跨考论坛中的一位师兄还建议乔奇除了收集浙江大学的资料外,其他比较喜欢的学校信息也不能忽略,这样一旦第一志愿有闪失就可以选择调剂,而调剂的关键就是及时掌握院校接受调剂类考生的名额以及相关要求,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主动打电话询问。为此,乔奇还特别为第二志愿学校建立了一个通讯录,这样保证了在联系调剂院校的时候不会因为时间过于紧张而错过最佳调剂时间。可以说,这一举措为乔奇的考研买了一份性价比较高的保险。 注意收集细节信息 在复习准备中,乔奇还发现论坛上有很多考研过来人的帖子非常实用。这些过来人会告诉你如何安排整个考研阶段的复习时间最有效,初试时的注意事项以及复试时可能被问及的问题,有些信息甚至精细到面对考官时的穿衣打扮、举止神态以及具体应对策略等。“有了这些细节上的信息,我似乎更加坚定了被录取的信心,同时如果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在跨考论坛等考研人聚集比较多的地方发布,往往会有一些热心人帮你解答,确实非常受益。”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乔奇觉得今年考上的机会很大。对于复习方面,他依旧不会放松,随时可以获得的信息也让他更加看好自己,因为对与考试有关的信息掌握越多、越细致,就越是与考试的实战情况距离越近,而到了真正的考场也就不会那么紧张了。 |
[发布者:] | ||
相关阅读:
·女硕士毕业后再度高考成为大专生(图)
·专科生考研心路:改写命运的只有自己
·硕博都为结婚愁:相亲会三成人全程戴面具
·你出国我考研:爱情正经受考验
·考研三战 我的悲情谁能懂?
|